哲学小绵典 卧国哲学史部分 ==========第1页========== 哲学小辞典 (外国哲学史部分) 上海《哲学小辞典》编写组 上海人人片做社 ==========第2页========== 出版说明 为了适应广大工农兵、革命千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我社已先后出版了《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现在继续出版外国哲学史部分。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调整条目和修改内容。 一九七五年七月 哲学小辟·典(外国哲学吏部分)上海《哲学小辞典编写组编上海人天女及社出版 (上海绍兴路5号) 斯孝专在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市印刷四广印涮 开本787×10921/32印张10.25宁数13,0001975年10月第1版1975华10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217182定价:0.8元:内部发行 ==========第3页========== 毛主麻语录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 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 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 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 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第4页========== P 目 录 学 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4…(1) 米利都学派… …(3) 毕达哥拉斯学派 …(4) 埃利亚学派… ………(6) 智者派(诡辩学派)……(7)斯多葛学派 …(8) 新柏拉图主义.(10)欧洲中世纪哲学 …(11) 经院哲学 …(13) 唯名论 ◆ …(14) 唯实论 …(16)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7) 启蒙运动 …(18)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22) 思辨哲学 .…(23) 自然哲学 …(25) 空想社会主义………(27)批判主义…(28) ◆1。 ==========第5页========== 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31)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32)人本主义 0…(33) “真正的”社会主义………(34)无政府主义… …(36) 功利主义 …(37) 实证论… …(39) 新康德主义 0…((40) 新黑格尔主义 …(42) 人格主义 ………(43) 民粹派 …(45) “合法马克思主义” (46) 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48) 内在论 …(49) 唯能论 …(51) “物理学”唯心主义 …(52) 经验一元论 …(54) 寻神说和造神说 …(55) 实用主义 …(57) 工具主义 …(58) 新实在论 …(60) 批判实在论 ●● …(61) 逻辑实证论 …(62) 语义哲学 …(64) 新托马斯主义 ……(65) 存在主义 …(67) 2 ==========第6页========== 神学 …(68) 拜物教 …(70) 多神教 …(72) 等 一神教 …(74) 犹太教… …(76) 佛教… ……(78) 基督教i… …(80) 天主教… …(82) 伊斯兰教 …(84) 人 物 古代 泰勒斯 e…(87) 赫拉克利特 ……(88) 留基伯…… ●●● …(90) 恩培多克勒 …(91) 苏格拉底… …(92) 德谟克利特 …(94) 柏拉图… …(96) 亚里土多德 9……(97) 皮浪… ……(99) 伊壁鸠鲁 …(100) 卢克莱修 ……(102) 西塞罗…*(104) ●3 ==========第7页========== 普罗提诺6…(105〉 世纪 奥古斯丁 …(106) 安瑟伦 …(107) 罗吉尔·培根 …(108) 托马斯·阿奎那 …(110) 邓斯·司各脱 奥卡姆……(113) 近 代 达·芬奇 ………(114) 莫尔… …(116) 马丁·路德 …(117) 闵采尔 …(119) 加尔文 …*(120) 弗兰西斯·培根 …(121) 霍布斯 .(123) 洛克… …(125) 贝克莱 …(127) 休谟… …………(129) 伽桑狄 …………(130) 笛卡儿 *…(132) 斯宾诺莎 …(134) 培尔 …(136) ==========第8页========== 梅叶 ● …(138) 孟德斯鸠 …(139) 伏尔泰… …(141) 拉美特利 …(142) 卢梭… ……(144) 狄德罗… …(145) 爱尔维修 …(147) 孔狄亚克 …(149) 达兰贝尔 …(150) 霍尔巴赫 …(151) 莱布尼茨 …(153) 康德… ………(155) 费希特……(157)谢林… …(159) 黑格尔 …(160) 费尔巴哈 …(163) 施蒂纳 …(165) 施特劳斯… …(167) 布鲁诺·鲍威尔 …(168) 福格特……………(170))摩莱肖特 …(172) 毕希纳 ……(173) 摩莱里 …(174) 马布利 …(176) ·5· ==========第9页========== 巴贝夫 …(177) 圣西门 ……(178) 傅立叶…(180) 欧文…(182) 赫尔岑 …(184) 别林斯基 …(186)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8) 杜勃罗留波夫 …(191) 叔本华 …(192) 孔德 …(194) 蒲鲁东 …(196) 巴枯宁 …(197) 拉萨尔… …(199) 朗格…(200) 狄慈根 ……(202) 现 代 杜林 …(204) 伯恩施坦… …(206) 考茨基… ………(208) 普列汉诺夫 …(209) 波格丹诺夫 …(211) 托洛茨基 …(213) 德波林… …(215) 6 ==========第10页========== 布哈林… …(217) 斯宾塞 …(218) 马玛赫… …(220) 詹姆士 …(221) 阿芬那留斯 …(223) 尼采…(225) 柏格森 …(227) 杜威 …(228) 罗素… …(230) 自然科学家 哥白尼 …(232) 布鲁诺 t●0●●。。00。g●0。。●e。第年g。g。◆◆。中票。●”0””●◆◆●。t年t0●●●◆ 伽利略 ………(236) 牛顿 …(238) 拉马克… (240) 居维叶 …(243) 达尔文 …(244) 赫胥黎 …(246) 海克尔 …………(248) 赫尔姆霍茨 ……(251) 门得列耶夫 …(253) 爱因斯坦 …(254) ● ==========第11页========== 名 词 逻各斯 …(257) 第一次推动 (258) 实体… ………(260) 天赋观念… …(261) 乌托邦主义 (262)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263) 此岸性和彼岸性 …(264) 二律背反 …(265) 绝对命令 …(266) 绝对观念 …(267) 自我意识 …(268) 反思 .(270) 中介 .(271) 独断论 …(272) 唯我论 …(273) 唯灵论 …(274) 自然符号论 …(276) 符号论 …(277) 经验符号论 (277) 嵌入说 …(278) 感觉复合 …(279) 世界要素 (281) 原则同格 …(282) 思维经济原则…(283) 8 ==========第12页========== 装昧主义… +……(284) 著 作 《理想国》 …◆……(286) 《形而上学》 …(287) 《物性论》 …(289) 《新工具》 …(291) 《人类理解论》 …(292) 《人类知识原理》 …(294) 《人类理解研究》 ……(296) 《人是机器》…… …(29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299)《拉摩的侄子》 …(300) 《自然的体系》 …(302) 《宇宙发展史概论》… …(304) 《纯粹理性批判》… ……(305) 《逻辑学》 …(308) 《基督教的本质》…………(310)《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312)《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13) ●9 ==========第13页========== 学 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指欧洲奴隶社会的哲学。它经 历了欧洲奴隶制的产生、兴盛、没落和崩䙌,前后约一千二百多年。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古代希腊奴隶制社会形成,随着奴隶制经济以及航海交通的发展,奴隶和奴基主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古希腊哲学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城邦日趋兴盛,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征服了希腊,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强国,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古罗马哲学,接受了希腊哲学的广泛影响。 “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220页)但由于奴隶阶级受到极其残酷、野蛮的剥削和压迫,现在流传下来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主要是奴隶主的哲学。奴隶主民主派是新兴的工商业主阶层,他们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专制统治,要求建立奴隶主民主制,他们根据工商业及航海发展的儒要,重视科学研究,并吸取东方古国的科学成果,这些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符合奴隶社会发展趋势的。所以,他们是当时社:会中比较进步的力量,在哲学思想上具有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奴隶主贵族是原始氏族社会分化瓦解过程中产生的特权阶层,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特权统治,反对社会进步,竭力宜扬宗教迷信及唯心主义和 1. ==========第14页========== 形而上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儿个阶段:奴隶制形成时期有文献可查的早期希腊哲学(公元前七一六世纪),表现为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的唯物主义反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的唯心主义的斗争;奴隶制繁荣时期的希腊哲学(公元前五一四世纪),表现为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多奴隶制没落和崩溃时期的希腊、罗马哲学(公元前三世纪一公元五世纪),表现为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斗争。 古希腊罗马哲学从产生到终结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哲学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特别是原子论学说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哲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具有自发辩证法思想,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8页)所以恩格斯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二卷59页)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是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生产规模狭小,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直观的和笼统的猜测,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能是原始的、自发的、素朴的。罗马奴隶制末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衰败,古罗马哲学日趋腐朽,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思想泛滥,哲学家们甚至堕落成为“纵酒作乐的有钱人所雇用的小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十九卷332页)这也是欧洲奴隶社会哲学的特征之一。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 ==========第15页========== 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8页)可见古希腊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我们批判地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对现实的政治斗争和哲学斗争都有一定的意义。 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学派,因出现 于伊奥尼亚的米利都而得名。米利都位于小亚细亚沿岸,是希腊的殖民地,在当时伊奥尼亚地区中属于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邦。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有泰勒斯(约公元前624一547年)、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一546年)和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一525年),他们都是奴隶主民主派的代表。米利都学派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九四年,梭伦被选为雅典第一执政官。他实行的政治改革虽然是很不彻底的,但对当时的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一些推动作用。米利都学派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出现的。他们根据对自然界的直观和猜测,得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物体。如泰勒斯认为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现在看来,这些观点虽然是幼稚的,但它实际上以原始的形态提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人类认识史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称赞它说:“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卷525页) 米利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既是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 930 ==========第16页========== 家。泰勒斯是儿何学家,并被认为是第一个研究星象学、预言过日蚀和冬至夏至、规定一年的季节和天数的人。阿那克西曼德最早提出地球是圆形并且处于世界的中心的看法。他认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雨是由阳光蒸发的水蒸气造成的。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绘制地图、制造地球仪的人。他对人的产生也作过臆测,说人最初很象鱼,人是由鱼变成的,是从水中到陆地上来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大地浮在空气上,它的形状是扁平的,天是离地最远的漩涡,运动是永恒的,各个天体由于空气的推动,在各自的轨道上循环,他还朴素地分析过产生云、雨、虹、冰雹、雪等的自然原因。在他们的自然观中虽然也有某些朴素的辩证因素,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都未能说明运动的起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学派之一,它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反动学术组织和宗教团体,主要活动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城邦里。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一500年)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是萨摩斯人(一说是底仑群岛人),后来迁居到意大利的克罗多尼城,在那里招收几百名门徒,从事讲学和反动政治活动。他对数学有研究,特别是对儿何学有贡献。他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数是世界的本原,即先有点,后有线,由线产生平面,由平面又产生立体;由立体产生出可以感觉到的各种物体。他把神秘的特性加给一些数字,如1是理智,4或9是正义,5是婚配,10是完满,等等。但他提出的十种对立却反映出一定的矛盾。这些对立是: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 04 ==========第17页========== 与长方。他认为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所谓对立既不能共存(一方发生,一方便消失),更不能相互转化。他用数的规律性来解释宇宙的一切,这显然是荒唐的,但其中却包含有宇宙也有规律性的思想萌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数服从于一定的规律,同样,宇由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27页)另外,据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体》中说:“毕达哥拉斯派把火放在中央,而把地球看作沿轨道环绕这个中心体运行的一颗星。”这里所说的火虽不是太阳,但也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毕竟是关于地球运行的第一个推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27页) 毕达哥拉斯学派宣扬灵魂不死的神秘主义。他们认为灵魂是由不死的原素构成的,它和日月星辰一样在永恒的运动着,它虽然从血液中吸取养料,但它的理性部分却是不死的,它可以转生到别人或别的动物身上。毕达哥拉斯自称他的灵魂已经是第五次降生了,在转生到他身上之前曾下过地狱。有 一次他阻止人打一只狗,他说那只狗是由他朋友的灵魂转生的。他的这种神秘思想对柏拉图是有影响的。作为反动的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是很神秘的,每个加入该组织的人,不仅要举行仪式,而且要格守戒律,严守秘密,每天都要进行宗教式的反省。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关于“秩序”的理论,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人间秩序”,反对民主政体,攻击民主政体不合“秩序”。在该派的信条中特别强调要坚守神所给予的岗位,尽力援助所谓合法的统治者(即当权的奴隶主贵族),其反动面目是很明显的。毕达哥拉斯死后不久,他的反动团体即被奴 ◆50 ==========第18页========== 隶主民主派取缔,但在以后的儿个世纪中,毕达哥拉斯派曾儿经兴衰,直到公元三世纪才终止活动。 埃利亚学派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之 一。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亚城(今意大利的坎盘尼亚区)。当时,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 一带是希腊的殖民地,经济落后,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埃利亚学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它宣扬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服务。随着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得势,这个学派也逐渐衰落,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就崩溃了。创始人是塞诺芬尼(约公元前565一473年),主要代表人物有巴门尼德(约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芝诺(约公元前490一436年)。埃利亚学派认为世界上运动变化着的万物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变的。巴门尼德说:“人们以为万物是真实的,并且相信这种真实,但是所有的万物只是空名”,而只有“存在均匀地充满着一切”。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3页)埃利亚学派把“存在”这个概念抽象化、绝对化,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永恒的神秘东西,正象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所指出的:“这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事实上只是思想虚无的对偶语,所以是真正的虚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3页) 埃利亚学派在认识论上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只能给人以假象和幻觉,是绝对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能认识 6 ==========第19页========== 真理。巴门尼德甚至认为单凭理性就可以把“存在”的一切性质推论出来。 埃利亚学派把一切都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极力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万物即存在,同时又不存在”的辩证法观点。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还提出“运动健将追不上鸟龟”、“飞箭不动”等诡辩,妄图以此证明承认运动变化必然导致矛盾,因而运动和变化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称艺诺是“辩证法的发明者”,实际上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者,他只是不自觉地接触到辩证法,从反面揭示了客观事物运动中的一些矛盾。 智者派(诡辩学派) 古希腊罗马以传授演讲术 和辩论术为职业的教师的统称。这一学派的情形比较复杂,在政治上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 早期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属于奴隶主民主派的普罗塔哥拉(公元前481一411年)和高尔吉亚(生死年不详)。他们把哲学的注意中心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由世界的本原转向认识论,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黑格尔论述早期智者派时说:“智者们也是以辩证法、普遍的哲学为对象,他们都是深刻的思想家。”① 普罗塔哥拉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智者(即智慧的教师),能够教人懂得如何对待私事和公事的智慧。他说他的职业正是教人以政治艺术,以便使人成为良好的公民。他认为奴隶主共和国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他看不起人民,认为人民是没有什么知识的,只是跟着统治者的愿望去做。在认识论上他 ①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38页 97 ==========第20页========== 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一方面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对神是否存在以及神是什么样子表示无法知道,强调感觉永远只能是对存在的感觉,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对事物感党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这等于说事物的真假没有客观标准。但在他的论述中也有辩证因素,例如,他认为每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两方面,一切事物都处于 -一定的联系中,时刻在运动和变化着。 高尔吉亚有怀疑论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命题:(一))什么也不存在,什么也没有,(二)即使存在着什么,那也是不可认识的;(三)即使是可以认识的,那也还是不能够把认识了的传达给别人。他在辩论中以善于运用辩证法而闻名,例如,他把存在和非存在的关系看成是“消逝着的环节”,便是辩证法的极好的规定。但由于立足于怀疑论,因而有时得出荒谬的结论。例如,他为了“论证”无物存在,便先“证明”非存在是不存在的,然后又“证明”存在也是不存在的,最后说,既然非存在和存在都不存在,自然也就无物存在。这显然是诡辩。 列宁在《哲学笔记》里对早期智者派的学说作过许多摘记,着重注意它和辩证法的关系,以及它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这对了解早期智者派的特点和实质是很有帮助的。后期智者派才是地地道道的诡辩学派,主要代表有克里底亚、卡里克利(都属于奴隶主贵族派)等人,他们不仅是文字游戏的能手,并且直接为反动的寡头政治辩护。 斯多葛学派 公元前四世纪末至公元六世纪古希 腊罗马的哲学派别,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约公元前 8 ==========第21页========== 336一264年)。希腊文斯多葛即画廊的意思,该派经常在画廊集会和讲学,所以被称为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并不是一个始终如一的学派,通常把它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总的说来,它反映着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日趋没落和崩溃时期的奴隶主意识形态。它虽把哲学分为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但着重注意的却是伦理学。它宣扬听天由命,逆来顺从,提信禁欲或寡欲,决不可因苦难而忧愁,特别是不能因苦难而反抗。 早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除艺诺外,还有克目西波(约公元前281一278年生,约公元前208一205年死)。他们在认识论上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因素,把火和气作为 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甚至还认为自然状态是可以转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称早期斯多葛派的自然观是“赫拉克利特式的、运动的、发展的、活生生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43页)但是,在伦理学上,他们主张盲目服从命运,宣扬宿命论。芝诺把德行说成是最重要的、唯一的善,并且认为德行的好坏全靠自己,与别人无关。在他看来,只有按照命运生活,才是有德行的生活。 中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有巴内修(约公元前185一110年)和他的学生斯采沃拉(生死年不详)。他们抛弃早期斯多葛派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因素,公开宣扬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斯采沃拉认为,哲学应当是神秘的,这样才能使被统治的人民处于迷乱状态,有利于奴隶主的统治。 后期斯多葛派(即古罗马的新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有塞涅卡(约公元前6一3年生,公元65年死)和爱比克泰德(约公元50一138年)。他们拚命鼓吹宿命论,叫嚷活着的人都是肉 9 ==========第22页========== 体的囚犯,为了幸福就要鄙弃快乐。塞涅卡认为,命运统治着 一切,而且是无法改变的。爱比克泰德虽是奴隶出身,但他却认为,人的幸与不幸是命中注定的,与外界的善或恶无关:对神不能有任何非难和抱怨,做人就要“忍受!节制!”塞涅卡在口头上大讲道德和克制,而他自己却是阴谋家和大富翁。恩格斯在谈到后期斯多葛派的卑鄙、反动时指出:“哲学家们不是单纯赚钱谋生的学校教师,便是纵酒作乐的有钱人所雇用的小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332页) 新柏拉图主义·罗马帝国衰亡时期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提诺、布理克和普罗克洛等。新柏拉图主义以极神秘的形式复活柏拉图的反动的“理念论”。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太一”,它是产生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超存在”,“太一”是不可捉摸的,它既不能是“一切事物”,也不能是“心智”和“存在”,如同柏拉图所说的是不可名状的。但为了把“太一”说成是万物之源,普罗提诺硬说:“‘太一’是完满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④。具体说来,“太一”先是流溢出宇宙理性然后又流溢出宇宙灵魂;最后才流溢出物质世界(宇宙中最低级的东西)。这完全是一种神秘的创世说。 新柏拉图主义在认识论上死守着柏拉图的所谓“回忆说”。普罗提诺认为只有使自己的灵魂处于忘我出神的状态,才能使其中神圣的部分离开肉体,接近于神而达到真理。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464页 ·10 ==========第23页========== 新柏拉图主义赤裸裸地宣扬宗教神学,胡说血肉之躯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到神,人们只有厌弃现实生活,摆脱一切尘世的牵挂和肉体的束缚,才能与神交往,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这反映了没落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的绝望和幻想。新柏拉图主义无力挽救奴隶制的灭亡,然而其神秘的、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却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哲学基础。 欧洲中世纪哲学 指欧洲封建社会的哲学。公元 五世纪末,古罗马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欧洲开始形成。欧洲封建社会一开始,基督教会的力量即十分强大,它和封建国王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统治集团。由于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哲学成为神学中的一个科目,失去自己独立的内容。中世纪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和教会内部的派别斗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欧洲中世纪哲学早期是教父哲学。它产生于古罗马奴隶社会末期(约公元二世纪),流传到公元七一八世纪。其内容是利用古代哲学中的糟粕,对原始基督教进行改造,制订了 一套为教会统治辩护的宗教信条。主要代表是奥古斯丁。到公元八一十世纪,随着教会统治的加强而出现的经院哲学,是在教父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系统、更加烦琐的神学体系。经院哲学是教会统治的主要精神支柱,是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盛行于十三世纪,瓦解于十 五世纪。主要代表是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 欧洲中世纪的哲学斗争,主要表现为唯名论和唯实论(实在论)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共相”问题而展开,实际上已 •11• ==========第24页========== 涉及到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实论认为共相(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比个别事物更实在,唯名论则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共相(一般)不过是事物的名称、符号或概念。这场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唯实论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代表正统的经院哲学,是教会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是进步的思想派别,往往成为异教运动以及新兴工商业者的理论武器。 十三世纪由阿拉伯传入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阿威罗伊主义,推动了欧洲中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阿威罗伊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永恒的、不可创造的。它否定灵魂不死、来世报应等宗教迷信思想,主张“双重真理”(即哲学的真理和神学的真理并存),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作用的。这个学说被当作危险的异端邪说,受到正统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之流的攻击,但十三世纪末在法国,十四、五世纪在意大利它都有很大影响。 十三世纪开始,随着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新的发展。它强调研究自然、重视经验、通过实验来认识周围现实。在农民、市民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它和唯名论、阿威罗伊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新的、反对派潮流,有力地冲击着宗教神学,对后来某些进步的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影啊。 欧洲中世纪哲学反映着这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正象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1页)但同时又必须看到在文化、技术方面“中世纪的巨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 ·12◆ ==========第25页========== 选集》第四卷225页)在哲学领域中,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进步的思想、唯物主义因素,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闪耀发光,为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文艺复兴”作了准备。 经院哲学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因在教会的学院(经院)里讲习而得名。主要代表有:安瑟伦(他确定了早期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托马斯·阿奎那(他完成了经院哲学的体系)。 经院哲学就其内容来说,就是基督教神学。它利用反动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被歪曲、伪造了的亚里土多德学说来为基督教的教义作论证。它宣称世界的最高本原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一上帝,宇宙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和主宰的。它宣扬信仰高于理性,知识只是信仰的奴仆,哲学的任务就是论证《圣经》和教会信条,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捍卫宗教,很快就不得不炮制出一种象肥皂泡那样吹起来的唯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335页)经院哲学就是为维护封建教会的反动统治而炮制出来的一种唯心主义神学体系。 烦琐、空洞、极端的形式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显著特点。列宁指出:“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抓住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售死的东西,而不是活生生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却被变成僵死的经院哲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6一417页)经院哲学抛弃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其中空洞的三段论法,加上诡辩,作为它的论证方法。经院哲学家们甚至提出一些极端荒谬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把猪带到市场上去的究竟是手还是绳子?引经据典、 13± ==========第26页========== 信开河地争论不休。由于上述特点,以后的人们把那种脱离实标、死啃教条、玩弄概念的恶习叫做“经院习气”或“烦琐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蔑视经院哲学,把脱离实践的,抽象、空洞的理论都称之为“经院哲学”和“哲学怪论”。 经院哲学内部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已涉及到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争论贯串于经院哲学的始终,并形成对立的两大思想派别:宣扬唯心主义的唯实论(又叫实在论)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列宁指出:这一争论“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列宁全集》第二十卷185页) 经院哲学在公元八一十世纪开始形成,十一一十三世纪发展、盛行。随着封建制度崩溃,教会势力衰退,它也走向没落,十五世纪瓦解。但是作为一种反动思想,它一直为教会所保存。十九世纪末,罗马教皇正式宣布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教会官方哲学。现代反动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新托马斯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对内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 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进步思想派别。 早期主要代表是贝伦伽里、罗瑟林、阿伯拉尔,后期主要代表是邓斯·司各脱、奥卡姆。 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独立的存在,共相(一般)不过是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字、符号或概念,是后于个别而存在的。后期的唯名论从这一观点出发,还强调认识只能从经验开始,-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中产生。显然,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它是 e14 ==========第27页========== 中世纪“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页) 唯名论从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的观点出发,对神学教条提出怀疑和反驳。例如:对“原罪”说(所谓人类的始祖在“天国”犯了罪,人类要世世辈辈受苦受难来赎这个“罪”),它认为,既然没有先于个别人面存在的“人类”共相,因此,根本就没有所谓“全人类的原始罪恶”。又如,对“三位一体”说(所谓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它认为这如同说一个人同时体现出父亲、儿子、灵魂一样荒谬。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异端”思想的理论武器,不少唯名论者直接参加了反罗马教皇的斗争。中世纪后期,唯名论反映了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它与自然科学思潮及其他“异端”思想结合起来,有力地冲击着天主教神学。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是中世纪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主要表现。斗争虽以抽象、烦琐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已涉及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列宁说:它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列宁全集》第二 十卷186页)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唯名论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同时,它不懂得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把一般说成是标志个别事物的名称、记号,抹杀了共相(一般)的客观内容,从而给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唯名论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页)另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以及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所利用。 ·15 ==========第28页========== 唯实论 也叫实在论,.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占统 治地位的反动思想派别。主要代表是: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 唯实论认为共相(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它比个别事物更实在。安瑟伦把共相(一般)说成是个别事物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之中,上帝就是依照这些“原型”创造出个别的事物,显然,这是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理念论”的变种。托马斯·阿奎那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共相(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可以看出,说法虽有不同,但把一般说成是独立的精神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却是一切唯实论者共有的唯心主义特征。 唯实论直接为基督教教义作论证,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它的反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对“原罪”说,它宜称“人类”这个共相,不仅先于个别人而独立存在,并且比个别人更根本、更实在。所以“人类的原始罪恶”也是比个别人的罪恶更根本、更实在。世上的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罪,注定要受苦受难,只有祈祷上帝赦免,才能使灵魂得救。又如,它从共相(一般)高于个别的观点出发,宣称愈普遍的东西就愈高,上帝是最普遍的,因而也是最高的实在,是万物的创造主;罗马教会是世界性的组织,比世俗政权更普遍,因而也更高,更有权威。整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阶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正是这个阶梯的一部分,因而是完全自然、合理的,违反这一制度就是对上帝的叛逆,就要受到惩罚。这都说 ●16◆ ==========第29页========== 明唯实论是一切科学和进步思想的死敌。唯实论的谬论在当时就遭到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的反驳。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指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斗争日益激烈。他们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进行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所谓“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恢复古代奴隶社会的文化,主要是创立资本主义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9-250页)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叫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以此来和宗教神学相对立。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得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神学压抑人性。这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最初表现,它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这一思潮对当时的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各种意识形态,都发生广泛的影响。它最初在意大利兴起,后来遍及全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彭波那齐,荷兰的爱拉斯谟,西班牙的微末斯,法国的蒙台涅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如英国莫尔的《鸟托邦》和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就是它的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反映出早期无产者、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的愿望。 417 ==========第30页========== 在“文艺复兴”时期,唯物主义哲学伴随着自然科学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而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反宗教神学斗争的需要,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力学等现代自然科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它和意大利伟大人物的觉醒的现代哲学携手并进,并把自己的殉道者送到了火刑场和牢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33页)哥白尼以“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刻卜勒和伽利略叙述了天体运行规律;布鲁诺论证了宇宙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公开宣布只承认科学真理,否认宗教真理,达·芬奇指出,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只有采取科学实验的方法,才能把握真理。这都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的世界观,因而遭到罗马教会的强烈仇视和抵抗。教会对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进行残酷的迫害,甚至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充分表明这场斗争的残酷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着进步的、革命的作用。“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一一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361页)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个时期的哲学还没有完全摆脱神学的影响,即使是一些先进思想家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往往披着泛神论的外衣。叛徒、卖国贼林彪胡说什么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无人超过”的“高峰”,他妄想用资产阶级的文化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复辟资本主义,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本质。 启蒙运动 一般指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 618f ==========第31页========== 对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的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要求进 一步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启蒙运动就是反映这一要求的。 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主要代表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德国的莱辛等。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是:在哲学上,一般主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无神论,或倾向自然神论。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权”,其内容包括“自由”、“平等”、“博爱”、“财产私有”等要求,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政治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神权和君权专横,反对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企图建立一个符合“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 启蒙运动的各个代表人物,在具体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在法国,伏尔泰宣扬自然神论,反对天主教和教权主义,但又反对无神论,力图用改良办法,达到资产阶级与王权的妥协,他是资产阶级温和派的代表。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坚决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空想共产主义者梅叶,在政治思想上就更加激进,他不仅激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幻想通过农民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的普遍平等的社会制度。 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先导作用。但是,启蒙运动毕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运动,它脱离劳动人民,只限于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反封建斗争。有些启蒙思 ·19◆ ==========第32页========== 想家还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少数开明君主的身上。不论温和派和激进派,在社会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进行舆论准备,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以资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社会。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所谓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当时虽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其实质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和骗局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页)在三十年代我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反共分子陈伯达胡说启蒙运动和全体劳动人 1 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竭力要无产阶级放弃武器,去搞什么“新启蒙运动”,妄图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新启蒙运动”的外衣下,永世长存。这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面目。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指十八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十八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正是这一革命形势的反映,作为政治变革的前导,它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分别继承和发展了十七世纪笛卡儿和洛克的唯物主义。他们广泛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在自然观上和一切唯心主义作公开而鲜明的斗争。他们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实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的原因在于自身,物质运动有它的客观规律性,自然界的一切都处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他 e20· ==========第33页========== 们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有机物质的一种属性,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界事物对感官作用的结果。 战斗的无神论思想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杰出贡献。和十七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唯物主义不同,它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和神学体系。它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的虚妄荒诞,深刻地揭露了教会是专制暴政的反动支柱以及宗教道德的虚伪本质。列宁说:“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所写的那些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打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列宁选集》第四卷606页)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反封建斗争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恩格斯称赞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都是“非常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6页),并嘱咐把他们的战斗的无神论文献翻译出来,传播到人民中去。列宁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也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进行了反对一切中世纪废物、反对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的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为唯一彻底的哲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列宁选集》第二卷442页)但是,由于剥削阶级地位及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它具有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即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形面上学性,即具有反辩证法的性质,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这突出表现在它企图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来解释人类社会和历史问题。恩格斯曾深刻地论述了这种局限性,并且认为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很快就 •21· ==========第34页========== 抛弃了这种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转到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的立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十分重视,批判地继承了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从康德开始,中经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发展,到费尔巴哈告终。德国古典哲学不仅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并且其积极的成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地继承。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除费尔巴哈以外,都是唯心主义者。康德说,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费希特说,世界是“自我”的产物;谢林说,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无差别的混合,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这实际上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空虚和软弱无力,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相比,是 一个倒退。马克思说:“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19世纪的德国思辨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59页)费尔巴哈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对恢复和捍卫唯物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并且只限于自然观方面,他在社会观上同样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和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并把唯物主义彻底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历史领域中去。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对辩证法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说:“这种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s22◆ ==========第35页========== 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3页)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在它原有形式上是毫无用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把它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才使辩证法成为正确反映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开始和继续,它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一样,充当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它又不同于以革命姿态出现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而是以公认的教科书和普鲁士王国的御用学者(费尔巴哈除外)的地位出现的。这说明德国古典哲学既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要求,又反映着它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它和德国资产阶级一样,“对于保守派来说是革命的,对于革命派来说却是保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32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对德国古典哲学作过大量的科学论述,肯定它的历史贡献,批判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指导思想。 思辨哲学 指从抽象思想或概念运动引伸和论证 一切事物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所谓思辨就是不依靠实践和经验而进行的纯粹思维活动。思辨哲学认为,人类的精神(理智、思想等)是事物的本原;具体事物是由精神产生的,是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以“果实”这一概念为例,它本来是人们从现实的苹果、梨等具体果实中概括出来的,而思辨哲学却故弄 ·23· ==========第36页========== 玄虚,把它说成是先验的独立存在物,并且认为具体的苹果、梨等是由它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的用语中,具体的叫做抽象的,而抽象的却叫做具体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26页) 近代欧洲思辨哲学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笛卡儿,德国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和黑格尔等。黑格尔是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理性的形式,并且把现实的问题变为思辨的问题。但他强调辩证法,却是他比其他思辨哲学家高明的地方。他说:“思辨的东西,在于这里所了解的辩证的东西,因而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就对思辨哲学进行过斗争。如费尔巴哈说,思辨哲学是从抽象到具体、观念到实在的 一种颠倒的哲学,思辨哲学家不是使自己的概念去符合事实,面是使事物去符合自己的概念。他认为“思辨哲学的秘密则是神学”②。旧唯物主义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有历史功绩的,但由于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思维的能动性,因而不能彻底地批倒思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思辨哲学是根本对立的。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7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 ①<逻辑学上卷39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01页 ·24· ==========第37页========== 论,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样也就从根本上批倒了神秘的思辨哲学。 自然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以前关 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它同哲学一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每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时代的自然哲学,都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自然哲学在古代就有了。古代自然哲学是古代人对自然界的直觉或臆造。如我国先秦法家荀况的自然哲学,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他们按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了解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是由火、原子或其他具体物质构成,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它必然的规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都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有的还猜到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但还缺乏自然科学依据,有些猜测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又如我国先秦儒家孔丘、孟轲的自然哲学,古希腊巴门尼德、柏拉图的自然哲学,都把非物质的“天”或理念作为自然界的基础,并认为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否认对立面的转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是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倒向唯心主义。他的自然观也包含着对自然界发展的辩证猜测。 在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被宗教神学禁锢着,它竭力鼓吹托勒密的地心说,宣扬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为上帝创世说辩解。在我国封建社会,西汉儒家董仲舒的自然哲学,鼓吹“天人感应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也是为神 25◆ ==========第38页========== 权统治造舆论的。王充、刘禹锡、沈括、王夫之的自然哲学,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坚 5 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近代西方自然哲学以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为依据,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如霍布斯、牛顿的自然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自然哲学,都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一个在狭小的循环中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在他们看来,今天的一切都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自然界只有空间上的扩张,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但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牛顿的力学定律,狄德罗关于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有感觉的生物向有思维的生物转化的思想 y 等。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如谢林、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都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但也猜测到一些自然界的辩证联系和转化,包含着合理的东西。如谢林认为“原始的两重性”、对立力量的统一是一切自然过程观念的本质,并批判了燃素说、光素说,猜测到电力和磁力的联系等,黑格尔认为“运动的本质就在于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承认化学元素的可变性,化学上量变引起质的区别的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对近代西方自然哲学,特别是德国自然哲学的评价是:它“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 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恩格斯还批判那些盲目攻击自然哲学的资产阶级学者,指出自然哲学虽有许多谬误和空想,但“还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 ·26· ==========第39页========== 、* 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页),特别是黑格尔,“他在许多方面是远远超出他同时代的经验主义科学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页)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以后,“自然哲学就最终被清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反映早期无产阶级愿望的一种不成熟的、幻想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六、十七世纪的代表有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十八世纪的代表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主要代表是十九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种种罪行,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消费、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有些人(如欧文等)还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产品公有、按每人需要进行分配,消灭城乡对立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等主张。列宁说:空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列宁选集>第二卷432页) 当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未充分展开,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看不到社会变革的经济根源,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巨大力量。因而,它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只是少数天才人物从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而“理想”的实现,也只有依靠他们去向统治阶级、富人们呼吁、宣传,以获得他们的同情和支持或是通过各种小型试验和示 ●27· ==========第40页========== 范,使人们认识它的优越性而接受它。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不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主张和平改造,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恩格斯深刻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0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十九世纪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作用给予应有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著作中“有对新世界的预测和幻想的描述”(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61页),“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83页)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也多次给予批判,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83页)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杜会主义就愈来愈失去任何意义,并日益走向反动,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绊脚石。 批判主义 指德国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康德的唯 心主义哲学,又叫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他说:“我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对书籍和思想体系的批判,而是指关于可以不依靠任何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那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①他认为以往的 ①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 28 ==========第41页========== 形而上学用有限的范畴去认识无限的对象(上帝、灵魂、自由意志),正是无批判地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陷入独断和荒谬之中。但是,他离开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不能离开理解(认识、具体研究等等)的过程去理解”(列宁全集》第三 十八卷220页),“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升到一般。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列宁全集》第 三十八卷221页) 康德的批判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三部主要哲学著作中,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系统地阐述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提出了所谓先验原理(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和先验方法。它对认识的三种形态一一感性、知性、理性,作了先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规定:感性不能思维,知性不能直观,理性和经验不相干,等等;还为读者制定了一个认识论上的“万灵丹”一先验范畴表(包括量、质、关系、样式四大类的十二个基础范畴)。它反复强调知识的二要素论(即由感性经验和先验范畴才能形成知识),只有现象可知,而物自身(自在之物)不可知;理性只是规定知性原理的能力,不能用理性认识任何有限或无限的对象。列宁说:“康德把认识和客体割裂了开来,从而把人的认识(它的范畴、因果性、以及其他等等)的有限的、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性质当做主观主义,而不是当做观念(=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三 十八卷222贞)这段话深刻地揭露了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阐述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政治、伦理 ·29 ==========第42页========== 想想。所谓“实践理性”,就是给人的道德行为规定先天推帅的先验的理性。它把社会的人抽象化,说人具有矛盾的两重性的存在,一是作为感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支配;二是作为理性的存在,人可以超脱自然规律,按照理性的原则去行动,表明人有意志的自由。它把实践理性规定的道德律称为绝对命令,按照绝对命令行动,是纯粹出于“义务”,是不顾目的和效果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8世纪未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11一212页)这段话深刻地羯露了康德的政治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 康德为了创体系的需要,最后想把现象和自在之物、自由和必然、自然和精神、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人为地联结起来,又提出了《判断力批判》。他自欺欺人地认为有了这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中最薄弱、最贫乏的部分。它宣扬反动的“天才论”和神秘的目的论,连康德在认识论上某些微弱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因素也不见了。它所谓“联结”和“统一”,实际上是把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审美同科学、道德以及人的实践生活的需要都割裂开来,这种观点完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的。 批判主义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别是它的软弱性、妥协性。批判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后来的发 ◆30● ==========第43页========== 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学起了开端的积极作用,应该予以肯定;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它所起的“限制‘理性'和巩固信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99页)的消极作用。 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 十九世纪三十 年代黑格尔逝世后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辛利克斯(公元1794一1861年)、加伯勒(公元1786 一1853年)等。 老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一窍不通,死守黑格尔的反动思想体系,极力宣扬黑格尔的宗教哲学。他们紧紧抓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来解释一切,认为一切事物在绝对精神中都可以找到它本身存在的依据;黑格尔的逻辑是神圣、万能的,它是可以用来套到任何论题上去的刻板公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就明白易懂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2页) 老年黑格尔派是有神论者,认为宗教统治着现存世界,科学不应排斥宗教,哲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基督教的上帝可以相提并论,黑格尔的哲学就是以理性形式阐述的基督教神学。老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反动的,把普鲁士王国看作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的体现者,反对酝酿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说明特别重视黑格尔体系的人,在宗教和政治两个领域中“都可以成为相当保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6页) 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哲学在德国仍独占统治地位达十年 ·31● ==========第44页========== 之久,当时老年黑格尔派在德国大学中开设讲座,从右的方面继承和宣扬黑格尔哲学中的糟粕。其反动影响一直保持到十 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例如当时在拉萨尔的《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中,就“充满了老年黑格尔派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257页) 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 十九世纪三十 年代黑格尔逝世后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特劳斯(公元1808一1874年)、布鲁诺·鲍威尔(公元1809一1882年)、瓶蒂纳(公元1806一1856年)等。 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封建等级的专制政体,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提出“政教分立”和“个性解放”等口号。他们反对宗教,对《圣经》、《福音》等“圣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最初,他们是回避政治斗争的,只限于对宗教的批判,后来才被迫转入政治斗争。 他们也批判黑格尔,自称“超过了”黑格尔。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必主义体系的束缚,而是象黑格尔一样,把思想观念看成是产生、支配现实世界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就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但就连这些说明也是片面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3页)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的所谓“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也是在黑格尔思辨范畴之内进行的。他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所不同的是:施特芽斯把精神“实体”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鲍威尔把“自我意识”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32◆ ==========第45页========== 鲍威尔还无靴地宣称:“精神的真正敌人应到群众中寻找。”①施蒂纳把他的至上的“唯一者”(资产阶级极端利已主义者)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都是赤裸裸的唯心史观。青年黑格尔派反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把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土国王身上,对封建专制的普鲁士国家政权卑躬屈膝。充分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在青年时代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当时,他们就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观点有所斗争,后来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并指出:“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2页) 人本主义 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实践和历史的生 物,并以此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哲学学说。人本主义是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建立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认为天上的神不过是地上的人的幻象,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主张把神“还原”为人,使神学“下降”为人本学。它把自然界当作基础,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的生理属性。例如,费尔巴哈把人的两性关系等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04页 33 ==========第46页========== 说成是人的本质,他说:“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①。 人本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它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在当时的条件下曾起过积极作用。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反对唯心论的斗争时也把他的唯物主义称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的局限性,列宁称它“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78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中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结成一定的阶级关系。所以,只有从整个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去考察人,才能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页)人本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特别是阶级斗争实践)的重大意义,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因而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它宣扬超阶级的“理性”和“爱”,即是鼓吹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因而为现代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所欢迎。 “真正的”社会主义 又称德国的社会主义。十 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小资产阶级反动流派。代表人物有格律恩(公元1817一1887年)、赫斯(公元1812一1875年)、克利盖(公元1820一1850年)等。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28页 ·34· ==========第47页==========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摧毁封建制度,而且要吞并小资产阶级。于是徘徊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就抛出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既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又反对无产阶级的兴起。从一八四四年起,它象瘟疫一样在德国流行,并通过格律恩、克利盖传入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成为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 它反对共产主义,主张人道主义,把社会主义变成关于“爱”的胡言乱语,妄图用抽象的“博爱”、“人牲”等道德说教来抹煞阶级和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格律恩胡说:“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人道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开辟通向人类未来生活的道路”①;克利盖宜扬共产主义是“爱的世界”、“爱的王国”,“用爱把一切人团结起来”,“爱和自制可以获得一切”,“爱方岁!”@等等。“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8页) 它维护小私有制,把小市民的生活当作社会主义的理想。格律恩公开表示其愿望是“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地方,能够安安静静地生活和占有自己的财产,能够有足以供养我们的田地,能够有栖身之所”®。克利盖在美国组织了一个社会改良协会,企图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上层的资助下,购置土地分给工人和其他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克利盖“这种梦想就象梦想把一切人变成帝王和教皇一样,既无法实现,也不是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4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78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月一20页 ③转引自同上书269页 ·35· ==========第48页========== 它在哲学上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妄图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它仇恨“对他之外的物的依赖”,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神秘化,并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宣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中的一切”④,要根据人的本质来判断一切,抹煞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真正的”社会主义完全是反动的。在德国,它是封建专制政府“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79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它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相对抗。格律恩之流还公然向反动密探告密,出卖恩格斯和其他革命者,充当反动警察的警犬。马克思和恩格斯同他们展开过激烈的斗争,彻底揭露和粉碎了他们的反动言行。 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已经把这个可恶的流派一扫而光,但是它的阴魂却为后来的一些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在新的形式下复活。叛徒、卖国贼林彪一伙也打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这面破旗,贩卖反动的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其结果同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无政府主义一种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它是失常的知识分子或游民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无产者的心理状态。”(列宁选集》第一卷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605页 ·36 ==========第49页========== 218页)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公元1806一1856年)、法国的蒲鲁东(公元1809一1865年)、俄国的巴枯宁(公元1814一1876年)和克鲁泡特金(公元1842一1921年)等人。 无政府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最高理想就在于无秩序与无政府的结合。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和国家权力,荒谬地认为,一切国家都是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一切权力都是“祸害”,主张“向任何国家、甚至最民主的国家宣战”(施蒂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条件地反对国家”(巴枯宁)。它还主张放弃一切政治斗争,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消除”资本主义,或用恐怖的手段摧毁国家机构,达到建立一个无政府社会的目的。其实,无政府主义者不是不要政府,而是不要别人的政府,只要他自己一家的政府。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无政府主义者不过是“在否定政治的幌子下使工人阶级服从资产阶级的政治”。(<列宁选集》第一卷219页) “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选集》第一卷218页)它鼓吹“一切为了个人”,声称“我就是一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东西高出于我”(施蒂纳)。它排斥集体和他人,宣扬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把个人的私利放在首位,反对集体纪律的约束,强调所谓个人的“绝对自由”。它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无政府主义者往往冒充社会主义者,事实上他们和社会主义者毫无共同之处。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政府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敌人”。(斯大林全集》第一卷.272页) 功利主义 通常是指资产阶级的一种伦理学说。这 ·376 ==========第50页========== 种学说认为,个人功利是社会道德的标准和人类行为的基础。代表人物有英国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和法学家边沁(公元1748一1832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穆勒(公元1806一1872年)等人。 边沁把狭隘的个人打算、露骨的利已思想看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类都受着苦与乐的控制,人的一切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幸福。在他看来,“品行最环的人和有德行的入都有完全一样的行为动机多无论这种人和那种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幸福总和。”①功利主义原则就在于造就个人幸福,增加乐的成分,减少苦的成分。苦与乐是道德的标准,在人的行为上,乐的行为占优势,便是好行为多苦的行为占优势,便是坏行为。苦与乐是立法的基础,国家应该用法制的手段增进个人幸福,惩罚破环个人幸福的行为。这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为了掩盖这种观点的反动性,边沁声称,按照功利主义行事,就会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还企图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私有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极力反对财产公有制,宜称:“任何事物都不象财产公有这样违反功利主义。”②马克思把边沁的这套货色斥责为“庸俗不堪的东西”,并挖苦边沁是个“资产阶级蠢才中的一个天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669页) 穆勒继承、发挥了边沁的思想。他和边沁不同的地方是:边沁以人的欲望作为社会动力,穆勒则以人的感情作为社会动力。他认为:“功用标准的制裁力和一切其他道德标准一样, ①《道义学》 ②边沁全集第一卷 ·38● ==========第51页========== 就是人类的良心感情。”①这种脱离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的唯心主义社会学,显然是非常荒谬的。穆勒对快乐的区分与边沁也略有不同:边沁认为快乐就是快乐,穆勒认为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实际上是企图使人们去追求空虚的“精神快乐”。 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表达了已经取得政治统治权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为当时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所喜爱。流行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以“功效”为真理标推的观点,就是与功利主义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毛主席指出:“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821页)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者,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并且揭露它们的反动性和欺骗性。 实证论十九世纪上半期产生于法国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是法国的孔德,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斯宾塞。当时,在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实证论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从革命的阶级向反动的阶级转化。 “实证”一词是“确实的”意思。实证论标榜依据“确实的”事实,抛弃“抽象推理”,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确实的”,科学就是对于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实证论对经验事实的解 ①《功用主义为30页 ·39· ==========第52页========== 释是雌心的,如孔德认为经验事实是由人们的主观感觉所构成。他宣称事物的本质是超乎人们感觉之外的,不可能认识,也不需要去认识,诬蔑唯物论把感觉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以“抽象推理”为依据的“形而上学”。斯宾塞也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这一“科学所不能认识的世界”,正是宗教信仰活动的领域。这说明实证论排斥真正的科学认识,宣扬僧侣主义,完全是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论。 实证论自称是超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的“中立性”、“无党派性”的哲学,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既然它认为人们感觉经验之外的东西都是“不确实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论列宁指出:“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列宁选集》第二卷347页) 、实证论把社会发展史看成是思想和认识的发展史。孔德胡说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而达到“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他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科学阶段”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极力为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制造理论根据。斯宾塞鼓吹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否认质变;胡说事物中的对立面必然趋向调和或均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达到了均衡。他还提出反动的“社会有机论”来对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胡说社会的各阶级就象生物机体的各器官,劳动人民服从资本家,犹如社会机体的各部分服从它的头脑,以此来论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合理的”和永恒不变的。 新康德主义 十九世纪六十一一七十年代产生于 4409 ==========第53页========== 德国的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派别之一。主要代表有朗格、李普曼、柯亨和文德尔班等。他们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企图从右的方面复活康德的观点。十九世纪末,新康德主义在德国进一步泛褴,以“马堡学派”(柯亨、那托普等)和“弗莱堡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影响较大。前者着重注意的是认识论问题,后者着重强调社会现象的神秘莫测。新康德主义在柯享那里达到了高峰。二十世纪初,被新黑格尔主义所代替。 新康德主义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它否定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一“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更加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因素一不可知论、形而上学以及神秘的道德原则等。恩格斯说:“从古典哲学的残余中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种新康德主义,这种新康德主义的最高成就是那永远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即康德哲学中最不值得保存的那 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7页)新康德主义者宣扬“没有绝对超主观的东西”,一切实际的存在都是“意识内在的存在”,纯粹思维的判断可以产生自然界的全部内容,我们周围的一切东西,都是由思维创造的。他们还力图证明反映现实世界对认识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认识世界这个任务,人类是无法解决的。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胡说谁要是把认识世界理解为世界的真正反映,那他就是否认科学。 新康德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从所谓社会和自然不同的前提出发,完全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社会发展是受所谓“目的论”支配的,否认研究社会规律的科学方法,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他 416 ==========第54页========== 们还以所谓“无党性”来掩盖其资产阶级反动本性,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企图通过宣扬“自发论”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施坦之流,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反对马克思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纳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也竭力宣扬新康德主义。列宁说:“在哲学方面,修正主义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教授们要‘回到康德那里去’,修正主义就跟在新康德主义者后面蹒跚而行。”(《列宁选集》第二卷3页) 新黑格尔主义十九世纪六十一一七十年代出现于英国的一种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潮。十九世纪末又相继流行于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它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从右边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吸取和发展了黑格尔学说中神秘和保守的东西。主要代表有英国的布拉德雷、美国的鲁易斯、法国的克罗纳、意大利的克罗齐,其中尤以布拉德雷和克罗齐的影响较大。 新黑格尔主义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还不够彻底,反对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前提下承认有客观的、外在的实在性。布拉德雷公开宣称他不同意黑格尔的主要原理,主张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经验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他认为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独立的存在和事实,一切都包括在绝对经验(即心灵)之中。在他看来,观念是符号、形容词,和实在的内容不相干,只有心灵的最高体现一绝对经验,才能认识和把握实在。克罗齐主张一切知识都是心灵活动的产物,公开表示他的“心灵哲学”否定了黑格尔的辩证结构。 ·42● ==========第55页========== 新黑格尔主义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成是最荒谬、最危险的东西。它反对辩证法,否认矛盾,认为辩证法是非理性的,矛盾破坏了事物的合理性。布拉德雷为了调和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的原则分歧,主张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在事物的连续性中矛盾归于统一(即挖掉对立统一中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否定对立双方的矛盾。在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上,克罗齐比布拉德雷走得更远,他认为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扩大了对立的概念,把对立的概念与相异的概念混在一起。他也和布拉德雷一样,只注重矛盾的统一,而不承认矛盾的斗争和转化,胡说唯一的真理便是统一。他还恶毒地攻击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改糟了,只保存了它的“形而上学残余”。这说明新黑格尔主义者,对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极端无知和仇恨。 新黑格尔主义在政治上极端反动。它公开宣扬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是完全合理的,无法改变的。它根本否认用斗争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还鼓吹国家是超阶级、超个人、绝对不可动摇的整体,对国家的统治只有顺从,决不可违背,更不允许反抗。布拉德雷鼓吹道德的目的在于自我的实现,只有谨守岗位,努力实践自己的义务,才合乎道德的要求。他把信奉宗教说成是道德的义务,而道德修养则是宗教的义务。克罗齐叫嚷哲学无党性,真理无阶级性;历史因人而异,可以任意歪曲和解释,根本没有客观规律。这种谬论盛行于帝国主义走向日益反动和没落的时期,表明它是维护帝国主义反动统治的工具。 人格主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个 439 ==========第56页========== 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美国的基督教新教徒中,同时在英、法、德等国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代表有鲍恩、福留耶林、布莱特曼等人。 人格主义是赤裸裸的神秘主义。它认为世界是各种“人格”的系统,上帝是最高的人格,世界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发展的,一切都是上帝这个“人格”的产物,只有这个“人格”才能真正统一一切;人具有的这种神秘的“人格”是上帝赋予人的。它宣称唯物论和唯心论都不能解决宇宙之迷,只能使人感到不安,只有承认“人格”是世界的本原,才可以使唯物论和唯心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得到解决。它认为对近代人来说,自然已经被征服,宇宙间已经没有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摆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是宗教、道德和功利的问题。它公开宣扬宗教是唯一的真理,科学只是达到宗教真理的途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完美的。鲍恩公开鼓吹宗教中心论,把宗教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主张必须有个活的有人格的上帝。福留耶林也毫不隐讳地说,人格主义是以有神论为出发点的;人的人格顺从上帝则善,违背上帝则恶,人的思想、行为和物质环境根本不相干。这显然是用来麻醉和愚弄人民的。 人格主义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恩想和阶级斗争学说。它叫嚷要在全部战线上对唯物主义作坚决的进攻。它认为,需要改变的不是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人的“人格”(精神)。它把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归之于人的精神,认为只要信赖上帝,进行“精神的自我修养”,做到“内心的平衡”和“道德再生”,就能消除危机。它还公开宣扬,苦难包含于不可思议的“人格”之中,受苦受难也可说是对世界道德进步的一种贡献,死亡是可喜的解脱。这说明人格主义是维 ·44。 ==========第57页========== 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动工具。 民粹派十九世纪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派别。它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认为这只是“人为的”偶然现象;否认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认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幻想在农民村社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它还坚持反动的唯心史观,蔑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主张在斗争中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列宁指出:“民粹主义的实质就是从小生产者、小资产者的角度代表生产者的利益。”(列宁全集》第一卷374页) 民粹派有早期和后期的区别。早期的称为行动的民粹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甫洛夫、特卡切夫等,他们从“农民有共产主义本能”出发,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农民,农民也没有跟他们走,加上斗争又缺乏统一的组织,很快就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后期的称为自由主义民粹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沃龙佐夫、米海洛夫斯基等。如果说早期的民粹派还同沙皇进行过某些斗争,那末,后期的民粹派则完全放弃了反沙皇斗争,而主张与沙皇政府调和妥协。“他们简直以为只要向这个政府客客气气地请求一下,它就会把 一切都安顿得妥妥贴贴。”(列宁全集》第一卷238页)他们代表富农的利益,提出一些反动的“社会改造”计划,并疯狂地攻击马克思主义。 民粹派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的大杂烩。他们把资产阶级的实证论、新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等拼凑在一起,还特别推崇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社会学。 由于民粹派的理论和实践严重地阻碍着马克思主义的传 ·45 ==========第58页========== 播和工人政党的建立,列宁同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等著作,揭穿了民粹派名日“人民之友”其实是人民之敌的反动面目,从思想上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 “合法马克思主义”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俄国工人运动中第一个机会主义派别,产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主要代表是司徒卢威(公元1870一1944年)。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俄国广泛传播,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于是混入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同路人”,就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搞所谓“合法”的活动,来歪曲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所以被称为“合法马克思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百般地赞扬资本主义制度,掩盖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劳动群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抹煞阶级矛盾。司徒卢威胡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压迫的原因“不在于资本主义”,而在于“技术不合理”,“造成农民贫困的祸首不是资本主义”,面是“人口的增长”①。他站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立场上,胡说俄国人口过剩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不相适应,面不是由于资本的统治。列宁针锋相对地指出:“农业俄国人口的过剩是由于资本的统治,而不是由于人口的增殖和生活资料之间的不相适应”。(列宁全集》第一卷455页)司徒卢威还公开提出“俄国应该从贫穷的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②,充分暴露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本性。 ①转引自列宁全集》第一卷461.472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476页 ·46● ==========第59页========== “合法马克思主义”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阻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司徒卢威诬蔑马克思否认国家,“过分”“迷恋”于对“现代国家的批判”而犯了片面性的毛病。他宜扬“国家首先是秩序的组织”,反对推翻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列宁指出:“谈到现代国家时说现代国家‘首先(原来如此!?!)是秩序的组织’,这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列宁全集>第一卷397页)司徒卢威还妄图用改良主义代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要人们关心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 “合法马克思主义”还抹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司徒卢威诬蔑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还没有得到纯粹哲学的论证”①,抹煞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抽象地谈论各种问题,掩盖各种现象的阶级本质;泛谈一般“进步”,而不去研究某一具体社会形态的具体的“进步”。他对民粹主义的揭露,既没有指出它的“实质”,也没有指出它的“来源”,也是“过于抽象,是唯心主义的”。(列宁全集》第一卷373页) 列宁同“合法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揭露了它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本性。在一九○五年后的反动年代里,司徒卢威等人出版了《路标》文集,公开拥护斯托雷平的反动统治,诬蔑一九○五年革命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为沙皇政府效劳。列宁称这个文集是“自由主义者叛变行为的百科全书”。(《列宁全集第十六卷121页)后来,许多“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成 ①转引自《列宁全集第一卷395页 ·47· ==========第60页========== 了俄国资产阶级政党一立宪民主党的成员,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了反对苏维埃政府的反革命分子。 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奥地利资产阶级 哲学家马赫和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阿芬那留斯于十九世纪末期共同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经过批判了的“经验”,即所谓“清洗过的完全的经验”、“纯粹的经验”,没有任何“物质”内容的神秘的东西。在经验批判主义者看来,经验并不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只是和自我感党联系在一起。它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是唯一存在着的东西。这说明经验批判主义是属于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所以特别喜欢“经验”这个词,是为了给自已的理论涂上“实在论”的色彩。其实,对“经验”一词含混不清的解释,早就成为各种唯心主义体系的掩蔽所了。马赫、阿芬那留斯之流侈谈“经验”,是为其往返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折衷主义服务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惯用新的名词术语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马赫自吹发现了“世界要素”,并把感党叫做“要素”,宣称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阿芬那留斯创造“原则同格”的谬论,胡说自我和环境是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之中。列宁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是重弹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调,“都是同样的破烂货色,只不过挂上了略加粉饰或重新油漆过的招牌而已”。(列宁选集》第二卷65页)经验批判主义者有很大的虚伪性,他们标榜自己的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事实上他们只是和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学派有联系,这一学派由于物理学旧概念的崩溃和在相对主义的影响下陷入了 48… ==========第61页========== 唯心主义。经验批判主义者还标榜自已的挥学是“无党性”的,事实上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列宁选集>第 二卷365页) 经验批判主义渊源于贝克莱哲学和休谟哲学,它又和反动的实证论、内在论非常密切,可以说是一种五花八门的大杂烩。新实证论、实用主义、逻辑实证论、经验一元论等都受经验批判主义的直接影响,或者就是它的变种。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修正主义思想的泛滥,二十世纪初,经验批判主义在西欧和世界其他地区有较广泛的影响,在德、奥、俄等国都有一些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知识分子,以“改善”马克思主义为名,企图以经验批判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经验批判主义及其变种进行了彻底揭露和批判。 内在论现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之 一,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舒佩、雷姆克、舒贝特一索尔登和奥地利的莱克列尔。“内在论”这个名称本来的意思是“经验的”、“凭经验得到的”,实际上和马赫主义是一路货。马赫自称他的哲学和内在论处于同等地位,马赫主义者彼得楚尔特也承认内在论和经验批判论是统 一的“新”派,他还公开宣称马赫、阿芬那留斯、舒佩三人是“新”派的领袖。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内在论者和经验批判主义者“亲密地姘居着”。(列宁选 集》第二卷216页) 元49 ==========第62页========== 内在论同马赫主义一样,坚持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一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舒贝特一索尔登说:“我们直接感知的东西都是感觉,是不断变化的感觉的复合。”①他宣称:“一切东西的直接基础是精神的(唯我论的)联系,个人的自我(个人的表象世界)及其肉体是精神联系的中心。没有这个自我,其余的世界是不可设想的;没有其余的世界,这个自我也是不可设想的。”②内在论者舒佩说,意识和外部世界有“绝对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它们构成存在的统一的、原初的整体。”®这与阿芬那留斯的所谓“原则同格”唱的是一个调子。 内在论认为规律不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加于自然界的。它十分仇视唯物主义,攻击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是“超经验的”“形而上学”。 内在论公开卫护宗教。雷姆克宜扬神不是超感觉的,而是“实在的概念”。他吹捧牧师比德曼的《基督教教义学》是典型的“科学的神学”著作。内在论者莱克列尔宣称他的哲学能“满足宗教信仰者的一切要求”④。另一个内在论者舒贝特一索尔登叫嚷“社会民主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没有神恩施的不幸,就没有幸福”⑤。这充分表明内在论者扮演着信仰主义奴仆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哲学为帝国主义的反动政治服务。列宁揭露内在论者的反动本质时指出:“内在论者是反动透顶的反动派,信仰主义的公开说教者,彻头彻尾的蒙昧主义者。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不公开地用自己的理论性最强的认识论著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19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220页 ③转引自同上书218页 ④⑤转引自同上书216页 ·50● ==========第63页========== 作来捍卫宗教,替这种或那种中世纪思想辩护”。(列宁选巢第二卷215一216页) 唯能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潮,是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由德国化学家和折衷主义哲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公元1853一1932年)首先提出。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人们认识到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可以互相转化,经常用“能量”来表示物质的运动。“自然科学把能量的转化看作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即唯物地看能量的转化。”(列宁选集》第二卷278页)到十九世纪末,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先后发现了电子和放射性元素等,打破了旧物理学的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观念,使物理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原来认为原子不可分割,实践证明是可以分割的。面对物理学这场革命,不同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的“唯能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笼的。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能”,“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包含在能量概念之中”①,“能”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物质无非就是能的空间集合”,它“不仅可以省去,且属有害”,应当“弃而不用”;“能”是由我们的思想创造的,“我们意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能量的过程,它把自己的这种特性传给一切外界现象”②。唯能论企图用“能量”一词,从字面上消除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而实质上它把物质归结为“能”,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想象一种没有物 ①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77页 51 ==========第64页========== 质的运动,这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列宁指出:“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企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274页)“唯能论物理学是那些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新的唯心主义尝试的泉源”(《列宁选集》第二卷280页),“唯能论是从唯物主义逃到唯心主义的借口”。(列宁选集》第二卷291页) 唯能论一出世,就遭到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的驳斥。“唯物主义者批判奥斯特瓦尔德,是因为他常常陷入唯心主义,是因为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278页)同时,奥斯特瓦尔德也受到唯心主义者的批判。唯心主义若批判他,是因为他承认唯物主义的能量观点。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先是接受唯能论转向唯心主义,后又站在马赫主义立场上批判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但他不是批判奥斯特瓦尔德的唯物主义不彻底,而是批判他的唯心主义不彻底。 “物理学”唯心主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 行于欧洲物理学界的唯心主义学派。主要代表有德国的马赫(公元1838一1916年)、法国的彭加勒(公元1857一1912年)、比利时的杜恒(公元1861一1916年)、英国的毕尔生(公元1857-1936年)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先后 发现了X射线、柏克勒射线和镭等放射性元素,发现了电子, 它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入,使物理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旧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是 一次大冲击。一些自发的唯物主义物理学家把这场革命不确 52 ==========第65页========== 切地表述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①,“电代替了物质”②,而以马赫、彭加勒为代表的一伙实证主义者却利用物理学的新发现,得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结论,疯狂攻击唯物主义。 他们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及其可知性,叫嚷物质“离开了思维它和感党它的精神是不可理解的”®,物理学的新发现驳倒了物质,物只不过是“感觉的复合”、“感党群”、“感性知党群”。他们否认自然界中一切客观规律性,胡说物理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宣称人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自然规律是人为了“方便”而创造的符号、记号,鼓吹没有物质的运动,胡说“万物都在运动一一但只在概念中运动”④。他们否认科学理论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宣扬科学定律是“人心的产物”⑥,理论、定律都是人创造的符号、记号、标记等。列宁指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否认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并为我们的理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或者是怀疑这种实在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310页)其实质就是企图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来代替唯物主义,这完全是反动的。 列宁指出:“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们象快淹死的人想抓住一根稻草来救命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314页),他们企图制造和利用“物理学”唯心主义来欺骗群众,以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这就是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其认识论根源,一是物理学数学化之后,一些物理学家在运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学 ①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64页 ③《科学的价值 ④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74页 ⑤转引自同上书161页 53· ==========第66页========== 规律时,抛弃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只剩下一些方程式;二是一些物理学家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对待物理学的新发现,他们在说明我们知识的近似的、相对的性质时,却否定了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列宁彻底地揭露和批驳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他指出:“‘物质正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列宁选集》第二卷266页)物质的某些具体性质的消失,决不是物质的消失。从哲学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列宁选集》第二卷266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物理学的新成就不但不会驳倒辩证唯物主义,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出现,说明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往往伴随着哲学上的一场大论战,科学史上的斗争同哲学史上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哲学斗争,并学会进行这种斗争,才能正确地辨别随着自然科学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学派和思潮,有效地抵制唯心主义的侵袭。 经验一元论 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的反动 哲学。 经验一元论认为:世界最初是“要素”的混沌的世界,然后出现的是人们的“心理经验”(指意识、表象、感党等等);并从“心理经验”“代换”(即引伸、派生)出“物理经验”(即物理的东 •54· ==========第67页========== 西、外部世界、物质);最后才产生出认识。它把物质世界叫作人们的“经验”,公开宣称心理的东西先于物理的东西。列宁指出其“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的人的意识”。(列宁选集》第二卷231页)他还指出:这个作为出发点的“心理的东西”,实质上并不是普通人的意识、感觉,而是“神的感觉”。所以,经验一元论“就是最纯粹的僧侣主义哲学”。(<列宁选集》第二卷233页) 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面目,波格丹诺夫用“人类”的经验来代替马赫主义的个人经验。在他看来,“物理自然界”是由“生物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派生的,这就是认识上的社会主义,就可以与马赫主义相区别。列宁指出:“以为用人类的意识代替个人的意识,或者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代替 一个人的经验,哲学唯心主义便会消失,这等于以为用股份公司代替一个资本家,资本主义便会消失一样。”“真是痴人说梦。”(<列宁选集》第二卷235页) 经验一元论是二十世纪初适应俄国修正主义分子的反动政治需要而出笼的。它的思想来源就是贝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列宁称它为哲学唯心主义变种中的“第一千零一种的小体系”(列宁选集》第二卷274页),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寻神说和造神说俄国一九O五到一九O七年 革命失败后,流行于部分知识分子中的宗教哲学思潮。当时,“俄国资产阶级为了反革命的目的,需要复活宗教”(列宁全集》第十六卷33页),寻神说、造神说便应运而生。 ·55· ==========第68页========== 寻神说的代表人物有资产阶级路标派(以出版反动的《路标》文集而得名)布尔加柯夫、别尔加也夫等人。他们鼓吹进行“宗教改革”,力图把宗教、科学和哲学综合起来。他们宣扬所谓“神人的辩证法”,即从人中产生神和从神中产生人,把“神人”的创造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说,生活的目的就是“寻神”,历史的使命就是使人变成神,即创立神化的人类,亦即创立建筑在宗教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他们妄图用这种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相对抗,引诱人们离开革命的道路。寻神派分子受到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严厉批判,他们大多数于十月革命后逃往国外,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 造神说的代表是俄国的修正主义者,即披着“马克思主义者”外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尤什凯维奇等人。高尔基也曾一度受骗而参加造神派。他们在白色恐怖下对革命丧失信心,借口“改善”、“发展”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无神的宗教即社会主义的宗教。卢那察尔斯基甚至设想出了一个神,鼓吹“人类最高潜在力的神化”①,说“新的宗教在我心中早已经成熟了”@等等,这丝毫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的气味,只能更加暴露出俄国马赫主义者的反动面目。他们声称是反对寻神说的,列宁揭露他们反对寻神说,仅仅是为了要用造神说来代替它。寻神说同造神说的差别,“丝毫不比黄鬼同蓝鬼的差别大”。(《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105页)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任何捍卫或庇护神的观念的行为,都是庇护反动派的行为。造神说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0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351页 •56.● ==========第69页========== 终于在一九一二年革命高涨时彻底破产。 实用主义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十九世纪末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初开始广泛流行。·一九○七年,列宁曾经指出:“在最新的美国哲学中,‘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列宁选集>第二卷349页)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公元1839一1914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公元1842一1910年)和杜威(公元1859一1952年)。中国的反动文人和政客胡适(公元1891一1962年)是杜威的门徒、实用主义的吹鼓手。 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同马赫主义一样,它妄图利用对“经验”一词含糊不清的解释,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詹姆士把“实在”和“经验”等同起来,认为实在就是经验,除了人们的经验知识,便无所谓客观实在。在他看来,世界的本原是“纯粹经验”,任何事物都是由这种“纯粹经验”构成的。对此,杜威曾加以解说:“我们首先要注意‘经验’属于詹姆士的所谓‘双义语’”①,既指事物,又指思想,“它是一个原始的整体,它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②杜威还认为,经验就是自然,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完整的统”,又说:“精神和物质两者属于同一个东西,这就是那些构成自然的事件的复合。”®既然实用主义者不承认自然界的独立性,把自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91页 ②同上书192页 ③同上书200页 ,57Q ==========第70页========== 然界“统一”到他们的主观经验之中,这就彻底暴露了它的主唯心主义实质。 实用主义者否认客观真理,把真理与实践中有用的东西混为一谈,认为有用即真理。詹姆士认为,所谓“真理”就是“证实和见效的观念”,“它因为真所以有用”,也可以说,“因为有用所以真”①。杜威的真理观和詹姆士基本一致,他说“真理即效用”,真理“同所有的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功效是显示在它们所造成的结果之中的”②。因此,杜威的这种观点又称为“工具主义”。胡适也跟着学舌说:“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真理”的美名的。”③总之,在他们看来,任何真理都是主观的、相对的,没有什么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把真理看做认识的工具,这就是在实际上已经转到不可知论方面,也就是离开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以及在一切根本点上,实用主义者、马赫主义者、经验一元论者都是一丘之貉。”(《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431页)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即真理的反动观点,是为一切反动派效劳的,它特别适应了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和对外扩张的需要,是极端反动的。 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变种,由美国的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家杜威(公元1859一1952年)所创立。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8页 ②同上书176页 ③《胡适文存》第二册435页 ·58 ==========第71页========== 工具主义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认为“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并进的”,精神和物质“属于同一个东西”①。这种观点和实用主义一样,在一切根本点上,同马赫主义没有什么差别。它把观念、理论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工具。主张为了解决面前的任务,采用任何工具都是允许的,关键在于“效用”,看它干得是不是“漂亮”。它认为思想工具同生活中的用品一样,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按杜威的说法,是主观“演绎”的产物。因此,它根本否认客观真理,攻击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陈腐可憎的学说”。 工具主义既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必然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它把真理当做“权宜之计”或是“一种应变的对策”②。这种随个人愿望、要求而变的真理观,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工具主义为了掩盖这种反动本质,主张要进行“无所为而为的、大公无私的探讨”③,就是说,在思索和行动中,要不受社会习惯和确定目标的约束。其实,“大公无私”的说法,完全是骗人的;“无所为而为”的主张,不过是资产阶级任意妄为、冒险行动的代名词而已。 在道德观上,工具主义认为符合眼前利益的就是最高的 d “善”,否则就无善可言。在杜威看来,所谓“善”,就是日常生活中“经验的满足”。你有你的“经验”,我有我的“经验”,过去有过去的“经验”,现在有现在的“经验”,道德的标准是不固定的,为了符合个人“经验的满足”,任何行为都应该被认为是“道德”的。这种道德观完全是为反动没落阶级的一切侵略、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200页 ②同上书175页 ③同上书176页 ·59· ==========第72页========== 压迫、屠杀抢劫、荒淫无耻行为作辩护的。 总之,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一样,是十足的主规唯心主义,完全适应了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是极端反动的。 新实在论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哲学流派之一,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杂拌。主要代表有美国的培里、孟太格、霍尔特,英国的穆尔、罗素、亚历山大,以及由英国迁居美国的怀特海等人。 新实在论者通过制造反对唯心主义的假象来偷运唯心主义的黑货,它提出“认识的对象是客规独立的实在”这一惑人的说法,却不敢直接回答对象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孟太格转弯抹角地说:“最低限度某些被我们所认识的本质或共相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时候即已存在了”①,这就是说,有脱离特殊的东西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他故意把特殊的东西叫作“存在”,称共相为“潜在”,以表示自己的哲学和中世纪的“实在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区别,其实新实在论正是这种哲学的复活。 另一些新实在论者认为“思维中的事物和感性中的事物 一样,逻辑的本质和物理的本质一祥,作为观念而存在的事物和实际存在的事物一样都具有完全的实体论的意义”②,他们宜称“实体”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所谓“中性的实体”。新实在论者培里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和客观事物是溶为一体的,胡说郁金香的观念和郁金香在一切 ①《美国实在主义史 ②《新实在论 ·60。 ==========第73页========== 因素上都是同一的。这种谬论和马赫的“物是感觉的复合”一模一样。另一个新实在论者霍尔特认为,宇宙的最后“要素”是最简单的逻辑术语,精神和物质就是逻辑术语的不同组合,正是由这种逻辑术语组成“中性的物体”,这不过是给马赫的“世界要素”披上逻辑的外衣。 新实在论者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霍尔特胡说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人本身的自然特性,“聪明的人”不能不引起“愚蠢的人”的憎根和嫉妒,而“愚蠢的人”,除了引起“聪明的人”的轻视和嘲笑之外,再也不能从那里得到什么。阶级斗争就是这种心理冲突的结果和表现,而这种心理冲突则是由人们生理上的不同而产生的,这是赤裸裸地宣扬“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无理”的反动谬论。他还鼓吹反动的种族论,胡说肤色是同人的聪明才能直接相联系的色素,公然叫嚷“美国人”是上帝挑选出来的,负有特殊天命的种族,为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摇旗呐喊。 批判实在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之一,在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美国,代表人物有桑塔亚那、布拉特、罗杰斯等人。一九二一年,他们集体写作的《批判实在论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这一学派的基本思想。 批判实在论不同意新实在论关于客体、主体同一的观点。新实在论认为客体、主体是同一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客体、主体都不能独立存在。批判实在论认为客体、主体都是独立的存在,而且客体、主体之间还有一种名为“原素”(或“本质”)的东西。“原素”既不依赖于主体,又不是客观的物自体,它没有物理的实在性,不具有时间、空间的存在形式,但是它 ·61 ==========第74页========== 能建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并构成认识的内容。“原素”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批判实在论没有、也不可能做出回答。 批判实在论坚持的是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它自称承认客体的存在,但又认为人们很难证明客观事物的实在性。按照桑塔亚那的说法,外部事物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证实的一种“假说”。这说明,批判实在论所讲的“存在”完全是虚假的,这纯粹是唯心主义怪论。批判实在论和新实在论,形式不同,实质都一样,它们之间的分歧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分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依赖于一般思维,一这是最新的实证论,这是批判实在论,一句话,这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欺骗手段1”(&列宁选集》第二卷224页) 批判实在论在政治上极端反动,它要求人民群众放弃积极活动,放弃阶级斗争,推崇“容忍现实”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桑塔亚那极力维护阶级压迫制度,他认为,“强者”应该制服“弱者”,在一片混乱的社会中,只有“特等人”才能整顿社会秩序,等等。这些都是直接为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作辩护的。 逻辑实证论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之 一,和马赫主义一脉相承,是实证论的变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石里克建立的“维也纳小组”首创这种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流派的中心移到美国。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卡尔纳普、弗兰克利和英国的艾耶尔等人。 逻辑实证论和实证论一样,自我标榜凌驾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它认为人们的认识 ●62● ==========第75页========== 只局限于经验,经验之外的客观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是无法说明的。艾耶尔诬蔑唯物论承认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无意义的”①。石里克也认为“‘外界的实在性问题’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②,只要人们 一谈客观世界问题,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和矛盾,只有不谈它,困难和矛盾才会消除。这完全是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逻辑实证论认为,哲学不过是“语言逻辑分析”。因此,必须抛弃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而致力于研究逻辑和句法。卡尔纳普说:“一切哲学问题都是逻辑问题”③。在逻辑实证论者看来,认识只是探索各种不同的名词系统,并借以构造各种不同的“世界图画”,科学只是科学家头脑中创造出来的“逻辑结构”,真理只是科学句子彼此在逻辑上的协调。它特别强调逻辑学和数学是一种形式科学,是以纯粹的假言前提为基础的演绎体系,不反映客观现实。卡尔纳普认为:“把实在和幻想加以区别,这是心理学家的任务,而不是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任务。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只能论列‘存在’一词的各种不同意义,并试图提供使用这些意义的规则”④。这是打着逻辑的幌子肆意进行诡辩。 逻辑实证论者还公然鼓吹建立世界性的“消除各族人民绝对自主权的超政府”⑤,否定民族独立和国家领土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明目张胆地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321页 ②同上书267页 ③同上书286-287页 ④《英国科学哲学杂志 ⑤《达成协议的途径》 ·63● ==========第76页========== 语义哲学从逻辑实证论演化出来的一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主要代表有卡尔纳普、培尔斯基、柯日布斯基、切斯等人。 语义哲学根据逻辑实证论关于哲学是“语言逻辑分析”的谬论,进一步认为语言只是一些符号。一切名词、术语都不反映客规事物,它们除了和人们的感情相关联之外,毫无别的意义。语义哲学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看成只是不同语言体系的斗争,如柯日布斯基公开主张“从科学中完全消除‘物质”、‘实体’、‘空间’、‘时间”诸如此类的用语”①,他的门徒瓦勃尔也说:“现实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虚构”@。 语义哲学把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说成是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因素,胡说一切社会问题都可归结于语言问题。切斯说:“‘资本主义’、‘原则”这些概念,乃是凭借语言在人脑中制造出来的,同时,也凭借语言使它们物化了。最高能率的显微镜也无法揭示它们”®。他更荒谬地说:“‘失业’不是一种物体,你根本无法证明它是否实际存在,而仅仅是一个词”④。按照语义哲学的怪论,资本主义剥削、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等等,都只是一些“有害的言词”,这些言词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柯日布斯基公开诬蔑人民群众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精神病患者”所组成。这充分暴露出语义哲学的反动本质。 语义哲学吹嘘它为拯救社会指明了道路,办法就是改善语言,把一切“有害的言词”统统清除掉,这样人类就可以免除 ①《科学和精神健全 ②《语义学 ③④《词的暴政 ●.64● ==========第77页========== “灾难”、一切哲学争论也就会得到彻底解决。培尔斯基胡说,只要人们按照语义哲学来理解“民主”、“自由”等字眼,社会就会确立普遍的民主和自由。毛主席曾深刻指出,一切反动派“不但需要欺骗别人,也需要欺骗他们自己,不然他们就不能过日子”。(《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语义哲学正是腐朽没落资产阶级的自欺欺人的哲学,它反映着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极端反动和思想上的极端空虚。 新托马斯主义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在帝国主义时期的复活。自从一八七九年,罗马教皇利奥 十三以特别《诏书》宣告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为天主教会的最高哲学权威以后,托马斯的经院哲学就重新复活,逐渐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流派。它开始流行于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流行于美国。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马利旦和吉尔松,美国的哈林顿和柯林斯,比利时的德·雷曼凯尔,西德的洛兹和德·弗里斯,奥地利的威特尔等。 新托马斯主义是一种公开的宗教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居于存在与非存在界线上的纯粹的可能性,只是“渴望”存在,还不是实际上存在,要由形式来赋予物质以实际上存在的权利,而最高的形式就是上帝。它宣称世界的历史是由上帝自由制订的永恒计划的实现,上帝本身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目的,“人只有与上帝联系在一起才能受到尊重,因为他的一切一包括他的尊严在内一都是从上帝那里来的”①。这完全是一派胡言。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416页 ·65· ==========第78页========== 新托马斯主义者尽管不得不放弃托马斯所坚持过的“地球中心说”,但又顽固地坚持理性(哲学、科学)与信仰(宗教迷信)一致并从属于信仰的反动观点,叫嚷哲学家绝无资格否认神学对哲学所拥有的种种权力。新托马斯主义认为有两个世界:即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经验世界是表面现象,超经验世界才是本质,人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超经验的世界必须靠信仰去把握。它宣称宗教是最高真理一天启真理的保卫者,上帝自身的本质不是人的理性所能认识的,只能通过天启真理显示出来。马利旦认为科学只认识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的空间一时间的联系,而不能认识存在;只有信仰才能认识存在。波尹尔叫嚷:“没有上帝的帮助,理性也不可能解释宇宙”①。因此,他们认为人的理性认识不能和上帝的启示(即宗教信仰)相对立,科学家必须承认宗教信仰,不得干涉宗教。这和中世纪的托马斯一样,新托马斯主义者力图把科学变为神学的婢女。 新托马斯主义极端仇视马克思主义,它诬蔑马克思主义是“对科学的一种破坏”、辩证法的发展观“破坏了事物”;并恶毒咒骂马克思主义是“隐藏的、魔鬼的、非人性的力量”,叫嚷要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抵抗”。与此同时,它还公开鼓吹资本家与工人彼此相互依赖是绝对必需的,劳资调和是上帝规定的合理性的表现,私有财产制度是人的个性的必然表现;还胡说什么美国不仅“越过了”资本主义,并且已经“越过了”社会主义。这充分表明新托马斯主义是地地道道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御用哲学。它的出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权的资产阶级由于惧怕日益成长壮大的无产阶级而支持一切落后的、垂死 ①《共产主义哲学 66… ==========第79页========== 的、中世纪的东西”。(《列宁选巢》第二卷449页) 存在主义 也叫生存主义,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主 义反动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德国、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流行于美国等国。丹麦反动分子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对存在主义的形成给以极大的影响。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和法国的马塞尔、萨特尔等。存在主义是极端晦涩的神秘主义,它把人的主观精神“自我”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自身),都是“自我”的表现。它认为,没有这个“自我”,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雅斯贝斯称“自我”是“大全”(即包括一切),人是能把被认知了的东西包含于自身,但是,他又强调任何被认知的存在都不是存在自身,即使是被认知了的我也不是我自身。萨特尔曾公开表示,存在主义虽有有神论与无神论之分,但所有存在主义者,都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神秘的存在先于事物的本质。萨特尔还宣扬人的唯一希望就在于行动,除去行动,就无所谓现实;但人对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却一无所知。可见,存在主义乃是唯我论和不可知论的主观唯心主义杂拌。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它打着“人是自由的”旗号,反对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吹嘘只有存在主义才是给人以尊严的理论。萨特尔叫嚷:“不容有决定论”,还胡说什么:“一切唯物主义的结果,都是把一切人(包括这位正在作哲学思考的人在内)看成是东西,即是说,把人看成是一堆受必然关系决定的反应所组成的总体,…我们明确地愿望把人类世界建立为一个和物质世界有所不同的价值总体。”①其实,非物质 ①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67· ==========第80页========== 的人,不受“必然关系决定”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更谈不上什么尊严不尊严。存在主义还企图以所谓“自我选择”来抹煞阶级社会里的剥削和压迫的反动本质,还是这个萨特尔胡说什么:“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①这等于说人一旦存在以后,处在什么地位就应安于什么地位,这是自己选择的、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的。这种谬论的反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存在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胡说成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悲鸣二十世纪是恐惧的世界和毁灭的时代,认为人生来就是烦恼的,人生是一场悲剧,活着就是等死。因此,有的主张人的行为不应受任何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多有的主张要想消除恐惧,只有祈求上帝,有的主张要主动迎接死亡。它把死亡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忧虑和恐惧,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死亡进行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哲学。它反映着腐朽反动的资产阶级在垂死挣扎中的绝望和恐惧心理。 神学 一种宣扬神是最高存在、神权支配一切的宗教 唯心主义学说。它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保护宗教迷信,麻痹革命人民,反对社会变革,维护或复辟旧制度的思想工具,是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死敌。列宁指出:在现代,“任何捍卫和庇护神的观念的行为(甚至是最巧妙的、最善意的)都是庇护反动派的行为”,(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110页) 神学是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在西欧,公元前五世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68· ==========第81页========== 纪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从哲学上论证神的存在,鼓吹神学“目的论”。柏拉图最先使用“神学”这个名词,他用灵魂不死和神创造世界的宗教学说反对唯物主义。古罗马的斯多葛派、罗马帝国衰亡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都鼓吹“神是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灵魂”,提得神秘主义。这种谬论后来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的基础。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首先提出哲学应当服务于神学。他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上帝创世的基督教教义,胡说只有上帝才能建立“幸福的天国”。 在中世纪,论证基督教教条的神学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恩格斯说:“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一一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349页)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一切都要按照神学原则办事。早期经院哲学的代表安瑟伦,继承和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神学。他第一个用本体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创世”和“来世报应”等教会信条,鼓吹知识是信仰的奴仆。十三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即神学体系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就叫《神学大全》。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企图利用神学来对抗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英国主教贝克莱用主观唯心主义“为了神的无上光荣”效劳。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宣扬神是构成万物的最高单子,他用“神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绝对观念”也是一种“神学的虚构”(《列宁选集>第二卷231页)。在帝国主义时代,“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主义”等神学体系,都通过 ·69·. ==========第82页========== 传播信仰主义对抗马克思主义,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洽辩护。 我国商朝奴隶主阶级宣扬上帝主宰世界,是神学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孔孟鼓吹的天命论,是古代宗教神学的发展。西汉儒家董仲舒集中了殷周以来的宗教迷信观念,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目的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学体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是封建神学的集中体现,成为当时反动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魏晋以后,门阀地主王弼等人提出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即玄学),是一种改头换面的神学。后来它同佛教神学结合起来,成为南北朝隋唐整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宋朝的朱熹是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集大成者,他鼓吹的“理”和“太极”说,是一种荒谬的神学,为后来的一切反动派所利用。 有神学就有反对神学的斗争。在中外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对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斗争。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都不能揭露神学的社会历史根源,因而也就不能彻底地批倒神学。只有到出现了大工业生产和近代无产阶级,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才真正敲响了神学的丧钟。 拜物教 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人们把自然力、自然 物或人造的某些东西当作神灵加以崇拜,幻想借此避祸得福,求得自然的恩赐。 拜物教是在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它没有固定的宗教组织和形式,没有教义,也没有祭司。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它的崇拜对象很 •70● ==========第83页========== 广泛,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原始狩猎时期,动物是拜物教的主要崇拜对象。到了畜牧业和农业时期,天体、土地、谷物变成主要的崇拜对象。一切原始民族都有过拜物教。如古巴比伦人崇拜天地、海洋和空气。古埃及人崇拜鸟兽,甚至把某些动物的羽毛也看作是神灵的体现而加以崇拜。古日耳曼人起初崇拜天空、太阳、月亮、火、雷电等,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崇拜“肥沃之神”。在古代战争的影响下,他们把宝剑当作战神来崇拜。古罗马人除上述各种神灵外,还崇拜春播、秋收和五谷等神灵。我国古代人祭祀天神、地神、河神、山神、龙神、火神,以及四方百物之神,都是拜物教的表现。原始民族之所以会产生拜物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力还无法加以控制和利用,他们不能认识自然界的奥秘,也不能意识到人的力量,于是自然力和自然物就以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这种拜物教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 原始拜物教是一切其他宗教的出发点,“是一种正向多神教发展的对大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88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原始拜物教逐步发展为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把一定的动植物或其他现象,看作是自已的祖先,加以崇拜)。儒家提倡的“社稷五祀”,就是由古代人对地、水、火、风等的原始崇拜而来。他们把古代人崇拜的自然神当做是古代的圣贤或祖先;他们宣扬的“三皇五帝”、“先公先王”的各种称号,也无非是天地日月,山川草木,鱼虫禽兽之神的名称。他们利用原始拜物教来宣扬天命论,鼓吹“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为现 ·71• ==========第84页========== 固反动统治服务。 拜物教一词,也用来表示人们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歪曲的反映。商品拜物教就是这样。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把商品看作是神秘的东西,好象是它决定了人们的命运。这就叫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说:“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89页) 多神教 与一神教相反,是崇拜许多神的宗教。大 约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期,是从原始拜物教和万物有灵观念发展而来。 原始拜物教是对大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虽然已经给自然物赋予人的形象,把人的灵魂扩大到自然界,认为各种自然物都有精灵,但“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88页)多神教则造出许多神的偶像,它认为比较巨大的、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物都有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太阳有太阳神,雷有雷神,风有风神,火有火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生死有生死神,祖先有祖先神等。它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给神赋以人的思想和感情,把自然物人格化,然后对这些偶像加以崇拜。恩格斯指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已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72· ==========第8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672贡)例如古代埃及人和希腊人曾崇拜“太附神”、“月神”、“海神”、“天神”、“地神”、“火神”影古代巴比伦人曾崇拜“天神”、“地神”、“海神”、“火神”、“风神”、“暴风雨神”,在我国、日本的古代,崇拜“日神”、“月神”、“农神”、“祖先神”等。但不管怎样的神,总是原始人的化身和幻想。他们要神用手帮助工作,就产生长手和多手的神多要神帮助克服风雨灾害,就创造呼风唤雨、面耳狰狞的神;遇到天灾、人祸,认为这是神的发怒和谴责;遇到丰收和喜事,认为这是神的喜悦和恩赐。总之,人们所崇拜的自然物已进入人格化和偶像崇拜阶段,这是多神教的特征。这种自然力人格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54页) 多神教的出现,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人们对巨大自然力无法控制和进行科学解释;同时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比前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和人们思维能力有了提高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多神教不仅把自然力人格化,而且把社会力量人格化。“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55页)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所谓“有天下者祭百神”,就是信奉多神教的反映。他们按照当时奴隶社会的人的形象和人间关系去描绘神的形象和神的关系,神有不同的等级,也有统治和服从的关系,给多神教打上了深刻的阶级烙印。 多神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一种错误的世 ·73◆ 、人 ==========第86页========== 界观。它在历史上起着有害的作用,束缚了人们同大自然或社会反动力量作斗争的精神。有多神教,就有反多神教的斗争。在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都揭露和批判了多神教。 一神教与多神教相反,是崇拜一种神的宗教。例如犹太教崇拜耶和华(上帝),伊斯兰教崇拜真主,基督教崇拜耶稣等,都属于一神教。 一神教是从多神教发展而来,它的产生有一个过程。最初,是从众神中推出一个所谓更崇高更伟大的神,使众神从属于它。如古代巴比伦人曾把巴比伦城的神马尔杜克(太阳)作为众神之首,古代埃及人曾把拉(太阳)作为超越诸神之上的崇拜对象,古希腊荷马诗中,宙斯(天空)是群神之首,居于奥林匹斯山上,统率众神。随后,出现一个民族只崇拜一种神,但不否认其他民族的神。最后,进一步把自己所崇拜的神,说成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神,而其他的神都是虚假的神,例如犹太人把民族神耶和华作为独一无二的神,否认其他神的存在,从而形成完整的一神教。从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也是经过人脑不断地抽象化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55页) 一神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随着阶级的形成,国家的出现,君主的确立,于是剥削阶级就把人间的君主对臣民的统治搬到天国中去,就从诸神中制造出唯一的全知全能的神,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它实际上是人间帝王的 ·74● ==========第87页========== 化身。恩格斯说:“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65页)剥削阶级制造了最高的神之后,又把自己的代表人物装扮成神的儿子,是受神的命令来统治人间,胡说“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命不可违”等,使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压制人民革命斗争的反动作用。 一神教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例如基督教这种一神教,“从历史上说它是后期希腊庸俗哲学的最后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55页),特别是以斯多葛派的哲学为基础。它的产生是对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否定,是退步。“古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它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但是,弄清这个问题的那种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这样,旧唯物主义就被唯心主义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78页) 一神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一神教,如公元前六至 五世纪产生佛教,公元一世纪产生基督教,公元七世纪产生伊斯兰教等;而且同一种一神教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如基督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和作用。因此对各种一神教必须作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费尔巴哈曾对一神教和多神教作过对比,他说:“多神论、一般自然宗教把实在的东西当成了表象中的东西,当成了想象中的东西,一神论把表象中的东西、把想象、思想当成了实在的东西,甚至于把表象力、想象力、思想 •75● ==========第88页========== 力的本质当成最实在的、绝对的、最高的实体。”@“多神教徒把自已奉献给自然,给自然一只人眼和一颗人心,一神教徒把自然奉献给自己,给人眼人心以支配自然的力量和权威;多神教徒使人依靠自然,一神教徒使自然依靠人多前者说:如果自然不存在,我就不存在;但是后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不存在,世界、自然就不存在。”®费尔巴哈的这一对比,揭露了一神教的唯心主义实质。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彻底揭露一神教和多神教的阶级实质和根源,并指明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犹太教 犹太人崇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的宗教, 属一神教。它的教义一《圣经》,后来为基督教所接受,称为《旧约》,以别于基督教兴起后所编的《新约》。 犹太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古代犹太人部落的多神教。公元前十四世纪以后,进入巴勒斯坦定居的游牧族希伯来人以牛犊形状的雨神耶和(即耶和华)为主神,同时也崇拜其他的神。公元前十世纪,巴勒斯坦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犹太国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公元前六二二年,国王约西亚规定奉耶和华为全国之神,以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为犹太人崇奉耶和华的中心。公元前五八六年,犹太国被新巴比伦灭亡。公元前五二八年,波斯帝国消灭了新巴比伦王国,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立了神权政体,祭司贵族采纳以西结的思想,规定耶和华为唯一的神,这时犹太教才最后形成。 犹太教把耶和华看做是社会正义的象征,鼓吹只有耶和华才是天地的创造者和一切生命的主宰,犹太人是耶和华的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475页 ②同上书492页 ·76· ==========第89页========== “选民”,必须归依这个唯一的真神。它把劳动人民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耶和华的降临上,宣扬耶和华将派“弥赛亚”(即基督,意为救主)下世来拯救人类,创造新的世界。犹太国王和祭司贵族曾利用犹太教长期统治和剥削犹太人民。公元前 一世纪,犹太被罗马征服后,犹太教就成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之一。在古罗马帝国灭亡时,基督教战胜了其他一切宗教,但犹太教仍然保留了下来。犹太教在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中,“获得了高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40页)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使犹太人遭到空前的苦难和折磨。 在帝国主义时代,犹太教是垄断资产阶级统治劳动人民,挑起民族纠纷的工具。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国犹太资产阶级利用犹太教煽起了犹太复国主义。他们宣称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统一的“犹太民族”,有一致的“民族利益”和“民族宗教”,要重建犹太国家,妄图使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劳动人民成为犹太资产阶级的奴隶。一八九七年犹太资产阶级召开首次复国大会,成立“世界犹太复国组织”。俄国沙皇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利用过犹太教和犹太复国主义残杀人民,发动侵略战争。同时他们又煽动仇视犹太教、迫害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法西斯匪帮就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战后帝国主义一贯利用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制造中东民族纠纷,破坏民族独立运动。现在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正在利用犹太教和犹太复国主义,把苏联的犹太人输入以色列,以便在中东同美国争夺石油资源和战略要地。 犹太教曾在十二世纪传入我国,少数犹太人在河南开封设立教堂,称“一赐乐业教”(“-赐乐业”即以色列),或叫“挑 ◆77。 ==========第90页========== 筋教”(因犹太教不准吃牛羊之筋,教徒在吃牛、羊肉时把筋挑去)。它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 佛教在我国又称释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的意思是“觉悟者”。佛教起源于印度,相传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他生于迦毗罗卫(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的释迦部落,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翅族的隐修者”。传说他二 十九岁出家修行,传教四十多年。他死后,佛教逐步成为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一个有势力的新宗教。公元前三世纪,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成了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佛教形成于印度奴隶制发展和奴隶主国家逐渐兴起的时期,是为巩固奴隶制服务的。它反对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地位,认为一切众生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不需要祭司的导引,只要靠自己的修行,就可以达到涅槃(意为人死后升入最完美、最幸福的精神境界)。修行以“五戒”(即戒杀、盗、淫、妄语、饮酒)为主。它宣扬人生皆苦,苦的原因在于人的欲望和造业,造业要受轮回之苦。只有禁欲才能消除苦因、苦果,只有修行才能成佛。这种教义抹煞了阶级对立,掩饰了劳动人民受苦的根本原因在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要他们放弃物质生活的欲望,放弃阶级斗争。佛教也象其他宗教那样,把“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218页)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两派,即“小乘”和“大乘”。早期佛教称为“小乘”,它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修行能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公元一世纪,佛教受婆罗门 ·78· ==========第91页========== 教的影响,出现了新的教派一一“大乘”。它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崇拜偶像,鼓吹只要虔诚信仰和修行,则人·人都能成佛。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小乘”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公元七世纪初,印度封建制度形成后,佛教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后来婆罗门教与佛教相结合,产生了印度教,佛教的势力渐趋衰落。十世纪初,印度教在印度获得优势。到了十三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印度取得统治地位,佛教基本上消失。可是佛教在锡兰、缅甸、泰国、中国、日本等国家中广为流传,在维护这些国家的封建统治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佛教约在公元一世纪初(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公元六十 七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开始把佛经译成汉文。“小乘”“大乘”都曾传入中国,但“大乘”更为流行。佛教一经传入中国,就为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所利用,并与汉代传统的神仙方士道术之类的宗教迷信相结合,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为封建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发展。梁武帝在公元五○四年(天监三年)宣布以佛教为国教,大建佛教寺院,发展僧尼,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僧侣地主阶级。这时大批佛经译成汉文,佛教神学与玄学结合,形成许多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在唐朝,佛教达到了全盛时期。公元七至八世纪,中国佛教的一派一一喇嘛教传播于藏族和蒙古族居住地区。宋以后佛教的地位虽被孔教所代替,但仍然流传很广。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利用佛教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工人运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佛教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 ◆79• ==========第92页========== 佛教及其封建经济基础。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佛教神权的动摇,“跟着农民运动的发展而普遍”。(《毛泽东选集》 一卷本32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爱国的佛教徒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佛教中的反动分子进行了斗争,打击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反华罪恶活动。 基督教信奉传说中的耶稣为基督的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主要派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是希腊语的音译,来自希伯来语的“弥赛亚”,意即“救世主”。该教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圣经。基督教最初是被奴役和被压迫群众的宗教。产生于公元 一世纪西欧奴隶制社会崩溃时期的罗马帝国。当时奴隶和破产的农民陷入了绝境,而起义又屡次失败,于是便到宗教中去寻找出路,基督教就应运而生。它是当时各种古代神话、东方宗教(太阳神教、犹太教等)和斯多葛派等唯心主义哲学的混合物。它打破宗教的民族界限,它的宗教思想容易被信奉宗教的人们接受,因此基督教“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334页)早期基督教强调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都是平等的,并蔑视有钱有势的人,反对享乐,提得禁欲主义。它宣扬有罪的人类一定会因基督的牺牲而得救。它反映了奴隶和贫民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愤怒和抗议,反映了奴隶们求解放的愿望。但是这种抗议和愿望是消极的,因为它只是“希望在彼岸世界,在天国,在死后的永生里,在据说不久必将到来的‘千年王国’里实现社会改造,而不是在这个世界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526页)由于早期基督教具有上述性质,因而在它产生后的二三百年间,遭 80· ==========第93页========== 到了罗马帝国的多次迫害。 基督教成为剥削阶级的宗教以后,情况起了根本变化。公元二世纪下半叶以后,没落奴隶主贵族和富人的一些代表人物陆续参加了基督教,窃取了教会的领导权,建立起尊卑分明的教阶制度,形成了以主教为首的教会组织。这时候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一样,鼓吹天命论,宣扬统治阶级和 心 被统治阶级的存在是合乎天意的,颂扬忍耐、温顺、自卑、驯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看到基督教可以成为维护帝国奴隶主政权的工具,于公元三一二年领布了米兰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赋予种种特权。他召开了尼西亚宗教大会,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五世纪后期,随着罗马帝国和奴隶制的瓦解,基督教转化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工具。公元 一O五四年,由于宗教内部争权夺利,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 (天主教)和东正教。马克思说:“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过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218页)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基督教又转化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既是“用来战胜国王和贵族的旗帜”,又是“操纵他的天然下属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93一394页)在十六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与封建的天主教相对抗的基督教新教派(即新教,包括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加尔文教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外衣。但它和天主教一样也极残酷地迫害劳动人民和进步的自然科学家。十七世纪末,基督教踏进了最后阶段,它再也不能成为任何进步阶级革命的外衣,而愈来愈变成“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53页) 二十世纪以来,基督教(包括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和 ·81 ==========第94页========== 新教)始终帮助帝国主义进行反动宣传,疯狂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鼓吹反对共产主义的“十字军远征”,支持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赫鲁晓夫曾无耻地吹捧罗马教皇是“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伟大人物”。苏修头目还亲赴罗马“朝拜”教皇保罗六世。他们在国内大力扶植东正教,鼓吹基督教同共产主义原则是“和谐、适应和协调”的,基督教已经发展成为“共产主义基督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明目张胆的背叛。 基督教曾于唐初(七世纪)传入我国,称为景教。新教于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和鸦片而传到我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重要工具。美帝国主义在一九 一三年就派了所谓“活基督”穆德来中国利用宗教搞侵略活动。人民公敌蒋介石公开承认他“信奉基督教”“是一种政治行动”。但是,美国的大炮加基督挽救不了蒋家王朝失败的命运。全国解放后,我国的基督教(新教)进行了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徒与少数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的败类进行了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华的罪恶活动。 天主教 基督教的一派。产生于公元一○五四年, 以罗马教皇为首,自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加特力是拉丁语的音译,意思是“普世性的”,所以称公教。因信仰“天主”,故又叫“天主教”。 天主教一产生就是封建阶级的宗教。它适应封建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把天主看作是人类唯一的主宰,一切都要听命于天主。认为只有天主教是代表真理的,其他宗教徒都是“异 ↑82e ==========第95页========== 端”;除了天主之外,其他的神都是“邪神”,必须禁止。天主教和儒家一样,宣扬“孝敬父母”,“尊卑上下”,“主仆之谊”,“师徒之分”,为封建等级制辩护。天主教会建立了一套同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度。其统治阶层有教宗、主教、司铎三级,后来主教阶层又分为宗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四等。主教拥有大量土地财产,有特殊地位和权力。天主教的特点是推行神权政治,它的僧侣是中世纪的第一等级,控制着封建社会整个政治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生活。罗马教皇通过神权政治发展宗教势力,扩张政治权力。天主教会有自已的法庭(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劳动人民和革命者,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就是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的。 十六世纪以后,天主教为了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于一五 四O年创立了极端反动的耶稣会。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罗 马教廷和天主教又成了资产阶级统治势力的精神支柱。它宣 存 扬财产私有权是“天主赋予人的”,取消私有权是违反人的天性的。它鼓吹要以“基督的博爱”为基础解决劳工问题,力图调和阶级斗争。后来又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在帝国主义时代,天主教及其领导中心梵蒂冈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天主教拥有巨额资本和地产,在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有梵蒂冈的官方代表,它为帝国主义效劳的间谍机关遍布世界各地。二 十世纪四十年代,它曾是希特勒法西斯匪帮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帮凶。今天,它又成为美苏两霸的反动工具。天主教于元代开始传入中国,得到元朝皇室的支持。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再度传入,但没有多大发展。一八 ◆83· ==========第96页========== 四○年鸦片战争时,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把传教士强加于我国,用不平等条约保障他们的“传教自由”,于是天主教势力蔓延我国各地,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曾大力支持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后来又帮助袁世凯鼓吹复辟帝制,配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美蒋又利用天主教发展特务组织(如“公教报国团”、“圣母军”等),破坏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我国政府及时清除了这些特务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天主教爱国教徒同混入天主教的帝国主义走狗进行了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华的罪恶活动。 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顺从”。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真主”。信仰“安拉”的人通称穆斯林。我国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产生在七世纪初的阿拉伯麦加城。创始人是麦加巨商穆罕默德(约公元570一632年)。他四十岁时自称受“安拉启示”为“安拉”的使者,宣布“安拉为唯一的神”,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六二二年,为了逃避麦加多神教徒的迫害,他率教徒迁往麦地那,建立了封建政权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同多神教徒不断开展“圣战”。公元六三○年攻占麦加。从此,伊斯兰教就成为阿拉伯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反映了这个民族由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阿拉伯南部各城市,在罗马时代曾经是很繁荣的,后来由于外族入侵的长期战争,到七世纪时成了荒元人烟的废墟。当时阿拉伯人希望 ·84● ==========第97页========== 从宗教改革中寻找摆脱贫困和灾难的出路。这是“伊斯兰教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3页) 伊斯兰教的教义吸收了旧氏族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部分内容,是“对自然的崇拜同正在解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混合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4页)。它的圣经叫《古兰经》(一译《可兰经》),主要内容是宣扬“安拉”是“创造万物,掌握一切,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的宇宙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它鼓吹阶级划分和社会不平等是天生的,要信徒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毫无怨言地忍受剥削和压迫,用现世的苦难生活去换取来世的“天堂”幸福。它和别的宗教一样,有自已的寺院、僧侣、斋戒、仪式、礼拜和严格的教规。它极端仇视科学,排斥“异端”,轻视妇女。伊斯兰教在发展中产生许多派别,穆罕默德死后,他的门徒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分裂为逊民和十叶两大主要教派。在亚洲、非洲,特别是西亚和北非各地流传很广。 伊斯兰教一开始就成为剥削阶级的工具。在七世纪到八世纪,是阿拉伯封建神权政治国家(回教王国)的统治工具,对哈哩发王国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封建统治者利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信徒对“安拉”的崇拜来强化军事纪律,利用“圣战”来进行对外侵略和掠夺。十九世纪下半叶,在土耳其地主、资产阶级和僧侣中产生了大伊斯兰主义,后来在英、法等国得到传播。他们企图利用伊斯兰教制造民族冲突和宗教纠纷,以巩固自已的统治,扼杀人民革命。二十世纪初,土耳其统治阶级曾把大伊斯兰主义和大土耳其主义结合起来,梦想统治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经常利用伊斯兰教和大伊斯兰主义来反对 ·85· ==========第98页========== 东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曾经号召国际无产阶级“必须同那些企图利用反欧美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来巩固其可汗、地主、毛拉①等地位的大伊斯兰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派别作斗争”。(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129页)现在,苏美两霸又利用伊斯兰教和大伊斯兰主义在近东和中东扩充势力,争夺霸权。 伊斯兰教于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我国。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和蒋介石反动派都曾利用伊斯兰教制造宗教纠纷,挑起回汉民族冲突,血腥屠杀人民,以巩固自己的反动统治。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曾积极参加明末的农民起义和近百年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全国解放后,在民主改革过程中,中国伊斯兰教的爱国教徒进行了反对宗教中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的斗争。 ①“毛拉”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学者的称呼,原意为先生”,宗教师”。我国 一般称“阿訇”。一编者注 ·86。 ==========第99页========== 人 物 古 代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一547年) 古希腊最早的唯 物主义哲学派别一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又是古希腊最早从事天文学、数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家。曾去埃及、巴比伦等国家,吸取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水永不消失,无穷无尽。这种看法是和水在古代人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意义分不开的。泰勒斯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种子、人吃的食物都包含着水分多热由潮湿中产生,而水又是潮湿的来源多水养育着万物。他用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并从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出统一的物质本原—一水。恩格斯说:“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25页)这种学说还笼统地臆测到自然现象的转化和发展,包含着自发辩证法的因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泰勒斯的学说只能建立在很幼稚的直观基础上,他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泰勒斯还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灵魂引起事物的运动,例如磁石有灵魂,所以它能吸铁。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泰勒斯及其学派提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宗教迷信相 ·87· ==========第100页========== 对立,反映了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反对贵族蚊隶主的统治,要求改变现存秩序的斗争。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一480年) 古希腊著 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伊奥尼亚地区爱非斯人,出身于奴隶主阶级。马克思称他的自然观是运动的、发展的、活生生的自然观,恩格斯称他是古代幼稚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的第一个明白的陈述者;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 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集中反映在他的一句名言里。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 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①列宁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95页)赫拉克利特反对向神祷告,他认为,向神祷告是和向房子说话一样的无用。他把火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比作黄金与货物的关系:一切货物通过黄金才能交换,一切事物通过火才能相互联系。这一方面说明他的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用火来说明万物的本原,用黄金来比喻事物的物质联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还不懂得世界由于统一于物质性而具有普遍联系的道理。 他的主要功绩是:第一个简单、明白地说出了万物皆变的辩证思想。在他的《著作残篇》里有许多朴素地反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话,例如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21页 ·88 ==========第101页========== 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①“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③“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④但是,他的朴素辩证法只限于自然观,在社会观方面,由于时代和阶级地位的限制,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他从唯心史观出发宣扬:“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多数人是坏的,只有少数人是好的。”®这些看法显然都是极端错误的。在他生活的后期,希腊曾不止一次地抵抗过波斯的进犯。他在《著作残篇》中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⑦,“神和人都崇敬战争中阵亡的人”,“更伟大的死获得更伟大的奖赏。”⑧他根据当时战争的作用还说过这样的话:“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这反映出他对战争的客观主义态度。 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十分推崇,自称把赫拉克利特的全部命题都采纳到他的逻辑学中去,但他把赫拉克利特歪曲成 一个唯心主义者了。拉萨尔则又把赫拉克利特歪曲成黑格尔的样子。这些都受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揭露和驳斥。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19页 ②⑤⑨·同上书23页 ③同上书27页 ④同上书30页 ⑥同上书28页 ⑦同上书26页 ⑧同上书21页 ·89● ==========第102页========== 他的著作已大部散失,只保存下来一百多条格言式的暂学残篇。 留基伯(约公元前500一440年) 古希腊最早的唯 物主义原子论者,他的家世情况已失传,只知道他曾经做过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对德谟克利特的影响较大。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其根本元素是充满和虚空。这两种元素是绝对不相干的,因此在宇宙中有的部分是充满,有的部分是虚空。只有充满才是真正的存在,而虚空则是非存在。任何存在都是绝对充满的,因此在存在之中丝毫也没有非存在。这说明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无法弄清充满与虚空、存在与非存在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由微粒(原子)的冲撞和聚结而形成的。这种微粒是无限的、坚实的、不可分割的、看不见的。由于微粒的形状、次序以及旋转速度、方向不同,因而形成的物体也就不同。地球就是无数微粒在旋转中形成的。他还朴素地猜测到世界既有它的产生,也就必然有它的成长、衰落和毁灭。他已经模糊地提出必然性的问题,他说没有一种事物的产生是无缘无故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根据的,都是必然的。这种朴素的辩证观点,对认识论的发展是有一一定贡献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著作中把留基伯歪曲成唯心主义者,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黑格尔硬把自己的逻辑套在留基伯身上”(c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92页),并揭露黑格尔在论述留基伯的原子论时害怕唯物主义这个字眼。他的著作已全部散失。 ·90◆ ==========第103页==========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年左右一430年左右)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西西里岛阿格里根特人,出身于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派代表。 他最早提出的四元素说(火、水、空气、土)在欧洲哲学史上影响较大。他把四元素分为两类:火为一类,水、空气和土为一类,并认为两类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他还用“友爱”和“憎恨”来说明元素的结合和分离,即“友爱”使元素结合,“憎恨”使元素分离;产生与消灭是由于“友爱”或“憎恨”占统治地位造成的。但是,总的说来,他认为:“任何变灭的东西都没有真正的产生,在毁灭性的死亡中也并没有终止。”①这种观点是值得重视的,这实际上是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一种原始猜测。他还朴素地认为,必然性是使元素动作的原因,但他不懂得事物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错误地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一种循环。他关于运动的来源的论述,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重视。 他还朴素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感党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往外流出一种东西(即“流射”),感觉就是由各种“流射”引起的。由于感官的通道有宽有窄,因而对被感党的对象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感觉深,有的感党浅,有的根本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是幼稚可笑的,但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来解释感谠觉,这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却是一大打击。他还强调,各种感官对被感觉的事物虽然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明白的,但决不可因此而低估感官的可靠性。但他又错误地认为:“一切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81页 91· ==========第104页========== 都有意识,都赋有自已的一份思想。”①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不仅是朴素的、幼稚的,并且是不彻底的。 他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诗人、科学家和医生。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修辞学的创立者。有的史书还说他曾经教人用驴皮袋子挡风,防止大风对谷物的伤害。他认为,只要人们愿意的话,便可以设法使风向逆转、防旱防涝,也可以设法医治疾病和防止衰老。 他著有《论自然》一书,已散失,只留下一部分残篇。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399年)古希腊极端反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典人。当时雅典的政局动荡多变。由伯里克利执政代表的奴隶主民主政治鼎盛时期,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期间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公元前411年),再到奴隶主民主派推翻三十寡头(僭主)暴政(公元前403年),恢复民主政体,他一直站在奴隶主贵族的一边,终于因顽固地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而被处死。 他自称是神赐给雅典的牛虻,从幼年开始就通晓神谕,是神的代言人。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也没有比他对神服役得更好的人,神给他的职责就是到处责备人或鼓励人。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他宣扬神是至上的、万能的,神不仅给人以身体,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灵魂。神是无所不在的,它能看到一切,听到一切,照顾一切。 在欧洲哲学史上,他以首先提倡伦理学和概念辩证法而闻名。在伦理学上,他主要是宣扬神秘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91页 ·92· ==========第105页========== 是神为了一定目的而安排的,如神给人以眼睛是为了看,给人以鼻子是为了嗅。他为了守旧复古,便把知识说成是最高的美德,只有知识才包含着一切的善,一个人如果没有传统知识,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善,甚至会使别的善(如勇敢、节制等)变成 母 有害的。在概念辩证法上,主要是在与人讨论或辩论时,借口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而向对方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回答来偷换概念、寻找对方的漏洞,然后把他自已的主张归纳成定义,看作是唯一合乎神谕的“真理”。这是他惯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方法,因他母亲是个助产婆,他便称它为“助产术”,说它可以帮助思想产生出来。 他在认识论上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路线,认为只有符合唯心主义主观原则的认识才是真的,否则就不是真的。他贬低和蔑视感官的作用,歪曲和夸大心灵的作用,胡说什么:“如果我以眼晴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魏会完全变瞎了。"① 他站在奴隶主贵族立场上,十分敌视当时执政的奴隶主民主派,宣扬奴隶主贵族的美德可以产生金钱和一切好的东西,妄图以复古的反动主张来阻挡历史潮流。他主张必须对“败坏”了的心灵给以最大限度的改善,非常顽固地死守着他的反动教义。在受审时,他曾咬牙切齿地说:“我是决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即使要我死多少次,也不会改变。”②正因为他 十分顽固和反动,所以二千多年来,被欧洲许多反动统治者奉为“圣贤”。他和中国古代的奴隶主贵族的反动思想代表孔丘 一样,一生“述而不作”,没有什么著作,他的反动言行被收集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176页9同上书149页 •93● ==========第106页========== 在他的门徒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 德漠克利特(约公元前460一370年) 古希腊原 子论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著名代表。色雷斯地区阿布德拉人,出身于奴隶主阶级,政治上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奴隶主中等阶层的利益。 他的一生,既经历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又经历了斯巴达等城邦反对雅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以及后来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他攒扬奴隶主民主制度说:“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①他积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他说:“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上,以使国家能治理得很好。”②他反对奴隶主贵族占有过多的财富,认为中等财富比巨大的财富更可靠。他主张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这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的游历很广,到过许多国家(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根据亲身见闻和经验,写下一些道德格言,反映了当时奴隶主民主派的伦理思想。 他曾做过留基伯的学生,接受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唯物主义原子论学说,他的新贡献主要是:(一)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由于原子非常坚固,所以它既不能毁损也不能改变。(二)虚空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一切东西都向虚空运动。(三)原子的涡旋运动是一切事物形式的原因,因而一切都是由必然性而产生的。(四)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它是 ①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20页 、·94◆ - ==========第107页========== 圆的、比一般原子更光滑。这比留基伯又前进一步,特别是他强调运动的物质性和必然性(虽然他不懂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把物质和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值得重视的。他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强调要按照世界的实际面貌来认识它。他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更精确的认识,但是他反对脱离或蔑视感性的理性,他挖苦这种理性是对感性的“忘恩负义”。他十分重视探讨事物的因果联系,他说:“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①他为了论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也主张“流射”说,即从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中不断流射出事物的影象,从面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并使人的认识和认识对象一致。他反对有神论和灵魂不灭论,他认为神是臆造的,是使人对自然现象惧怕的祸首。生命是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的结合,二者一旦分离便都归于死亡。这些唯物主义观点在哲学史上是有着巨大影响的。但他也有不彻底之处,如错误地认为色、味、声、冷、热等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观念在感觉过程中所固有的。这便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后门。近代英国唯物主义者洛克即受这一错误观点的影响,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则利用它大做文章。 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引起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极大仇恨,柏拉图不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不提德谟克利特,并且还想把德谟克利特的著作全部搜集起来烧光。这说明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自古就是十分激烈的,并且一直在继续,正如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时所指出的:“哲学上柏拉图的和德谟克利特的倾向或路线的斗争难道会陈腐吗?”(《列宁选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103页 、95· ==========第108页========== 集》第二卷129页) 主要著作有《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规范》等,大部分已散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残篇。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一347年) 古希腊唯心主义 的先验论哲学家,雅典人。出身于奴隶主贵族,苏格拉底的门徒和主要继承者。政治上是反动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列宁把他和唯物主义者德漠克利特看成是古希腊哲学两条基本路线的主要代表。 柏拉图的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称为理念论。他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一切都是由所谓永久不变的理念产生的。在他看来,每种事物都有它的理念,如美有美的理念,丑有丑的理念,山有山的理念,水有水的理念,具体事物和观念只不过是理念的反映而已。理念是看不见的,只能是思想的对象。 他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并先于肉体而存在。知识是灵魂固有的,人的知识只是通过回忆把它体现出来,这就是他的所谓回忆说。他说:“人的理性,决不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引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归结到理念。”①这种神秘的先验论,把理性和感性完全对立和割裂开来。 他在方法论上总的说来是一个形而上学者,但他的求知方法和诡辩术,也反映出一些矛盾,如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轻重大小是相对的、苦乐是相比较面言的,等等。他的《巴门尼德篇》被黑格尔吹捧为表现出惊人 ①k古希腊罗马哲学201页 ◆98● ==========第109页========== 的辩证法的杰作,实际上它的论证方法却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反动政治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国家由三个等级(执政的哲学家、作战的武士、从事生产的农夫和手艺人)组成,至于奴隶根本不被当人看待,因而不属于任何等级。这三个等级各有各的道德,智慧是哲学家的道德,勇敢是武士的道德,节制是农夫和手艺人的道德,这样的国家也就是具有正义的国家。他所谓理想,就是没落反动的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倒退幻想:他所谓正义,就是让奴隶主贵族永远统治下去。他曾先后三次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向那里的统治者宣传他的反动政治主张,企图在那里建立他设计的“理想国”,但不仅未能得逞,而且几乎丧命。这也说明他的复古倒退路线完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反动政治观点,在哲学史上的流毒较深,古今中外的许多反动统治者,都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利用和宣扬。林彪也搬出柏拉图的反动政治著作一《理想国》,把它吹捧成二干多年以来国家学说的基础,妄图愚弄和毒害广大干部和群众,这只能暴露他的极端无知和极端反动,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主要著作有:《斐多篇》、《会饮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理想国》等。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322年)古希腊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色雷斯地区斯塔吉拉人,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他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二十年,但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严重分歧。后来他在雅典自立学园讲学。政治上是奴隶主中等阶层的代表。 ·7 ==========第110页========== 亚里土多德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不怀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但又承认神是最高的存在,神是第一推动力。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尖锐批判。他认为把一切都说成是虚构的理念的“摹本”,极不合理,它不但不能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原因,反而造成混乱和困难。他主张应更多地关心事物的存在,认为离开知识对象的存在,就谈不上任何知识。对此,列宁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就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起着“破坏唯心主义基础”的作用,“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13页)亚里士多德重视对运动的分析和事物原因的探讨。他把运动分为两大类(本质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和六种形态(产生、消灭、质变、增加、减少、位变),这是他以前的哲学家未曾做到的。他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除去目的因是神秘的以外,其他三因都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他还强调四因之间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但他把质料因和形式因分割开,并夸大形式因的作用,说质料因是消极的,形式因是积极的,却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即《工具论》)系统地阐述了形式逻辑的要求和法则,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必须看到它的两重性,既有辩证的东西,也有僵死的东西。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正是把他的僵死的东西奉为至宝。他在《工具论》的《范畴篇》中提出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领有、活动、遭受),并认为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说明他的范畴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自然界是永远不灭的。他在论述范畴中还显露出许多辩证法的萌芽,因此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并且称赞他那时“就已经研究98:· ==========第111页========== 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22页)由于他把形式逻辑的法则绝对化,又常常陷入混乱,不仅始终弄不懂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辩证关系,并且一再地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辩证思想。 他处于雅典衰败、马其顿王国称霸的时代。他既不赞成暴君政治,也不赞成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奴隶主中等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城邦。他把中庸看成是最好的美德,鼓吹中庸的生活(即拥有适当的中等财产)是最幸福的生活。他美化奴隶主中等阶层是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他和其他奴隶主思想代表一样,认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一种财富,实行奴隶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社会日益没落的趋势,安图以折衷调和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皮浪(约公元前365一275年)古希腊早期怀疑论的创始人,爱利斯人。传说他曾经跟德谟克利特的一个学生学习过,还做过爱利斯的祭司长。 皮浪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真理是不可知的,事物的真假和是非,不论通过感觉或判断都是无法确定的。他认为,只有对任何事物、行为都不作判断,灵魂才能得到安宁,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善。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无意义、无所谓的,好与坏、对与错是很难区别的。对一件事,你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可以说出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是非是没有标推 99.· ==========第112页========== 的,是无所谓的,因此主张对一切都应无动于衷,即不动心。传说有一次他乘船遇到暴风雨,当船上的人们都很惊慌时,他指着一头照常在吃东西的猪说,我们也应当象猪一样地无动于衷。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著作中说:“如果一个人决心做怀疑论者,那就不能说服他,或使他接受实证哲学,一这正如不能使一个全身瘫痪的人站起来一样。”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记了这段话,并加上“说得好!!”的批语。 早期怀疑论的产生,反映着日趋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消极颓废情绪,这是它的阶级根源。同时也有它的认识论根源,即在矛盾面前陷入相对主义,把一切都看成是偶然的和否定的,不懂得偶然和必然、否定和肯定的辩证关系,因此陷入怀疑论的泥坑。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一270年) 古希腊后期唯物 主义原子论的主要代表。萨摩斯人,先是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哲学,公元前四世纪末在雅典创办哲学学校。政治上向往民主制度,并反对马其顿人的外族侵略和统治。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希腊化时期。由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起,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立了有利的条件。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他的重要贡献是:(一)原子不仅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差别,而且在数量上也有差别,但原子运动的速度并不受这些差别的影响。在无外力影 ①转引自κ列宁全集*第三十八普881页 ●100· ==========第113页========== 响的情况下,原子运动都是等速的。恩格斯说:“他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二十卷384页)(二)色、香、味、冷、热等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体固有的属性。(三)在原子运动中,除去直线下落以外,有的由于受到内部条件的制约而自动产生偏斜运动。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这一观点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的结构,因为通过偏斜运动,形式的规定便有效准了,而原子概念中存在着的矛盾也实现了。”(《博士论文)(四)继德谟克利特之后,进一步强调虚空的存在,他认为如果没有虚空的存在,物体就会失去存在的地方和运动的场所。由于时代和知识的限制,他的原子论学说仍然带有古代难免的幼稚性,如他不仅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根本不变的,而且没有被感知的性质。同时,他也没有完全否认神的存在。 他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论的感觉论和无神论。他认为从不存在的东西中是不会产生任何东西的,而一切消失的事物并不毁灭为不存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与神不相干的,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的愿望,就应当服从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哲学的任务就在于确切地发现最基本的事实的原因,理论是对自然所提示的东西进行加工,永远要以感党以及触觉作根据,这样才能使认识建立在最可靠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说:“他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他公开地攻击古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末这种无神论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47页)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著作中对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和真理观极尽歪曲和诽谤的能事,列宁愤慨地说:这是“唯心主义者歪曲和诽谤 ·104• ==========第114页========== 唯物主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26页)在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他和德谟克利特正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而统治万物的必然性根本不存在。马克思说:“德漠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每个人都激烈地争辩以驳斥相反的见解。”(《博士论文)他十分看重哲学的作用,主张不论青年人、老年人都应该研究哲学,否则,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但他不是把研究哲学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是作为达到恬静和幸福的手段。他是最先提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他以提倡快乐主义而闻名,他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此人们的一切取舍都以快乐为出发点。这虽反映着奴隶主阶级的享乐要求,但他并不认为任何快乐都是可取的。他主张以理性为衡量快乐的标准,要坚决抛弃那种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痛苦的快乐;如果痛苦能导致更大的快乐,就应忍受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还好。他还宣扬心静和审慎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既不要厌生,也不要怕死。他在自然观上赶走了神,在伦理观上又把它引回来,要人们相信神是一个不朽和幸福的实体。这些都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糟粕。 他的著作据说有三百多卷,仅《物理学》即有三十七卷,但都散失了,现在只留下三封信、遗书和少数残篇。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一55年)古罗马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古代原子论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出生地和家世情况都已失传。他和凯撒是同时代人,在政治上拥护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度。 ·102 ==========第115页========== 他在《物性论》中系统地阐迷述了原子论学说,他受伊壁鸠鲁的影响较大,对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原子论和物理学)大加称赞。马克思说:“在所有古代人中卢克莱修是唯一能够了解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人,在他那里,我们将可以找到 一种较深刻的阐明”。(《博士论文) 他认为,全部自然是由物体(物质)和虚空(空间)构成的。他把物体和虚空机械分开,他认为那里有虚空,那里就没有物体;而物体所在的地方,也就完全不存在虚空。他强调虚空的存在是适应运动的需要,没有虚空也就没有运动。他对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运动的主张十分重视,认为如果原子只是垂直下落而无偏斜运动,那么原子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冲撞,因而也就永远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马克思说:“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离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博士论文≥) 他认为,原子是在不停地内在地运动着,而一切运动又都互相联系着。新的运动总是从旧的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产生,任何东西的变化如超出它本身的界限,原来的东西就会立刻死亡。这实际上已朴素地接近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他和古代其他原子论者一样,坚定地相信世界是物质的、永恒的,事物既不会从无中产生,也不会由于消失而归于无。他虽然仍幼稚地认为神是存在的,但他却认为自然是在独立自主地做它的一切事情,万物决不是神创造的。一切恐惧都是由于对自然的面貌和规律的无知而引起的。他坚持德谟克利特的“流射说”,认为不同的感觉是由不同的流射(即从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中流射出事物的影象)引起的;从认识的顺序来说,一定是感觉在先,概念在后,没有感觉就创造不出概念。 4·103· ==========第116页========== 他反对灵魂不灭论,认为灵魏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和身体一起生死。为了说明心灵是怎样产生感觉的,他曾幼稚地认为,心灵是由风、热、空气构成的。但这三种因素都无法产生感觉,于是他断言必定有可以产生感觉的第四种因素,只是还说不出它的名称。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理性把人类带到光辉的境界,由贤人(如伊壁鸠鲁)宣说真理的口中倾吐出一切智慧。但是,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猜测,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的看法,以及对语言起源等问题的分析,却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因素。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西塞罗(公元前106一43年) 古罗马折衷主义哲学 家,奴隶主贵族共和主义政治家。爱尔皮卢人,以善于雄辩闻名,曾当选为执政官。他以罗马共和国的拯救者自居。凯撒死后,他又以贵族派领袖的资格起来反对安敦尼。他政治上主张奴隶主阶级内部要调和,但他又说,如果爆发内战就站到力量强的一边。他曾到雅典和小亚细亚许多城市游历过,对古希腊哲学比较熟悉,并积极加以传播。 西塞罗的哲学思想是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混合,占主导地位的是斯多葛主义。他宣扬灵魂不灭、禁欲主义以及知识不确实、判断不可信等。他认为哲学应该是属于生活和道德的,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伦理和效忠奴隶主国家。在他的著作(特别是《义务论》)中充满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说教。对以往的哲学家,他推崇苏格拉底,贬低伊壁鸠鲁,吹捧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以及 ·104.● ==========第117页========== 家庭和生活中来,诬蔑伊壁鸠鲁说了许多无聊的话。 他的国家观也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国家是由于人的本性(社会动物)自然形成的。他宣扬人是为正义而生的,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只有符合正义的法律才是真正的善。守法就是有理性、有道德的表现。这说明他所谓正义无非是奴隶主的利益。他公开为日趋崩攒的罗马共和国唱赞歌,说它是最好的政体,因为它具有奴隶社会君主、贵族和民主政体的各种优点。这说明他的政治思想也是折衷主义的。 西塞罗的著作以资料丰富著称,但思想贫乏。黑格尔称他是缺乏头脑的人,认为他的哲学反映着当时罗马文化无生气的特点,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主要著作有《国家论》、《法律论》、《义务论》等。 普罗提诺(公元204一270年)·古罗马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神秘主义者。他生于埃及,求学于亚历山大港,曾参加过罗马对波斯的远征。后来定居于罗马,并在罗马讲学,直到五十岁才开始从事著作。政治上是一个复古派。他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神秘理念论和灵豌不灭论。他认为灵魂对神有一种本能的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灵魂是要回到神那里去的,但只有把一切观念都丢掉,灵魂才能与神接近。灵魂的本性是纯粹的,先于灵魂的神是更纯粹的。在他看来,神就是光明,神就是力量,神就是归宿。所以,他说:“我们一定要赶快脱离这个世界上的事事物物,痛恨把我们缚在这些事物上的锁链,最后以我们的整个灵魂拥抱爱的对象,不让我们有一部分不与神接触。”④这充分暴露出他的世界观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467页 ·105· ==========第118页========== 4 的颓废性和神秘性。 他对柏拉图认为无法名状的太一作了一系列的神秘解说,使本来就神秘的柏拉图主义更加神秘。他认为,万物皆由太一创造,但它本身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按照他的神秘规定,太一是自存的、单纯的、完满的、流出的。它既无性质,也无数量;既不运动,也不静止;既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它是神的化身和神秘的本原。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连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认为普罗提诺的哲学是令人厌倦的。 他曾想在罗马皇帝伽利安赐给他的领地上建立柏拉图式的理想城邦,因遭到一些大臣们的反对而未实现。他经常穿着毕达哥拉斯式的服装,过着宗教斋戒生活,这说明毕达哥拉斯的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他也有影响。这些都反映着面临崩溃的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复古幻想。 他的五十四篇论文,死后由他的门徒编为《九章集》。 中世纪 奥古斯丁(公元354一430年)古罗马末期的反动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为基督教的教义进行论证的哲学)的主要代表。 他用反动的新柏拉图主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上帝在造物以前的思想;世上的万物都是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是有意志、有智慧、有感情的精神实体;上帝主宰世界的一切,离开了上帝的意志和创造活动,世界就不存在,就是绝对的“无”。他宣传“原罪”是命中注定的,人类的 ◆106· ==========第119页========== “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天国”犯了罪,因而他们的子孙(全人类)世世代代要受苦难,为自己的“始祖”赎罪。只有靠上帝的“恩赐”才能使人类得救,而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就是教会。他胡说奴隶制度就是由于罪恶而出现的,它是合理的,只有对它忍受下去。他还宣传“天命”、“来世报应”和禁欲主义等思想,要人们忍辱受苦,绝情去欲,把希望寄托在永恒的“彼岸”“极乐世界”。这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立场。 他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信仰是一种超自然的、上帝的“启示”,只有经过神秘的直党才能领会,这也就是哲学。显然这是一种极其粗鄙的神秘主义。 他把人类的历史说成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斗争的过程,前者力图在尘世建立“天国”(神之都),由教会来统治;后者力图在尘世建立王国(地之都),由罗马帝国来统治。在古罗马奴隶制度土崩瓦解的局面下,他要维护的已不是这个崩溃中的世俗帝国,而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所谓“永恒”的“天国”,把天主教会看作是拯救和巩固剥削制度的基础。神权统治人权,教会统治世界,这就是他全部学说的中心。他的教权至上的“理论”,为中世纪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的教会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为罗马教会建立世界性的统治提供思想武器,起了十分反动的作用。 主要著作有《仟悔录》、《论神之都》。 安瑟伦(公元1033一1109年) 中世纪经院哲学早 期的主要代表。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做过英国大主教。安瑟伦继承和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确定了早期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他竭力用哲学来论证神学,主张知识 ·107 ==========第120页========== 是信仰的奴仆,信仰是知识的基础。他说.“我如没有信仰,我就不能理解”①。他所要求理解的“知识”主要是关于“上帝创世”、“三位一体”、“原罪”、“来世报应”等教会的信条,这是非常露骨的信仰主义。 他是中世纪唯心主义派别一唯实论(也叫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一般的共相,理性是依靠纯粹精神的,而不依靠感性表象的。他还认为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各种事物只有和它相符合才是正确的。这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当时就遵到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者的批判。 他第一个用本体论(关于存在的抽象学说)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方法是从上帝的概念推论出上帝的存在,即一切实体都是存在的,上帝是最伟大的实体,所以,上帝是存在的。这显然是一种为宗教服务的诡辩术。他的这种谬论,在欧洲哲学史上流毒较深,长期为宗教和信仰主义者所利用,甚至连十七世纪法国的著名哲学家笛卡儿也用它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主要著作有《独白篇》、《论道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 罗吉尔·培根(约公元1214一1294年)中世纪后期英国先进思想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出身于贵族家庭,生活在英国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自然科学思潮逐渐兴起的年代。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受到一些革新派人物、自然科学先驱者的影响,以后在大学任教,并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坚持科学进步,主张宗教改革,他遭到封建教会的残 ①《论道篇第一章 ·1080 ==========第121页========== 酷迫害,一二五七年被赶出大学,接着在巴黎寺院里被幽禁十年,晚年又被关进监狱十四年。 培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唯物论。他把自然界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知识最根本的来源是经验。他说,认识有三种方法:权威、判断和实验。权威必须通过理智来判断,而判断又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证实是真理,所以,人类认识的道路“是从感官知识到理性”,“没有经验就不能充分认识任何事物”①。他严厉地斥责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以及经院哲学家的因循守旧、不学无术和空洞烦琐的论证,认为这是认识真理的四大障碍。在宗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世纪,这些思想体现出他的勇敢战斗精神。 对于“共相”问题的争论,他主张个别事物是客观的,自身存在着的,并不是从共相(一般)中引出来的。他说,自然界只产生个别的马,而不是产生一般的马宇宙是由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构成,而不是由一般构成的。他还认为,一般也是客观地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它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可见,培根既反对唯心主义的唯实论(主张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又不同于唯名论(主张个别先于一般而独立存在,但把一般看成是主观的),而是试图越出经院哲学争论的范围,摸索新的解决途径。 培根十分重视实验科学,断言只有实验科学才能解决自然之谜。他对数学、光学、天文、地理及语言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并亲自进行了许多观察和实验,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论述和大胆的猜测(如对各种球面镜的焦距、性质的论述和飞 ①《大著作 ·109t ==========第122页========== 行机器、机动航海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的设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神学的统治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培根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和科学实验,不仅对十三 十四世纪唯名论的兴盛有巨大影响,并且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培根还没有摆脱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僧侣,他的革新思想往往同神权思想交织在一起,他的实验方法也和炼金术、占星术交织在一起。他勇敢地揭露了教会的腐化堕落,但又把希望寄托在“公正的教皇和公正的君主”身上。他的思想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者的变革要求。 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 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5一1274年) 欧洲中 世纪经院哲学中反动思想派别的主要代表、唯实论者。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是天主教的僧侣,并被吹捧为“圣徒”,在法国及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讲过学。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拥护者和神权政治的鼓吹者。 欧洲十三世纪是罗马教会势力最兴盛的时代,也是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教会要求经院哲学更加完善、系统化。托马斯·阿奎那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经院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他的全部著作,特别是《神学大全》,作为官方的御用工具,在毒害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了十分反动的作用。 托马斯·阿奎那公开宣称,他的学说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基督教的“真理”。他作为中世纪的所谓研究亚里士多德学说 ●110◆ ==========第123页========== 的“权威”,抛弃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它的空洞的三段论法,作为论证神学教条和诡辩的工真。他抽掉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利用它的唯心主义方面(如第一推动力、目的论等)来为宗教和封建等级制度作论证。例如,他说,上帝是独立的、现实的、不具有任何质料(物质)的“纯粹精神”,是没有形体的形式;而物质(质料)则是不确定的、消极的可能性,只有上帝才能创造万物。又如,他把整个世界说成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系统,世土的万物都是以质料低于形式、下级隶属上级的关系,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自然界是基础,人在其上,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机构,在封建等级制的世俗国王之上,而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的。所以世俗必须服从天国、政治必须服从宗教,信仰高于理智、神权高于一切。 他的唯实论观点,在阻挠科学发展维护神学统治方面,也起了极坏的作用。他宣称共相(一般)是独立的实在(他称它是“隐蔽的质”、“实体形式”),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他用这种神秘的“隐蔽的质”来解释 一切自然现象,如物体会发热,因为它有隐蔽的热的质,铁块能压延,因为它有隐蔽的压延的质,等等。妄图以此取消任何科学研究。 在近代资产阶级形成时期,托马斯的神学哲学体系,又成为封建教会用来绞杀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迫害先进思想家的反动工具。十九世纪末期,罗马教皇正式宣布它是“唯 一的真理”,是天主教的官方哲学,从此,它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反动的新托马斯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对内愚弄和统治人民群众,对外侵略扩张的反动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 •111 ==========第124页========== 主要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邓斯·司各脱(约公元1265一1308年) 欧洲中 世纪英国的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生于苏格兰,曾在牛津、巴黎等大学讲学。 司各脱主张神学和哲学分开。他认为神学的任务是拯救人类的灵魂,神学所论证的真理,如神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不死等,从人的理性来说,是无法证实的。哲学不从属于神学,它有自己的独立的原则,哲学的对象是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上帝自身。司各脱的这一主张,虽然未能摆脱上帝创世说,但想摆脱神学对哲学的统治,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 司各脱认为,除了上帝以外,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质料是一种独立的、先于形式而存在的绝对实体,它无所不包,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不仅是有形物的基础,而且是精神的基础。他曾说过,也许在灵魂中有物质。可见,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马克思说:“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页)他坚持唯名论观点,认为只有单个的物体是真实存在的,共相(一般)不能离开单个的物体而独立存在。他承认共相在认识具体事物上有它的作用,但不是与具体事物并存的实体。他认为共相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只是“形式的区别”。从肯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出发,他强调认识必须从局部到一般,一切知识都是从局部的感党经验中产生,他的这些唯物主义经验论 ·112◆ ==========第125页========== 和感党论的倾向,对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是有影响的。 他还提出过“圣徒的贫困”的问题,并攻击教会掠夺财富的行为,他说,人不是“容纳上帝恩賜”的“空罐子”,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追求最高的幸福。 司各脱的思想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刚刚兴起的工商业阶层反封建专制的要求。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司各脱派和极端敌视科学、维护封建专制的神学体系代表托马斯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内部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及唯物论倾向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郎巴德的〈教父名言集〉评注》。 奥卡姆(约公元1300一1350年) 欧洲中世纪经院 哲学家、英国唯名论者。他是天主教的僧侣,一生从事政治活动,曾站在国王一边积极参加反对罗马教皇的斗争,被罗马教廷逮捕、审判,越狱逃跑后,被革除教籍。 奥卡姆提出限制教会权力和神学范围的主张。他认为教会权力和世俗政权应分开,教会只能掌管宗教事务、过问关于“拯救灵魂”的问题,不能千预人世间的事情。他承认世俗政权是上帝给予的,但又认为权力必须委任给大家同意的人,如果当权的皇帝不好,大家可以用宝剑来反对他。和这种政治观点紧密相联,他认为神学和哲学、信仰和知识是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神学研究的是关于上帝、灵魂不死等宗教信条,这些问题用知识是无法证明的,只能依靠“天启”、信仰来解决,所以神学并不是一门科学。他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 他站在唯名论立场上,坚持只有“个别"(具体事物)才是 ·113• ==========第126页========== 真实的客观存在,“共相”(一般)并不是独立的实体,它只是人心中的一种“思想对象”或“思维活动的结果”。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感党论倾向,强调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感党是外界个别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能力而引起的。他断言个别的物质实体是无始无终、永恒的,它本身就是现实的,坚决反对唯实论者用“隐蔽的质”、“实体形式”之类空洞、神秘的概念强加于个别之上,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提出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必须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将那些无用的赘物统统剃掉,这就是欧洲哲学史上有名的“奥卡姆的剃刀”。他的这些思想从经院哲学内部促使人们摆脱烦琐无聊的臆造,而去注重实际经验的认识,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他不理解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他在反对唯实论者把一般看成是独立的实体时,却否认了一般的客观内容,认为一般仅仅是人用来标志许多个别事物的“符号”,这样就给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所利用。 奥卡姆和他的后继者向极端敌视科学、维护封建专制的神学体系代表托马斯派展开激烈的争论,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为文艺复兴思想的产生作了准备。 主要著作有《杂辩七篇》、《逻辑大全》、《关于皇帝和教皇权力的师生对话篇》等。 近 代 达·芬奇(公元1452一1519年) 文艺复兴时期意 大利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 ◆114 ==========第127页========== 师。 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主张科学地研究自然、认识自然、重视现实生活。他强调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印象来源于外部世界。他说,画家的头脑应该象一面镜子,对面有多少物体,镜子中就能反映出多少形象;人的感觉器官和镜子不同的是它还能保持外界事物的印象。他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认识要从经验出发,并通过经验去探索原因,发现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这也就是科学的任务。他很强调新的、科学的认识方法,这就是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他认为经验是科学的真实基础,只有通过经验和科学实验得来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真理。他关于自然科学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还认识到物质形态的转化以及生与死的内在联系等。 他激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他认为真理是在科学中,而不是在宗教中;天主教会是贩卖“谎言”的店铺,圣父是假仁假义者,经院哲学是在玩弄诡辩。他说,只有烧尽谎言,烧死诡辩家,才能驱散黑暗,使真理显现。但是他仍然承认上帝的存在,并没有摆脱宗教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束缚。 他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的许多新思想都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和封建势力。恩格斯称赞他是这一伟大变革时期“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5页) 主要著作有《绘画论》以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哲学等方面的《笔记》。 ·115● ==========第128页========== 莫尔(公元1478一1535年)文艺复兴时期英图早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出身于皇家高等法院法官的家庭,青年时即受人道主义的影响。任过律师以及国王的枢密顾问官、副财务大臣、下议院议长、大法官等官职。因在国王与教皇的矛盾冲突中得罪了封建国王,被监禁二年,后处死刑。 莫尔所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开始形成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英国表现为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地主、资本家用暴力赶走农民、围圈耕地、改成牧羊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这一段血腥历史。他说,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①。“羊吃人”这是莫尔对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野蛮罪行的深刻揭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两次引用了莫尔的这段论述。莫尔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上一切罪恶、灾难的根源。只有废除私有制度,才能有正义、平等和社会幸福。他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贫困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鸟托邦”(即鸟有之乡)。他设想的乌托邦由五十四座城市组成,城市周围建立农庄。在鸟托邦中除了年老体弱及担任公职、研究科学的人员之外,人人都要参加劳动。城市里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手工业,同时每人又要轮流到农庄去参加农业劳动。他设想家家户户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送入公共仓库,同时领回全家所需用的一切,因为物资十分充裕,所需都能满足。总之,他主张在共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实行财产公 ①片托邦B8真 ·116· ==========第129页========== 有。他还主张以民主的原则管理国家,担任公职的人都要由人民选举产生。城市及每户人口过稀过密的要定期调整,就是居住的房子,每十年也得抽签调换一次。为了保证“乌托邦”的巩固,他强调要经常整军练武,男女定期受训,以备驱逐入侵的敌人。 莫尔的鸟托邦理想反映了早期无产者以及手工业者、破产农民的情绪和期望。由于阶级地位和时代条件的限制,他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甚至还保留了奴隶(由俘虏和犯人充当)和宗教。同时,他也不主张用革命的方法来改变杜会制度,因而乌托邦的理想只能是幼稚的、空想的。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时指出:“纯粹善良的感望,正义”的要求。但是,托·莫尔早在三百五十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要求,始终设有实现。”(《马克思恩格全集 第二十卷679页) 主要著作有《乌托邦》(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马丁·路德(公元1483一1546年) 德国宗教改 革运动的领导人、神学教授、路德新教的创始人。最后堕落为破坏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 他的宗教神学观点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封建统治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只要信仰度诚,真诚忏悔,就可通过神秘的直觉和上帝直接交往,获得赦罪,得到自由,无需神父作中介,更不必向教会捐献赎罪。他说:“所有的基督徒们都是真正地属于教会阶级的”①,除了职务上的区别外,教 ①《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责族书 ◆117· ==========第130页========== 茎、主教和普通信徒一祥,不应有任何特权。他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取消烦琐的仪式,建立一个适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廉俭教会”。 十六世纪初,德国杜会的阶级矛盾已极尖锐,广大人民对教会特权阶层专横暴敛、挥霍腐化的罪行,深恶痛绝。一五“ 七年,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责斥教皇为了修缮教堂出卖赎罪符的无耻勾当,这就象“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之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07页)一五二○年底,路德又当众烧毁教皇斥责他的救令。在他发出的反对教会的号召下,一场反封建的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路德还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就使广大平民和农民能直接利用《圣经》和教会作斗争。 “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 伟 代替了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页)路德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反对教会,只是希望改良教义和仪式,建立一套新的教义和仪式。当这场运动由宗教改革发展为社会解放运动时,他便由害怕群众而倒向封建贵族,可耻地堕落为出卖农民起义的背叛者。他叫器:“〔驴儿只晓得吃草、负重和挨鞭),农民…必须听鞭声和枪声”,“…应该把他们戳碎、扼死、刺杀,就象必须打死疯狗一样”。①恩格斯在分析这段历史时说:“路德动摇不定,当运动日益严重时反而害怕,终至投效诸侯。这一切和市民阶级两面摇摆的政治态度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19页) 路德新教是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它的所谓新信条,成为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09页投· ==========第131页========== 支持封建统治的新的精神枷锁,使德国比欧洲其他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百年。 闵采尔(约公元1490一1525年) 德国宗教改革运 动中的平民革命家、农民革命战争的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闵采尔具有泛神论思想。他认为《圣经》中所说的圣灵(神),并不在我们身外,其实就是人的理性。所以真正启示真理的,并不是《圣经》和僧侣的说教,而是人的理性活动。通过理性活动,人人可以有神性,人人可以升天堂。天堂并非在彼岸,也无须来世去寻找,在现实世界中就能建立。同样,除了凡人的邪恶欲念外,也无所谓来世的地狱和魔鬼;人民受苦受难的现实社会就是人间地狱。可见,他实际上已否定了基督教关于来世报应等教条,上帝在他那里已成了革命理想的化身。所以恩格斯说:“闵采尔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13一414页) “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14页)他反对路德的改良主义路线,认为宗教改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建立一套新的教义和仪式,而应是要立即在地上建立起天国,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完全平等。这种空想的共产主义政治纲领,是当时农民和平民要求的反映,同时还预见了“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14页) 闵采尔在路德背叛人民,倒向封建贵族后,继续领导了人民的宗教改革运动。他深入民间宣传他的宗教哲学观点和政治纲领,揭露、批判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反动统治。他的宣传、组织工作对运动的发展和农 ·119• ==========第132页========== 民起义的全面爆发(一五二五年四月)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后,他又亲自领导了农民革命起义,因被俘壮烈就义。由于历史和阶级条件的限制,他虽然未能摆脱宗教的束缚,但他不愧是“农民战争中最伟大的形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396页) 加尔文(公元1509一1564年)加尔文教派的创始人、瑞士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出身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因受路德新教思想的影响,脱离天主教,后遭迫害,逃亡瑞士。 加尔文以“先定学说”作为教义的基础,即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上帝的意志所“先定”的,上帝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只有前者才能得救,后者注定要被上帝所抛弃。他宣称凡是和他有同样宗教信仰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只要信仰虔诚,都可得救。他要人们相信,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或失败、富裕或贫困,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并不由个人才能决定。这种宿命论思想是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他的先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91页)加尔文对教会组织实行了重大的改革。他否定了教会的教阶制度、特权阶层和一些烦琐的仪式,采取民主和共和的政治、宗教合一的组织形式。教会是“选民”的组织,由教徒中选出长老和牧师来管理,长老一般是最富有的市民,各地区的教会结成联盟,由定期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来领导,这种会议除 ●120 ==========第133页========== 立法外,还有权管理人民。加尔文从一五四一年起,就用这种形式领导了日内瓦的宗教和政治。 加尔文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他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他所创立的新教派对当时资产阶级的统治十分有利,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新兴资产阶级已开始为夺权而斗争的国家里,加尔文教派特别受欢迎,他推行的宗教改革运动“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52页)但是,加尔文毕竟是一个宗教徒,他的神学世界观和自然科学是根本对立的。他迫害自然科学家的手段十分凶很毒辣。当西班牙学者、医生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信仰典范》。 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一1626年)英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伦敦的贵族官僚家庭,当过掌玺大臣和大法官,晚年被迫离开政治界,专门从事著作。政治上是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培根哲学的出现,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哲学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马克思指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页)培根认为知识和规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是完全可靠的。这是培根 "121● ==========第134页========== 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新工具》…书开头就强调:“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作什么。”①这种看法虽然是经验主义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唯物主义的。 他对空谈和烦琐的经院哲学十分蔑视,称它是不生育的修女和葬仪的经纪人。他认为在经院哲学统治下的学术界和自然科学是十分不景气、极端贫乏的。为了打破这种黑暗,必须点起一盏新的哲学明灯。他把他的归纳逻辑看成是这样的明灯。他认为只有归纳法才是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真正道路,因而主张以归纳法代替演绎法。这显然是一种片面性,说明他不懂得二者各有各的作用。 他企图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甚至宣称他已经使感性和理性婚配起来了。他认为理性派和狭隘经验派都是片面的,都无全能。他把它们比喻成只会吐丝织网的蜘蛛和只会收集东西的蚂蚁。他认为只有他所主张的既会采集又能酿造的蜜蜂式哲学才是具有全能的哲学。不可否认,他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他强调服从自然 L 才能支配自然,运动是物质的最重要特性,并且主张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而把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看成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等等,这都是应该肯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8一9页 e122· ==========第135页========== 页)但是,由于受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的限制,他芬大经验的作用,摆不正理性和经验的关系,更不懂得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因而对二者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 培根的哲学思想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这集中表现在他的双重真理观上,即错误地认为哲学和神学各有各的真理,都是知识的来源,决不可因为有了哲学知识而动摇对“神圣启示”的信仰,甚至认为信仰比知识更有价值。他还承认上帝是万物之源和最高的主辛。这都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他在政治思想上既有幻想又有反动观点,他幻想依靠技术进步和教育即可进入人类的黄金时代;他公开宣扬对外扩张、称霸世界的反动主张。他既称赞荷兰共和国,又表示拥护英国的君主专制。这是时代和阶级地位赋予他的局限性,反映着英国新贵族的双重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等。 霍布斯(公元1588一1679年)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 哲学家。出身于维斯堡镇的牧师家庭,由于在一些贵族家庭任教和在宫廷任职,结识不少贵族和学者,还做过弗兰西斯·培根的秘书。政治上起初是保皇派,后来成为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排除了培根的神学不彻底性。但他用抽象的数学观和机械的运动观来解释物质的运动变化,因而使唯物主义的发展变得片面了。马克思说:“霍布斯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设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马克 ◆123◆ ==========第136页========== 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4页) 他认为物质是不能创造、消灭和增减的,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一切知识都是由感觉而产生的。他和笛卡儿曾进行过论战,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和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他认为,一切神学著作都是荒谬的,一切宗教谎言都是神学家的捏造。他积极宣传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这是他比弗兰西斯·培根前进了的地方。 他认为哲学是探讨因果的知识。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由于物体的能力或力量造成的,科学就是关于一切事物的原因的知识。因此,哲学的方法就是由果寻因或由因释果。离开因果就无法认识事物的产生和特性。他还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只要没有产生或特性,就没有哲学。因此哲学排除神学,…在神里面是没有东西可以分合,也不能设想有任何产生的。”① 他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而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但是,机械唯物主义限制了他,使他既不懂得运动的辩证性质,也不懂得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他把运动只看成是位置的变换,并把运动与静止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如果不是外力的影响,运动永远是运动,静止永远是静止。他还把推理与数学上的加减等同起来,认为推理就是计算,这也暴露出他的唯物主义的机械性与抽象性。因此,马克思批评他说:“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二卷164页)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64页 t124 ==========第137页========== 霍布斯由于受贵族的影晌,起初他政治上保守,拥护君主专制制度,曾因保皇而逃亡国外。但他反对以僧侣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当他放弃保皇派的立场以后,便公开为确立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专政辩护,一六六○年,斯图亚特王朝复擗,他曾受到复辟势力的迫害。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哥白尼的伟大发现(太阳中心说和地球自转说)的影响下,霍布斯抛弃神学对国家学说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但他鄙视人民,反对人民的民主要求,甚至主张镇压人民的革命行动,这显然都是反动的。他主张权力(也就是财富)是法律的基础,反对用道德观念来解释政治理论。他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功利主义的。由于私欲的冲突,因而人对人象狼一样,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暴和黑暗。但他的这种看法是从人性论出发的,仍然是一种唯心史观。主要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等。 洛克(公元1632-1704年)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林格通的律师家庭,在大学教过书。因参加辉格党的反复辟政治活动,在荷兰逃亡六年,直到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才回国。政治上他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恩格斯说:“洛克在宗教上就象在政治上一样,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5页)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详细论证了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这一基本原则。但他的哲学思想由于是阶级妥协的产儿,因而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隙。他的哲学思想在欧洲哲学史上既有好的影 ·125◆ ==========第138页========== 响,也有坏的影响。列宁说:“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列宁选集》第二卷125页)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上,一切观念都是由感党或反省来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张白纸,经验能在它上面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和莱布尼茨的先验实践原则,他认为这种先验的观念和原则是不存在的,只有自然印入的东西才是理性的基础和指导,他说:“人心所从事的,仍是后得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观念。”①至于实践原则,那就更不配称为天赋的了,他说:“人们虽主张有天赋的实践原则,可是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天赋的实践原则。”②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关于两种经验和两种质的错误观点上。他把经验分为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两种,后者可以不依赖于前者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有些观念不是来源于感党而来源于所谓内省的心理活动。这种观点显然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另外,他把物体的广延性、形状、体积、运动、静止等叫做第一性的质,即物体固有的性质;把颜色、声音、味道等叫做第二性的质,即不是物体固有的性质,而是客体通过主观感觉才形成的。这显然又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背弃,说明他不懂得离开实践是谈不上有任何经验的;离开客观的属性也不可能有主观感党。他的这些错误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等)所利用。 他虽然和霍布斯一样地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功利主义的,但他不赞成霍布斯把“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说成是 ①《人类理解论》14页 ②同上书37页 ●126Q ==========第139页========== 人的自然状态,他主张保护个人(实际上是资产价级自由和移有财产)。他反对共和政体,但也不攒成君主滥用权力损害人民利益。他认为,对专横的君主,人民有权起来反抗,甚至举行起义也是合理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249页) 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类理解论》。 贝克莱(公元1684一1753年)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 家、主观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义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69页),列宁称他是“老牌唯心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二卷17页)。他做过神学教授及爱尔兰国教会的主教,并两次到美洲传教。政治上,他拥护君主立宪制。 主观主义的感觉论,是贝克莱哲学的基础。他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外界的万物是人的“感觉的组合”或“观念的集合”①。因为人感觉着它,它才存在,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人的“心外”,只能存在于人的“心中”。他的结论是:“存在就是被感知”②。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则,贯穿在他的全部认识论之中。他把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一感党片面夸大,说成是脱离客观物质的“唯一的存在”,因而他的所谓感觉、经验,不过是唯心论的先验的东西。按照贝克莱的观点,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人的感觉,那末除了“我”以外的人们也都是我的感觉。这样,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和我的感觉,“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 ①《人类知识原理20页 ②同上书21页 ◆127· ==========第140页========== 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狄德罗曾讽喻这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者是 一架“发疯的钢琴”,它想象“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①。 贝克菜的主观唯心主义谬论和人们的常识以及自然科学存在明显矛盾。为了摆脱困境,他采取种种诡辩作掩护,并引进神为他撑腰。他宣称:世上的事物如果不为我所感知,不存在于我心中,那就一定存在于上帝的心中多人们所以会引起感觉、能从经验中获得科学知识、认识自然,都是由于上帝的“刺激”和“巧妙的安排”;上帝的意志构成自然规律,所以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了解上帝的意图。贝克莱企图以此来论证经验、科学和宗教三者的一致,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这里,他又接近了客观唯心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贝克莱的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除了从哲学两条基本路线的高度上指出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唯我论的反动实质以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贝克莱所以硬把外部世界说成是由神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感觉的组合”,并宣称只在这一前提下承认自然科学,无非是为了维护宗教以适应反动统治的政治需要。这正是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社会意义”。(列宁选集>第二卷24页) 贝克莱极端仇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公开宣称,他的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虔诚地感知到上帝的存在”②;他叫嚣要对一切“不能忍受宗教”的思想进攻;他特别猖狂地攻击物质学说,认为这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胡说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2-33页 ②《人类知识原理*93页 01280 ==========第141页========== “一且把这个基石抽掉,整个建筑物一定倒塌”①。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已由革命走问反动。他的反动谬论对后来的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等。 休谟(公元1711一1776年) 英国资产阶级怀疑论 和不可知论者。他既是哲学家,也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出身于苏格兰的小地主家庭,当过外交官和副国务大臣。政治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马克思称他是“对‘教会与国家”颂扬备至的辉格党寡头统治的热烈拥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282页) 他和贝克莱一样,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论(经验论)者,但他认为贝克莱主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太露骨了,因此,他改换一种形式,宣扬感觉就是一切。他把人的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强烈、不活跃的知觉,即思想或观念;一类是比较活跃的知党(如人的见闻、欲望和爱憎等),即印象。他虽然承认“我们的一切观念或较微弱的知觉都是印象或是较活跃的知觉的摹本”②。但是,他在感觉面前停了下来,至于感党的源泉又何在,他说那是无法晓得的。因此,他既不攒成物质是第一性的,也不赞成精神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在划分哲学两大阵营时,把休谟路线看作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即不可知论的路线。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2贡 ②《人类理解研究》21页 ·129。 ==========第142页========== 他在因果关系上大做文章,贩卖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说:“因果性问题上的主观主义路线,即不从外部客观世界中而从意识、理性、逻辑等等中引出自然界的秩序和必然性的主观主义路线”。(《列宁选集第二卷156页)休谟的因果观就是这种主观主义路线的变种。他否认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关系的物质基础。他把自然界和理性,理性和经验加以分割和对立,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自然使我们远离开她的秘密,她只使我们知道物象的少数表面的性质”①,“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②同时,他又认为人的经验对事物的起源是永远无知的。另外,他还否认联系的必然性,把一切根据经验的推论说成是习惯的结果,把相继发生的因果联系说成是两种现象的会合。这一切无非是想证明世界是没有规律的,是不可知的。 他的怀疑论对各种关于上帝的论证也表示怀疑。但是,他不仅不是无神论者,而且认为宗教有保留的必要。休谟的不可知论对康德、穆勒、边沁,以及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新实证论等资产阶级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现实的路线斗争中,不可知论也有它的影响。因此,深入批判不可知论,肃清和抵制休谟路线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 伽桑狄(公元1592一1655年) 法国资产阶级唯物 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神甫、法兰西皇 ①《人类理解研究》32页 ②同上书28页 ●130· ==========第143页========== 家学院教授。 伽桑狄拥护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附中心说,反对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说,伽桑狄“把伊壁鸠鲁从禁书里面拯救出来了”。(<博士论文>)伽桑狄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基本的物质即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有体积、形状和重量,原子的不同结合,产生宇宙万物。宇宙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不灭的,具体的事物是有限的、有生有灭的。他力图用自然原因说明自然现象,指出世界并不是上帝所创造,而上帝倒是人们按照自己模样造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运动是原子的本性,重量是原子运动的根本原因,主张物质是能动的。 伽桑狄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公式、真理标准在于思想的清晰明白和“天赋观念”等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来自后天,来源于感觉,感觉是由外界事物的“影象”进入人的感官引起的,同外部事物是相符合的。他说没有“我”这个人,就没有“我”的观念;“一个天生的瞎子的心里没有任何颜色的观念,或者在一个天生的聋子的心里没有任何声音的观念”①。但他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以致片面夸大感觉的作用,未能摆脱资产阶级经验论的片面性。 伽桑狄在社会观上拥护社会契约说,认为社会和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他主张中央集权的开明君主专制,不要暴君,认为人民一旦把权力交给君主,就应拥护这个制度。 ①《对笛卡儿<沉,思>的洁难为28页 •131. ==========第144页==========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妥协。在伦理规上,他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把人生最高美德看成是追求幸福,即身体健康和心灵安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伽桑狄的唯物主义还带有神学的色彩,他自相矛盾地承认原子是上帝创造的,承认在物质的感性的灵魂之外,存在非物质的不死的灵魂,并企图调和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这都暴露出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马克思指出:伽桑狄“竭力要使他的天主教的良心和他的异教的知识相协调,使他的伊壁鸠鲁和教会相适合,这当然是白费气力的”。(《博士论文>)他的唯物主义对以后法国唯物主义发展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对笛卡儿沉思>的诘难》等。 笛卡儿(公元1596一1650年)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二元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出身贵族家庭,青年时曾到国外许多地方游历过,特别是两次到荷兰,受到资产阶级较深的影响。他于一六二九年在荷兰定居,直至一六四九年因受荷兰宗教势力的迫害,才迁居瑞典。 笛卡儿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哲学革新、科学进步,但在政治上却持妥协态度。他给自己订的行为守则,主要是服从“法律和习惯”,笃守“宗教信仰”,“合乎中道”,不走“极端”多“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①这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经济上尚未成熟的资产阶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11一112页 ◆132 ==========第145页========== 级向封建贵族妥协的保守的一面。 他是近代唯心主义理性派主要代表之一。他把哲学比喻成大树,形而上学(研究神、灵魂、自由等经验以外的东西的学说)是树根,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学说)是树千,其他科学是树枝。他认为理性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①,主张用“理性”来审判一切,扫除旧的封建传统偏见,建立新的哲学。他提出“普遍怀疑”的方法。他说,要追求真理,就必须对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不过,“当我…想着一切都是假的时候,这个在想这件事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②,所以,我的思想是存在的,这是无可怀疑的,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唯心主义定理。 他公开宣扬二元论的观点,把物质世界和心灵说成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两者互不依赖。但他又认为这两个实体都来源于上帝,这就使他的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他从二元论世界观出发,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而是来源于理性。他说,人具有天赋观念,“上帝的存在”是第 一个主要的天赋观念,其他还有“我思故我在”以及数学上的公理等等,都是在人出生之前,上帝就把它印入人的心中,只有以这些天赋的理性为依据,推演出来的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 笛卡儿对方法论比较重视,强调要根据“十分清楚明白”、“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并“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03页 ②同上书114页 :6 133 ==========第146页========== 识”①,这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不懂得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不懂得演绎和归纳的关系,因此,他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笛卡儿的物理学是他哲学中的“积极的、世俗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1页)他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按它本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着,整个宇宙好比一部永不停息地运转着的机器。这显然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但他还看到事物的一些辩证因素。所以恩格斯称他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9页)他在数学领域里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变数引入数学,创立了解析几何,也为微积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笛卡儿哲学的两重性反映着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想摆脱封建束缚,但又害怕人民,宁愿与贵族、教会妥协的两重性。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拉美特利等人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儿的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主要著作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 斯宾诺莎(公元1632一1677年) 荷兰唯物主义理 性派哲学家。出身于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商人家庭,读书时就具有反宗教的思想,后被开除教籍。他一生从事哲学和科学研究,靠磨光学镜片维持生活。政治上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早期进步思想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反映着早期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不成熟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10页 ·134• ==========第147页========== 性。他是无神论者,但披着泛神论的外衣,把泛神论作为与神学和宗教进行斗争的掩护。他反对宗教把哲学当成神学的婢女,主张哲学和神学分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真理,因而只能求之于自然,而宗教信仰在于培养顺从和虔敬,因而只能求之于《圣经》和“启示”。在他看来,把一切归于天意,这实际上是无知的避难所。 他关于实体的论述,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影响很大。他把实体同自然、神等同起来。他认为,实体或神就是自然,或者说神的力量也就是自然的力量,这实际上是对神的否认。他强调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存在着,它是绝对无限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指出,斯宾诺莎的实体“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77页)这说明他的实体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 他强调实体以自身为原因,这种看法是辩证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他“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把相互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365、574页)他认为,万物是依自然法则而存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没有违反自然法则的。感觉是由外界的原因引起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他在自然观和方法论上都受笛卡儿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理性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受理性指导才是自由的,必须特别重视理性的命令。他主张要纯粹从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事物,他说:“假如我们不能认识一件事物的本质,则决不能认识这件事物的个别存在。”①这显然是把认识的次序弄颠倒了。他 ①<知性改进论》27页 ·135● ==========第148页========== 还把知识分为三种:感性知识(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觉知识。他认为,只有“由神的某一属性的形式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的直觉知识,才能“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①。这显然是神秘的。 他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和保障自由权利。他认为,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对正直的人,“为自由面死是一种荣耀。”®但他又强调对人民既不可不给自由而又不可给的过多,要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宁或统治者的权势为限。他还诬蔑群众不可能有合乎理性的行动,只能受宗教迷信的支配。这里明显地反映出他的资产阶级的偏见和局限性。 3 主要哲学著作有《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等。 培尔(公元1647一1706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的先驱。出身于基督教新教的牧师家庭。由于信奉新教,反对天主教而受到迫害,移居荷兰。 他受笛卡儿的怀疑论影响很大。怀疑论成为他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武器。他认为要追求真理,必须对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他从怀疑宗教到批判宗教,进而对支持宗教信仰的哲学体系也表示杯疑,进行批判。“比埃尔·培尔不仅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他还…宣告了注定要立即开始存在的无神论社会的来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①*伦理学74页 ②*神学政治论*276页 ·136● ==========第149页========== 二卷162页) 他着重从道德上批判宗教,撕破了封建教会以“道德化身”自居的神圣外衣。他说,宗教信仰最深的人,可能是最没有道德的人;相反,无神论者也可能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他强调玷辱人的尊严的不是无神论,而是迷信和偶像崇拜。他认为宗教并不能抑制人的情欲,只有理性才能确定那些行为应受赞扬,那些行为应受遣责。他公开向封建世界观挑战,大胆宜称: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如果这些人热心于公共事业还可能是一个最文明的社会。 他进而批判了为宗教教义作论证的哲学体系(主要是十 七世纪的“形而上学”)。他批判斯宾诺莎把物质的“实体”称之为上帝,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是独立的实体,整个宇宙就是由无数独立的实体组成。他还驳斥了莱布尼茨为神辩护的《神正论》和“前定和谐说”(一切都由上帝安排得和谐一致)。他反问道:既然一切都是先定和谐了,那末世上的罪恶、灾难又是那里来的呢?他主张用“自然的理性世界”与宗教信仰相对抗,把知识和宗教分开、哲学和信仰分开。他号召哲学家不要为宗教信仰的“真理性”作论证。他说,不要企图去理解那些神秘的东西,因为如果你能理解它,它就不神秘了,所以神秘东西的本质就是荒谬性。 培尔的怀疑论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是很不彻底的,他仍主张保留宗教信仰,还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神学最早的思想代表,他对宗教的批判为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开辟了道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 137● ==========第150页========== 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2页) 主要著作有《历史批判辞典》。 梅叶(公元1664一1729年)十八世纪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者、空想共产主义者。出身于农村纺织工人家庭,一生在农村做天主教神甫,长期和农民相处,使他深切了解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和迫害,对僧侣、贵族的暴行极端仇根。晚年写出《遗书》三卷,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反戈一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通过农民斗争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社会理想,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最激进的社会思想之一。《遗书》于一七三○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八 六四年才全文出版。 梅叶从宗教的起源、教义、道德等方面揭露了宗教的荒谬和虚妄。他在《遗书》中说,一切宗教都是人们捏造出来的谎言,任何宗教信条和仪式活动“都是先由奸猾狡诈的阴谋家虚构出来,继而由伪预言家、骗子和江湖术士予以渲染扩大,而后由无知无识的人盲目地加以信奉,最后由世俗的国王和权贵用法律加以维持和巩固”①。他还指出世俗国王及贵族是世间“最大的强盗和凶手”,而宗教僧侣和神甫“乃是无耻的欺蒙人民的骗子手”,“是拴住牛鼻子的绳子”、凶杀的“鼓动者”,他们“互相庇护支持”,残害人民。所以他主张用神甫的肠子做成绞索,把那些贵族老爷们吊起来绞死。® 梅叶反对上帝创世说,坚持物质是万物的“始因”。他认为无限多的物质粒子在无限的宇宙中运动,彼此相遇、相撞、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76页 ②同上书673-677页 ·138• i. ==========第151页========== 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构成自然界的万物。他坚信“物质只能由自身获得运动”①,而决不是什么非物质的精神力量所推动。 在社会问题上,他认为财富分配的私有制产生人间极度的不平等,这是社会的主要祸害。但他又错误地认为这是由于一部分人的暴力、阴谋及人民的懦弱无知而造成的。他主张财产公有,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垮暴君,摆脱残暴统治的桎梏。但认为只有依靠最有智慧、最有教养的人,才能唤醒人民起来斗争。他幻想着普遍平等的制度,认为人天生都是平等的,应该人人从事有益的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他的这些思想反映了被压迫劳动群众、小生产者的愿望。 梅叶的自然观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和空想的。因此他对宗教和封建统治的批判自然有其不彻底不科学之处,但他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却起了先导作用。 孟德斯鸠(公元1689一1755年) 十八世纪法国启 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继承了“男爵”爵位,做过法院法官、院长,曾到欧洲各国考察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情祝。政治上,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主张社会改革。他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面闻名,反映了向封建贵族妥协的资产阶级温和派的政治要求。 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但神不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712页 •139 ==========第152页========== 能任意行事。因为世上的万物都按规律在运动着,规律“就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①,无论是神、是物质世界或是野兽、人都有自己的规律,因而神也是按照规律来创造世界和统治世界的。他说:“说创世主没有这些法则也能统治世界,那是荒谬的说法,因为世界没有这些法则是不会存在下去的。”② 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命论,认为社会生活也受自然规律性支配的,但他从法律来解释社会问题,他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这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性质、政治制度的依据。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不懂得法律与生产、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说他的《论法的精神》是幻想,并指出:“他从法律幻想的观点出发,不是把法律看作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而是相反,把生产关系看作是法律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676页)但他以自然原因而不以神的意志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一定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并对以后的资产阶级国家社会理论和法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有不少影响。 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兴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为18页 ②同上书19页 …140● ==========第153页========== 伏尔泰(公元1694-1778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 运动的主要代表。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 伏尔泰激烈反对天主教会,认为宗教蒙昧主义是启发人类理性的最大障碍。他猛烈抨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说,全部教会史就是一连串迫害、欺骗、抢劫、谋杀的罪恶史,教皇和主教不过是“文明的恶棍”、“两足禽兽”。他提出“消灭败类”的口号向教会、教皇作斗争,并宣称“理性的日子来到了”。①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出无神论的结论。他承认神的存在,甚至认为宗教信仰可以约束“平民”、保证“秩序”,所以即使没有神也应该造出一个神来。 政治上,他主张消灭农奴制,废除封建贡赋和劳役,取消贵族、僧侣的等级特权及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封建约束。他竭力宣扬自由、平等思想,要求言论、出版、信仰和贸易自由,主张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都是平等的,但又认为人们不可能平等,因为人生下来具有一种强烈的“喜爱统治、财富和欢乐”的倾向。他认为社会中存在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和服侍人的穷人阶级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主张政府只应由少数富有者掌握,而广大群众只配受奴役。他不主张废除王权,最初向往开明君主制,后来才倾向君主立宪制。这些都充分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立法者”。但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洛克感觉论的影响,他承认物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88页 141· ==========第154页========== 质世界的真实存在,认识来源于感说经验,人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一切观念。他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以及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怀疑论对他也有相当影响,他认为人们“既不理解物质,也不理解精神”①,不能知道它们的界限在那里,因而“只要我们一考察最根本的原理,我们就必须求助于神”。② 伏尔泰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支柱天主教的尖刻的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他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和动摇,妥协性和反人民性也 十分明显,这正是法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既要反封建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的反映。 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和《哲学辞典》。 拉美特利(公元1709一1751年) 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出身于商人家庭,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由于坚决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遭到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迫害,逃亡荷兰,后又迁居德国,但仍坚持斗争。他说:“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拉美特利深受笛卡儿哲学的影响,并利用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生理学上的新成就,丰富、发展了笛卡儿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了笛卡儿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他认为世界上唯 一的实体就是物质,自然界的-切自然现象(包括人类)都不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3页 ②同上书64贡 ③《人是机器50页 ·142• ==========第155页========== 过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既否定了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论,又反对了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单子论。笛卡儿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只有广延性,而拉美特利认为物质除广延性外还有自己运动的能力和感觉的能力。他坚持从物质本身来说明运动,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把物质运动归功于上帝的谬论。他模仿笛卡儿“动物是机器”的论点,进一步把一切生命现象和思维活动都看成是物质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得出“人是一架机器”的结论。他说,人是一架极其精细、巧妙的钟表,人和动物没有质的区别,不过多儿个齿轮和弹簧罢了。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说明他不懂得人的本质,但在反宗教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他坚持雌物主义反映论,强调认识是外界事物在“脑髓的幕”上的“反射”①。他把事物对人的感官刺激引起的感觉、思维,比作提琴的一根弦或钢琴的一个键受到振动而发出的一个声响一样。但是,他把观念、思维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记录”、“比较”和“符号”,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辩证关系,更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片面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缺少教育,就缺少观念”,认为只要普及教育,依靠少数杰出人物宣传先进观点,社会就会进步。他还认为宗教对科学家不需要,但对人民是需要的。这说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不能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贯彻到底。主要著作有《心灵的自然历史》、《人是机器》、《伊壁鸠鲁的体系》。 ①人是机器》34页 •143· ==========第156页========== 卢梭(公元1712一1778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出身于钟表匠家庭。青年时期当过学徒、仆役、家庭秘书、流浪卖艺的音乐家等。多年的流浪生活以及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者的交往使他成为一个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积极宣传社会平等思想。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由于私有制的产生,才出现了富人和穷人,才有了人为的不平等,一切罪恶也就随之而来。社会不平等是违背自然状态的。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考察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特别是对原始社会的看法,有些地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接近的。他还辩证地认为不平等的出现既是进步现象,又是退步现象;“在暴君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大家都等于零”@,当人们为了自已的权利起来推翻暴君,便“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他的平等观反映了当时法国第三等级的政治要求。恩格斯称赞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是近代的辩证法杰作之一。但由于阶级地位和时代的限制,他不可能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卢梭的国家学说一社会契约论,在当时也是有革命意义的。他认为人民订立契约结成国家,派遣统治者,是“为着保护自己的自由”。统治者如果变成专制暴君,人民有权推翻他。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 ①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80喷 。144 ==========第157页========== 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页)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特别是对雅各宾党人的影响很大。 卢梭虽然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但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他认为每人有小量财产是社会必要的条件,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主张建立一个小私有者的社会,既没有穷、富的对立,也没有强、弱的不平等,人人都出席公民大会,都有权决定国事。这明显地反映了小私有者的利益和幻想。卢梭在哲学观点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精神是能动的、积极的,而物质则是消极的、惰性的,物质运动是由精神力量即意志推动的结果。自然界的规律也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是来自“最高的智慧”即上帝。在认识论上,他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但同时又认为人有“天赋的感情”,这种感情支配着人的活动,并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结果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狄德罗(公元1713一1784年)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百科全书》派的领袖。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积极酝酿、日趋成熟的时期,是一个革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为了宣传唯物论和先进的科学思想,他倡导并主编了《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虽受尽威胁、迫害,但仍不屈不挠,和一批启蒙学者、唯物主义者共同奋斗三十年完成这一巨著。他为反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战斗 一生,临终前,神甫建议他“杆梅”,回到上帝那里去,被他愤怒 •145 ==========第158页========== 地拒绝了。他的勇敢战斗精神受到革命导师的称赞,恩格斯说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8页)的人。 狄德罗的唯物论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认为物质“分子”是自然界的基础,各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分子在运动中相互结合,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现象。他曾用一个蛋从胚胎到孵出动物的例子,豪迈地宣称:“我们就是拿这个蛋来推翻一切神学学派和地球上的一切神庙。”①他肯定物质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正是由于分子“内部的力”的作用才产生了普遍的运动。他不仅强调意识是物质的特性,而且还假设无机界也有“迟钝的感受性”,它是意识的基础,在有机界里就变为“活跃的感受性”。他想以此来说明无机界和有机界的联系及物种变异问题,显然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列宁对他的这一科学假设极为重视,并进一步指出,一切物质都有类似的感党能力。总的说来,他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狄德罗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主张在自然中而不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把握事物。他把人比作一架钢琴,他说:“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已。”②他强调认识来源于感觉,但并没有停留在感觉阶段。他认为必须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思考,作出判断。他提出三种认识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③他狠狠地批驳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指出“这种怪诞的体系”,“只 ①②《十八世纪法国哲学*369页 ③同上书327页 ·146● ==========第159页========== 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 狄德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阶级矛盾,特别在他的哲学小说《拉摩的侄子》一书中,对贵族的反动世界观和腐朽堕落生活作了充分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恩格斯称这书为辩证法的杰作。但他错误地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由于人们制订了“契约”,把权力交给统治若而建立了国家。所以如果统治者残暴,人民有权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只要通过教育,启发人的“理性”,人们就能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只要有“好”的法律和合理的政体,就能实现理想的“开明专制”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他把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对人民持轻蔑态度。这种唯心史观是由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决定的。主要著作有《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拉摩的侄子》、《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 爱尔维修(公元1715一1771年) 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资产阶级思想家。出身于宫廷医生的家庭,青年时期做过总包税官,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第三等级的生活情况。 他肯定自然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由运动引起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和消灭。但是他所理解的运动、生和灭只是位置的移动和不同形态的循环,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感觉论,克服了洛克承认“内省经验”的唯心主义因素。他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感党,而感觉印象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他还认为人的记忆 ◆147• ==========第160页========== 无非是一种“延续的”、“减弱的感觉”,概念只是感党的总和,判断就是把感党进行比较。因此,他的结论是:“人身上一切都归结为感觉。”①“精神无非就是感受性和记忆”②。他主张离开了人的身体就没有什么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所谓灵魂不死、上帝创造世界、天赋观念等都是荒谬的。但他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作用,把思维和感觉混为一谈,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他的社会政治观和伦理学说是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他把感觉论运用到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强调寻找快乐和逃避痛苦“这种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爱”®,是人的共同本性,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动力。他认为人们为了追求财富、福利、享受才从事一切工作,正是这种“利益的规律”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他公开宣扬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并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符合就是最高的美德。这显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道德束缚、要求解放、争取人权思想的反映,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他抹煞人的阶级性,把资产阶级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本性说成是共同的人性和道德的基础,是十分错误的。 他提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来为资产阶级革命造舆论,但这是一种唯心史观。他认为人是环境(主要是指法律和政治制度)和教育的产物,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必须要从立法入手,而“好”的法律又要靠教育,培养出天才人物来制定。马克思批评这种错误观点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439页 ②同上书456页 ③同上书601页 ·148◆ ==========第161页========== 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7页) 主要著作有《精神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孔狄亚克(公元1715-1780年) 十八世纪法国启 蒙学者。做过天主教的神甫和修道院院长,后来放弃神职,和卢梭、狄德罗等人交往,并为《百科全书》撰稿。 孔狄亚克着重探讨了认识起源问题。他接受并发展了洛克的感党论思想,承认认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他说:“由于外界的对象对我们起作用,我们就通过各种感官得到了各种不同的观念”①。他反对 每 洛克把“反省”(内部经验》说成是认识的第二个源泉,认为洛克所说的“反省”其实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从感党导出观念的途径,在原则上只不过是感党本身,所以“只承认一个来源,要更确切一些”②。他批判了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特别是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他指出,抽象的概念仍然起源于感觉,不过是从个别的知识中抽出“共同之点”而形成的,例如动物这个概念就是从“人、马、猿等观念的因素里抽出来的”®。因此把抽象的概念说成是天赋的乃是无知和偏见的表现,而“单子论”什么都没有说明,不过是一种梦想。他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内容,把启蒙思想家反对十七世纪唯心主义及宗教神学的斗争从理论上推进了一步,对法国唯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103页 ②同上书132页 ③同上书109页 ·149◆ ==========第162页========== 物主义发展起过很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曾经直接受教于洛克和在法国解释洛克的孔狄亚克立即用洛克的感觉论去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他证明法国人完全有权把这种形而上学当做幻想和神学偏见的不成功的结果而予以抛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5页) 孔狄亚克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者。他的感觉论既有唯物主义因素,又有唯心主义因素。他不懂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错误地认为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不反映事物的本身,从而得出事物的本性是不可认识的结论。他甚至还认为人们对物体只能说“就是…摸到、看到…的那些性质的集合”或“摸到过、看到过…的那些性质的回忆”①。这显然倒向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狄德罗对此曾给予尖锐批评。另外,他还承认上帝创世说,这也是他思想混乱、倒向唯心主义的地方。 主要著作有《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感觉论》。 达兰贝尔(公元1717一1783年) 十八世纪法国启 蒙思想家、数学家。他曾和狄德罗一起主编《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担任过副主编,后因封建势力的迫害而离去。他在为《百科全书》写的序言中指出,编辑出版这书不仅为了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读者的思想。他根据培根的归纳法给科学作了分类,并为《百科全书》编写数学和物理学的专题。 哲学上,他倾向洛克的感觉论,承认自然界的万物是客观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142页 ◆150● ==========第163页========== 存在的,人的翔识来源于感觉。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但是又认为感觉、思维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面是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物质、和物质“不相容”的实体。他把精神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着的,从而陷入了 二元论。狄德罗在《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达兰贝尔的梦》中用大量生理学和医学的材料,论证了感觉是外界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一种机能、属性,以此驳斥了达兰贝尔的错误观点。 达兰贝尔曾公开表示自已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对狄德罗说,他早晨认为是真的,下午可能就变了样,等到晚上感到自己的判断轻率,便对早晨和下午的判断会不相信。狄德罗批评他既不知道物质的本质,也不知道感觉的本质,可说打中了他的怀疑论的要害。他积极反对封建教权主义世界观,但他没有因此而得出无神论的结论,还是承认上帝是创造万物的实体。 主要哲学著作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论》(即《百科全书》序言)、《哲学原理》。 霾尔巴赫(公元1723一1789年) 十八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普鲁士的商人家庭。曾积极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他政治上主张推翻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建立“开明专制”政体。他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这是普遍的人性,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平等及财产私有等)。在他看来,人民的苦难是 ◆151 ==========第164页========== 因为国家的政治立法不好,只要立法者和执政者消除宗教迷信的毒害,理性清醒起来,立法公正,人民就可享受幸福生活。这显然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他的主要功绩是: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了系统的阐述。他力图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体系针锋相对的唯物主义体系一一自然体系。他认为自然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运动集合而产生的一个大整体,是唯一的客观存在。他强调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他说:“运动乃是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必然地从物质的本质中产生的”①。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因果联系,即使一时找不到事物的原因,这只是说明自然中有些奥妙我们还不认识,绝不可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说明它。这种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的观点,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共有的优点,受到恩格斯的极大赞扬,认为这是“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 他坚持精神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观点。他在《自然的体系》中说:人的“一切观念、意欲、活动,都是这个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本质和特性的必然产物”②。他还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断言由于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知觉和观念。他把感官看作是人和客观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认为真理就是人的观念和外界对象之间的“符合性”。但是,他不懂得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把一切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强调物质运动的必然性而否定了偶然性,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仍然没有摆脱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①《自然的体系上册26页 ②同上书11页 ·152● ==========第165页========== 他以坚定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向一切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开火。他说,自然中不可能有奇异和神迹,上帝创世、灵魂不死、主观幻想等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空话和诡辩,是无知的结果。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霍尔巴赫的理论是关于当时法国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有正当历史根据的哲学幻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三卷480页) 主要著作有《袖珍神学》、《自然的体系》、《社会的体系》等。 莱布尼茨(公元1646一1716年) 德国客观唯心主 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和技术科学方面有较大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哲学教授家庭,做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长、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莱布尼茨的哲学核心是“单子论”。他认为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上帝是最高的单子,决定其它单子的生灭。每个单子自成一个“小宇宙”,具有程度不同的知觉,都能反映全宇宙。单子之间互相不发生作用,但由于上帝事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调和一致的。莱布尼茨称这为“前定的和谐”。列宁指出:“单子=特种的灵魂。莱布尼茨=唯心主义者。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30页)莱布尼茨哲学可说是一种精致的宗教创世说。 莱布尼茨从唯心主义单子论出发,在认识论上宣扬天赋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在他看来,构成事物的每个单 ·153• ==========第166页========== 子,由于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子”,不能接受外来的影响,认识没有客观来源,只能是天赋的。他片面抬高理性,贬低感性,否认普遍的必然的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他认为人类所以具有理性知识,乃是由于人类具有“理性灵魂”,从而才能凭着抽象概念进行反省活动。在他看来,感觉对认识虽是必要的,但感党只能提供一些个别事例,不能提供普遍真理,经验是不足信的,只有理性(天赋的内在原则)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这种普遍的必然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只能从先验的思想中产生。这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唯理论,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莱布尼茨在社会政治观上,拥护“开明君主专制”,把当时君主专制的德国说成是最完善的国家。他认为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的”,整个宇宙都是上帝合目的地创造和安排的。上帝在无数的宇宙中选择这个世界而不选择别的,说明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世界,是“上帝的作品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部分”,企图以此证明当时的德国是“最完善的”君王统治。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十七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既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护科学技术的进步,却又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他企图调和哲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矛盾,是近代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的代表,成为后来康德哲学的主要批判对象。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壳中,包含有关于实体的能动性、运动的间断性和连续性、有限和无限、个别和一般等辩证法思想。列宁指出:“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 431页) ·154◆ ==========第167页========== 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单子论》等。 康德(公元1724一1804年)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 学创始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出身于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手工业者家庭,曾任大学讲师、教授、校长。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着重研究自然科学,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倾向。恩格斯认为,他提出的宇宙发展论、星云说和潮汐说,是给形而上学“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0页)后期建立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社会政治观等。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把统一的客观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不同的世界,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在康德看来,“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不可越过的鸿沟。列宁 是 指出:“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二卷200页) 康德主张在开始认识之前,首先要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以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他认为知识由“质料”(经验)和“形式”(先天的思维形式)两者构成。他把认识区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形态。按照他的规定,感性的先天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感性和必然性、普遍性无关,只能提供直观材料;知性的先天形式是先验范畴,只有它才具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 ·155· ==========第168页========== 性,可以把规律加给被认识的对象;理性是以无限、无条件(上帝、灵魂、自由意志)为对象的,但它无力认识它的对象,否则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他所谓的二律背反,就是理性一旦试图认识自在之物,势必要陷入两种完全相反的困境。如世界是有限的或无限的,一切是可分的或不可分的;世界有自由或没有自由;世界有最初原因或没有最初原因。在康德看来,这种矛盾是理性固有的,是无法解决的。这种贬低理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不仅说明康德的思想混乱,面且显然是为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作论证的。他脱离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把客观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当作先验的直观形式,把反映客观物质一定方面的范畴看做是先天的、僵死的框框,分割现象和本质的内在联系,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因而陷入极端荒谬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泥坑。 康德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他提出一种先验的、普遍的、不变的“善良意志”的道德原则,企图把一切行动统率于他的所谓“绝对命令”和“应当”中去,否认阶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阶级性。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意志是不能完全按照道德原则办事的,因而不能实现“最高的善”,即“道德与幸福的结合”。“善良意志”只能到彼岸世界才能实现。因此,他要人们容忍现状和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他一方面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主张改善现状,承认社会进步,反对贵族世袭,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幻想“永久和平”,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软弱、妥协,不敢采取革命行动,认为可以存在贵族等级制度,反对群众斗争,主张自上而下改革,竭力维护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康德只谈‘善良意志”, "156◆ ==========第169页========== 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11一212页) 十八世纪德国的哲学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他在批判十 七世纪形而上学上起过重大作用,因而在认识论的发展上有着很大影响。但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对立,这正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软弱、动摇的政治态度在哲学上的反映。康德哲学的严重错误和缺点,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些反动流派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工具。因此,批判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费希特(公元1762一181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观唯心主义者。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靠别人资助和做家庭教师读完大学。以研究、改造和传播康德哲学闻名。一八一○年被普鲁士王国委任为柏林大学哲学讲座的主持人。政治上保守,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早期代表,在拿破仑一世占领德国期间曾表现出资产阶级爱国主义。费希特开始是康德的信徒,但很快就从右面来批判康德,他认为康德最不彻底的地方就在于承认“物自体”。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也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没有不可知的东西。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集中表现在他提出的三个基本原 ·157◆ ==========第170页========== 理上:(一)“自我建立本身”,即精神自已产生自己。马克思说:费希特的“自我”,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77页)(二)“自我建立非我”,即主体产生客体,世界是由“自我”创造的。列宁指出,只有瞎子才看不出这种说法的唯心主义实质。(三)“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中有“非我”,“非我”中有“自我”。这种看法虽然包含辩证法因素,但是它否认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陷入了唯心主义。从以上 三个原理不难看出,他的哲学基础是“自我”。这是典型的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希特的哲学,无非是“我就是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67页) 费希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的变革要求,他强调“自我”应是积极的能动的;“自我”不仅是思想而且是行动。他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说:“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但是他所谓的行动,归根结蒂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既不懂得实践的作用,也不真正懂得精神的能动作用。他错误地认为,理性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是为了理性,人的自由充其量也不超过一棵自生的植物的自由。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但又害怕革命,费希特哲学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他对宗教的态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他认为,人们信仰上帝,并不是由于上帝真的存在,而是出于精神和道德上的需要。他的这种宗教观曾受到宗教界和一些反动教授的攻击,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对宗教,而是想把宗教信条和道德学说结合起来。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费希特发表了一些激烈的反 ·158· ==========第171页========== 封建言论,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要求资产阶级的民 主、自由。但在一八○O年之后,由于恐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 众的革命,他的思想愈来愈向右转,公开宣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人们同现存社会秩序调和起来;他还宣扬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等反动谬论。 主要著作有《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人的使命》等。 谢林(公元1775-185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最初是费希特的信徒,即主观唯心主义者,但很快就转向客观唯心主义,最后堕落为反动的宗教神秘主义者。出身于牧师家庭,和黑格尔是大学同学,并一起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一八四一年被普鲁士王国提升为柏林大学哲学讲座的主持人。 他公开以先验唯心主义者自居,主张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因而成为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的“同一哲学”的代表。他所谓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实际上主张绝对精神是万物之源。他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同时的,是个东西,不能说那一个在先,那一个在后,因而也就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这显然是把锋芒指向了唯物主义。 谢林的自然哲学虽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他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取了费希特的某些辩证思想,因而在辩证法王又前进了一步。这是他在改造德国哲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他不仅提出自然界充满对立力量的斗争,并且还提出了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他认为,在自由中应该有必然,甚至还提到自由就是必然,必然也就是自由;自由不仅不排斥必然,而 159● ==========第172页========== 且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根据。他还试图把这一观点应用到人的自觉活动中来,摸索人的自觉活动与必然性的关系。当然,由于唯心主义的束缚,他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他的这些辩证思想对黑格尔是有重大影响的。 谢林晚年在政治上很反动,用神秘主义的“启示哲学”(即宗教哲学)为普鲁土王国涂脂抹粉。他还极力鼓吹剥削阶级的法制是人类的最终理想,但又说这种理想是永远也不能完全实现的,这显然是想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卑鄙性和软弱性遮丑。 恩格斯青年时期曾在柏林大学旁听过谢林的哲学课。那时恩格斯虽然还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但对谢林的反动说教很不满,接连写了三篇批判谢林哲学的文章(《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谢林一基督教的哲学家》)。马克思于一八 四三年在写给费尔巴哈的信中挖苦谢林是德意志联邦第三十 八个成员,因而任何反对谢林的东西都会遇到书报检查令的查禁,他指出:“谢林的哲学一一这就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445页)因此,对谢林哲学的批判,也就是对普鲁士政治的批判。 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主义的体系》等。 黑格尔(公元1770一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出身于官僚家庭,做过家庭教师、报纸编辑和中学校长,主要是在大学教书,一八一八年被普鲁士王国委任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持该校的哲学讲座,成为御用哲学家,一八二九年又被提升为柏林大学的校长。他政 +160· ==========第173页========== 治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向往君主立宪,为普鲁士王国涂脂抹粉,称普鲁土王国是绝对观念的体现者。 黑格尔是近代欧洲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者,自称他的哲学体系是绝对唯心主义。他公开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理性是世界的灵魂,认为一切都是由绝对观念(也叫绝对精神)产生的,一切又都要回到绝对视念中去。他把自然界和人类都说成是绝对观念的异化或外化,这完全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这种唯心主义的颠倒,简直象儿子生母亲一样的荒谬。 黑格尔创立了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的新体系,具体说来,他的哲学体系是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的。按照他的规定,逻辑学是研究纯粹观念的科学,自然哲学是研究自然中的观念的科学;精神哲学是研究人类中的观念的科学。 黑格尔的主要功绩是:进一步批判了形而上学,恢复和发展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并力求寻找出它的内在联系。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列宁选集》第二卷583页)黑格尔在辩证法上所以能做出很重要的贡献,不仅受当时的时代变革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且还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已有的成就。但是,他的哲学体系却是最大的形而上学虚构,是极端神秘的,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在其原有形式上是毫无用处的。毛主席说: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矛 ·161• ==========第174页========== 盾论》) 黑格尔处于旧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复辟的时代,他未能摆脱这一时代的束缚和偏见,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处于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这是由他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特别是它的软弱性、反动性)所决定的。总的说来,由于他更倾向于保守,在体系上花的功夫更多,所以,他的哲学思想中革命的方面(辩证法)终于被保守的方面(唯心主义体系和反动的政治观点)给闷死了。 黑格尔不仅把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他公开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说成是绝对观念的代理人和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他认为英雄人物是最卓越、最懂事的,根本不需要别人帮助,如果采纳别人的计划和意见,反而会使自己受到限制。这完全是反动的天才论。 黑格尔从大日耳曼主义和欧洲中心论出发,对东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态度是极端错误的,傲慢地认为东方和中国的哲学只不过是一些宗教观念。但他瞧不起孔丘,却是值得重视的。他认为,孔丘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实际上水平却很低下,并用挖苦的口吻说:“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①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如我们所看到的,给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都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马 ①<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120页 ·162• ==========第175页==========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6页)我们要善子批判地对待黑格尔哲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祥才能正确看待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 费尔巴哈(公元1804-一1872年) 德国古典哲学的 著名代表之一、机械唯物主义者。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最初在大学读神学,后又改读哲学。一八三○年因批判基督教被驱逐出大学讲坛,长期被迫居住在偏僻的乡村。一八七○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但世界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他的巨大历史功绩,是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盛行时,恢复了唯物主义。列宁说:“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580页)但是,他被形而上学束缚了,未能批判地克服黑格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抛弃了。他于一八四一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复强调人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神学必须还原为人本学。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邪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四卷218页)但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使他无法阐明宗教的阶级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真实基础。他并不主张废除宗教,而是想以超阶级的抽象的爱为基础的新宗教来代替旧宗教,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他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坚 ·163· ==========第176页========== 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强调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并认为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和最高任务。他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上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本主义扫除唯心主义。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 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只有实在的实体才能认识实在事物,只有当思维不是自为的主体,而是一个现实实体的属性的时候,思想才不脱离存在。”①他还说:“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理性就不能刺激思维,就不给思维以材料,就没有内容。”②他在这方面还讲过许多精辟的话。但是,他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不了解革命实践的重大意义,未能摆脱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一卷16页)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说:“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7页)他的人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形影不离,把理性、爱和意志力说成是人的本质,公开宣扬宗教是人生的基础,是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是宗教的历史。他说:“人类文化上每个时代,每个重要阶段,都是伴同宗教而开始的。”®他把历史看成是一个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81页 ②同上书142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巢*下卷711贡 ·164· ==========第177页========== 他的唯心主义伦理观在内容上也极端贫乏,充满了对“爱”和“幸福”的空谈,说什么“一个人爱得愈多,则愈是存在;愈是存在,则爱得愈多”①,“只有幸福的存在才是存在,只有这种存在才是被渴望的和可爱的存在。”②恩格斯说得好.“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9页) 他对当时的政治运动持淡漠态度。马克思早在一八四三年就指出:“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443页)他一生都未能克服这一点,一直是脱离工人阶级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孤立地研究哲学。他对 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很不理解,基本上是采取消极旁观态度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全面的科学总结,并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和区别。 主要著作有《未来哲学原理》、《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等。 施蒂纳(公元1806一1856年) 卡斯巴尔·施米特 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唯我论者。当过中学教员。 施蒂纳主张“个人”或“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他把“自我”叫做“唯一者”,即至高无上的、创造一切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施蒂纳总是习惯地说:我就是 一切,而且是高于一切的某物。整个世界是“自我”的产物,只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69页 ②@同上书536页 ◆165。 ==========第178页========== 有我才能把握世界。只要我把某些观念从头脑中挤出去,由观念产生的这些现实东西就可以在世界上消灭掉。施蒂纳的“自我”就是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我的意识。他的“实在”纯粹是思想上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他的全部活动只限于就他从哲学传统中承袭下来的思想世界玩弄一些陈旧不堪的诡辩的把戏,所以不言而喻,现实世界对他说来根本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341页)可见,施蒂纳是一个极端的唯我论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自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不仅把宗教看作是“自我”的产物,而且把国家、财产、道德等都说成是“自我”的产物。他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认为“自我”只考虑自已的利益和个人的绝对自由,没有任何组织性、纪律性。他主张无限制的个人自由,反对国家、法律以及一切其它权力对个人的约束。他说,没有任何东西高出于我,我向任何国家,甚至最民主的国家宣战。他竭力维护私有制,鼓吹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说世界上唯一现实的东西是利已主义,无论神或人类都只关心自己,都是利己主义者。他认为只有“自我”才是财产所有者。他说:“我是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的所有者”①,“他的<指别人的>财物就是我的财物,我以所有者的身份按照我的权力支配它们。”®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唯一的功利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把别人看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他妄图建立小私有者联盟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反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在青年黑格尔派中,曾经出现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精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471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472页 •1660 ==========第179页========== 神实体和自我意识谁是历史动力的争论,施蒂纳企图超越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既不是精神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而是个人,是唯一的我,是我的思想。事实上,他并没有超越,反而把鲍威尔的思想极端化了,发展为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施蒂纳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彻底的批判。主要著作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施特劳斯(公元1808一1874年) 德国唯心主义哲 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者。一八 六六年以后成为民族自由党人,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施特劳斯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突出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把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他所说的“实体”就是精神,但不是个人的精神,是集体精神,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他把这种精神实体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时,在这个问题上,布鲁诺·鲍威尔曾突出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他展开争论。马克思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76一177页)他们两人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争。 施特劳斯以批判基督教而著名。当时的德国,封建统治极端腐败,资本主义正在发展,资产阶级异常软弱,宗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施特劳斯首先起来批判宗教,他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耶稣传》(一八三五年),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著作。他说,摆脱宗教偏见,是政治进步的条件。在书中 •167· ==========第180页========== 他反对把耶稣神化,认为耶稣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是早期教徒们把耶稣的言行记载、流传并加以神化的结果。书中还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宗教同 一的观点,反对以哲学来论证宗教,反对黑格尔把基督教作为神和人类世界之间联系的象征,反对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概念的发展。《耶稣传》一书在当时影响很大。恩格斯说:“这是第 一部超出了正统黑格尔学说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89页),此书进一步展开了对基督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促进了黑格尔学派内部的分化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发展。因此,引起了老年黑格尔派的激烈反对和宗教界的极大敌视。施特劳斯对宗教的批判,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功绩的,但这种批判是很浅薄的,仍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不能指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以及消灭宗教的途径。在《耶稣传》第四版出版时,他放弃了把耶稣看成是历史人物的观点,重新回到黑格尔关于耶稣是神的象征的看法,但与黑格尔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他认为耶稣只是神的象征的一部分,面不是全部。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妥协性。 布鲁诺·鲍威尔(公元1809一1882车)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神学家。他最初属于老年黑格尔派,后来成为青年黑格尔派首脑之一,是资产阶级的激进分子,曾任柏林大学讲师。一八六六年以后,参加民族自由党,拥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并一度成为俄国反动势力的走卒。 鲍威尔鼓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观 ·168 ==========第181页========== 点。他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质和动力,说:“世界的唯一的力量是自我意识,而历史除了是自我意识的变易和发展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①他认为具体事物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时间长了会变得不合理,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这种代替是通过批判消除不合理的东西而实现的。鲍威尔从自我意识的哲学出发,把抽象的、脱离客观现实的自我意识,作为知识的唯一内容。他轻视感觉经验,否定一切实际活动,把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 鲍威尔宣称自我意识推动历史的发展,只有“批判的思维的个人”(具有批判和思维能力的人),即少数天才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力量。没有这种人就没有历史。他标榜自己是自我意识的化身,并断言人民不理解历史任务,没有创造历史的能力,胡说过去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群氓活动。他诬蔑人民群众是精神空虚、思想懒惰的群氓,是历史发展的阻碍,叫嚷“精神的真正敌人应该到群众中去寻找”②。马克思尖锐地批判这种反动的英雄史观。他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04页)社会历史的客观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面阻碍历史前进的则是反动的统治阶级。鲍威尔否认阶级斗争,主张用纯粹的思想批判来改变现实。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他继续宣扬这种谬论,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德国反动统治阶级服务。 鲍威尔在关于耶稣言行来源的问题上,曾和青年黑格尔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327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04页 ·169" ==========第182页========== 派施特劳斯展开过论战。施特劳斯认为耶稣是历史人物,《福音》的内容有的是耶稣生平事迹的记载,有的是早期宗教团体不自觉的创作。鲍威尔则认为耶稣和《福音》故事,都是主观的臆造。这个争论,后来转变为历史发展动力是什么的争论。施特劳斯认为是精神实体;鲍威尔认为是自我意识。精神实体和自我意识,都是黑格尔哲学发展的环节。而他们两人各抓住一面,却都没有跳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鲍威尔对基督教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施特劳斯。但他的思想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反动的。鲍威尔在他主持的《文学总汇报》上,大肆宣扬被他弄到荒谬绝伦地步的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哲学著作《神圣家族》对它作了系统的批判,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清算。 主要著作有《<福音>故事批判》、《犹太人问题》、《基督教真相》等。 福格特(公元1817一1895年) 德国自然科学家、庸 俗唯物主义者、资产阶级庸俗民主主义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他是帝国摄政政府的五个成员之一,五十年代堕落为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的密探。 他称自已的哲学是一种“生理学人本主义”。他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很突出,他说:“以精神活动之名著称的一切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者说得粗鲁一些…思想对大脑的关系,差不多同胆汁对肝脏或尿对肾脏的关系一样”①。 ⊙《生理学书信集 4170 ==========第183页========== 他的这种错误看法,同他把感党、思想和物质等同起来,把感觉的能力和感觉的内容混为一谈,是紧密相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党来源于物质,但不等于物质;人的感党能力是物质的高级产物,感觉内容则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和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福格特对此一窍不通。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人的行为只是生理条件以及食物和脑物质在该时刻的变化的产物”①,这显然是一种庸俗的社会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他在一八四八至一八四九年德国革命时期参加过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活动。革命失败后逃离德国。他在一八五九年底出版的诽谤性小册子《我对“总汇报”的诉讼》中,用大量的谣言诬蔑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其他成员。马克思在一八六○年二月初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福格特对我的攻击…应该说是资产阶级庸俗民主派以及俄国一波拿巴主义恶棍对全党的坚决打击。因此也应该给以坚决的回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23页)当年九月,马克思便写出《福格特先生》一书,叙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产生和活动的真实情况,用大量无可反驳的事实粉碎了福格特的诽谤。马克思在该书中指出,福格特在五十年代就成了拿破仑三世雇用的代理人。十年后,在法国土伊勒里宫发现的波拿巴雇用人员名单里有:“福格特:1858年8月付给他四万法郎”字据。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的这一揭露。 主要哲学著作有《生理学书信集》、《人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公开讲演集》。 ①《生理学书信集 ◆171 ==========第184页========== 摩莱肖特(公元1822-1893年) 资产阶级生理学 家和哲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若。他生于荷兰,长期在德国、瑞士等国任教。 他和福格特、毕希纳同为庸俗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思想与物质混为一谈,否认 二者的根本区别。所以恩格斯严格地和他们划清界限,并鄱视地称他们是在五十年代到处叫卖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小贩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5页)摩莱肖特认为:“思想借脑筋中极微的物质的部分底运动而存在因此,它本身是物质的”①。思想依赖于大脑物质而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认为“物质这个概念也应当包括思想。这是糊涂思想”。(《列宁选集>第二卷251页)摩莱肖特还赞同福格特的下述观点:思想与大脑的关系,正如胆汁与肝脏、尿与膀胱的关系一样。他说:“福格特的比拟是无可争辩的”。但他又不满意福格特的粗俗说法,认为“思想同液体的不相似,正如同热或声不相似一样。思想是运动,是脑物质的转化”®。不难看出,他对福格特的“改正”,只表明他不愿意把思想看作液体,并没有“改正”他同福格特完全一致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表示效忠费尔巴哈的摩莱肖特也极其可笑地每时每刻都在最简单的范畴上纠缠不清”。(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20页)摩莱肖特的哲学思想并非一贯的,有时又滑向主观唯心主义,例如他在批判康德的时空观时写道:实物只因为对观察者发生关系才存在,假如没有树对眼晴的关系,把树的光线 ①②《生命的循环 •172◆ ==========第185页========== 送到限里,“则树亦不存在”①。 摩莱肖特的社会学观点极其反动和荒谬。他从人的食物质量推论人的心理活动,认为欧洲人信奉有大量仪式的天主教,同饮料有关,“茶使人头脑敏锐,面咖啡则鼓舞想象”②。他胡说,荷兰人大脑的优越性是“以食物为转移的血液的优越性制约的”③。他甚至污蔑无产阶级,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愚笨”等。 主要著作有《生命的循环》。 毕希纳(公元1824一1899年) 德国资产阶级生理 学家和庸俗唯物主义者。 毕希纳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把思维和物质混为一谈,认为思维也是某种物质的、实体的东西。他和福格特、摩莱肖特唱一个调子,也荒谬地认为,大脑分泌思想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他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自然存在物等同起来,认为科学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也不是唯物主义的,而是“自然的”。他反对思辨哲学,但由于不懂辩证法,把德国古典哲学视为“精神骗术”而加以简单的否定。恩格斯称毕希纳之流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小贩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5页),恩格斯还指出:“毕希纳只是作为独断论者来认识哲学的,而且他甚至是属于德国启蒙运动中最平庸的渣滓的独断论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42页) 毕希纳和费尔巴哈一样,“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7页),即自然观是 ①《生命的循环 ②③《生理学稿 ·173. ==========第186页========== 雌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不过,整个说来,他和费尔巴哈有本质差别的。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之流虽想追随费尔巴哈,可是他们和费尔巴哈比较起来,不过“是一些侏儒和可怜的庸才”。(列宁选集》第二卷336页) 单希纳抽掉社会科学的阶级内容,把自然生存斗争的学说搬到社会学中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竞争犹如自然界的生存斗争,资本主义制度是“天生”的制度,妄图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他还宣传反动的优生学,胡说黑人比起欧洲人来象儿童一样,而欧洲各民族的“高等阶层”比起劳动阶级要聪明。这显然是为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作辩护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毕希纳哲学都作过多次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著作有《力量和物质》。 摩莱里(生死年不详)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空 想共产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出版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摩菜里认为,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自然规律所确定的。他说,自然界把全人类的力量按不同的比例分配给每一个人,又把土地不加分割地赐予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世界是一张大餐桌,足够容纳所有的人共餐”①。他认为,人类的原始状态,就是这样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人都以耕耘为己任,谁也不说:这是我的地,我的牛,我的房舍。农民心平气和地看着别人收割自己所种的庄稼,他自己也在别处琅来满足生活需要的物品。”②他说:“这个幸福社会的根本生活规律就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782页 ②同上书779页 ●174• ==========第187页========== 是: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不劳动,一同心协力使劳动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事。”①后来,由于人口的增长、迁徙、人们的无知和私欲情感等原因,社会上发生了各种纠纷和战争,产生了私有制和不平等,破坏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 摩莱里愤怒谴责私有制的种种罪恶,他指出,私有制使人产生贪婪之心,世界上的“唯一的罪过是贪婪;其他的一切罪过,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无非是这种罪过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表现”②。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一切政治上或道德上的怪现象,都是这个祸根所产生的结果”®。 摩莱里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设计了一个“立法典范”,其中规定:消灭财产私有制;一切公民都是由公费维持生活的公家人;每一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体力、才能和年龄为社会劳动的义务。此外,还规定了分配法、土地法、婚姻法、教育法等等,体现了平均共产主义的思想。他认为,采用教育的办法,使人们掌握符合自然的理性,消除无知和私欲,就能建立起这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摩莱里的思想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消灭一切剥削压迫的要求和愿望。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摩莱里还看不到社会变革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因而他的社会学说只能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空想。但是,他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对以后的巴贝夫、傅立叶等人有很大影响。恩格斯称它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06页)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779一780页 ②同上书785页 ③同上书793-794页 +175● ==========第188页========== 马布利(公元1708一1785年) 法国启蒙学者、空想 共产主义者。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职外交部门,一七四六年因厌弃专制制度而辞职,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马布利认为公有制是天然合理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过着一种完全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生活。这是由于自然界对人类是完全平等的,它赋予大地的一切财富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给所有的人以同样的器官、同样的需要。后来,因为财产分配的不平等引起利益的不平等,造成贫富的对立,道德的颓废,智慧的退化,偏见和欲念的产生,从而出现暴虐的政府、强制性的法律以及侵略和战争。总之,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基本原因”①。 马布里认为,只有实行财产公有制,才能消除社会的种种灾难,保证人类幸福。他提出理想中的共和国,可以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诞生。这个国家的第一条法律是禁止财产私有,在那里,每个人的劳动果实都交国库,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已的必需品,每个人都有适当的工作,每个人都维护公共道德。马布利主张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要进行斗争,他说过:如果统治者用“强权去压迫自己的臣民的时候”,臣民有权“拿起武器,反抗…窃取无限权力的压迫者”。②但是,他找不到出路,因而又悲观地认为,公有制虽然合理,但是不能实现的,私有制虽然不合理,但是不能改变的。他甚至还极端荒谬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恢复平等的尝试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人类在这个混乱中所受的灾难,比在不平等社会中所受的 ①《马布利选集60页 ②同上书148页 ·176 ==========第189页========== 灾难要大得多。因此他主张只有采取改良和“节制”的办法,减少由私有制带来的各种灾难。这说明马布利既不懂得历史发展规律,也不懂得革命。 马布利的思想反映了法国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的思想虽然是矛盾的、混乱的,但是他揭露了私有制社会的黑暗,还是有进步作用的,对后来法国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有一定影响。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摩莱里和马布利也是属于启蒙学者之列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6页) 巴贝夫(公元1760一1797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他出身于退伍军人家庭,青年时生活贫困,做过临时工、土地测量员助手、封建土地法顾问等工作。他痛恨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积极参加了一七八九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革命后,资产阶级独占胜利果实,群众仍十分贫困,这使他大为失望。于是,他创办激进的革命刊物,提出了“革命必须重新进行”①的号召,并组织秘密的革命团体“平等派”,密谋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牺牲。 巴贝夫对法国现实的看法已具有一定的阶级斗争观点。他认为,政治革命就是平民和贵族、穷人和富人之间公开的战争,一旦大多数人民生活“恶劣到无法忍受时”,“被压迫者就 一定要奋起反对压迫者”,进行“公开的战争”②。他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竞争,不仅使大批穷人失业,贫富更加对立,而 ①巴贝夫文选》36页 ②同上书28页 e177• ==========第190页========== 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恶果,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新的“奴隶制度”。 “巴贝夫和他的同谋者从1793年的民主思想中给平等作出了当时最进步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664页)他宣称平等是大自然赋予一切人的权利,平等就是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是最大的社会灾难,只有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才能永远铲除一切不平等和社会灾难。他主张建立“普遍幸福”、“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一大国民公社,在那里一切财产归公,人人参加农业或手工业劳动,繁重的工作大家轮流千,公社供给每个社员同等的、“俭朴生活”所需的住宅、家具和各种物品。 巴贝夫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愿望。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的著作是“表达过无产阶级要求的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81页)马克思还把他组织的“平等派”看成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的“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73页)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巴贝夫还只是从道德方面,而不是从经济基础的分析中来批判私有制。他所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也是以当时法国落后的小生产者劳动方式为出发点,主张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他夸大密谋的作用,低估人民群众的革命作用,因而他的学说“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83页)尽管如此,巴贝夫主义对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还是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主要文章、信件收集在《巴贝夫文选》中。 圣西门(公元1760一182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178● ==========第191页========== 者。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青年时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一 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活动,但不久便脱离革命,与人合伙经商,投机致富。晚年生活 十分贫困,但他仍积极从事社会历史的研究和著述。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它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游手好闲的寄生阶级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而有才能、爱劳动的人却备受苦难。他主张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杜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弊病一“专横、无能和阴谋”①。 圣西门提出的社会主义主张主要内容有:未来的社会由实业者(包括企业主、商人、农民)和学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道德家)领导,把对人的政治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以大工业为基础,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不承认各种特权,一切人都要劳动。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和消灭阶级差别,直到晚年才改变了这种看法。他在最后一本著作《新基督教》中,“才直接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出现,才宣告他的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684页)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和平道路,说服和依靠资本家乃至国王,来建立他的理想杜会,这充分暴露出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质。 圣西门的自然观基本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他反对德国唯心主义,继承了法国唯物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充满无限空间的物质,但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归结为固体和液体两种物质的不断斗争,他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又认为 ①《圣西门选集》上册283页 ◆179 ==========第192页========== “万有引力”是支配世界的普遍规律,这显然是机械的、错误的。在认识论上,他认为感觉有两种,一种是后天的,一种是先天的,陷入了二元论。在历史观上,他是唯心主义的,但同时却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因素。他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一样,把人类的理性、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又辩证地认为每个社会都包含有“两个性质完全对立的力量”①,由于它们之间的斗争,旧制度逐渐衰亡,新制度必然产生,人类历史就是这么一个有规律的延续、上升的发展过程。他把雅各宾专政看成是无财产的群众的统治,并发现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的斗争,同时也是无财产者同资产阶级、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恩格斯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299页)主要著作有《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工业制度》、《工业家问答》、《新基督教》等。 傅立叶(公元1772一1837年)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者。出身于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办事员、交易所经纪人等工作。 傅立叶学说的精华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现象:工业日益发展,而工人却经常失业;产品日益丰富,而工人连面包都吃不上多…他认为生产无政府状态引起竞争,“是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他把第 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一八二五年)叫做“多血症的危机”(即由生产过剩而引起),揭露了危机的实质。他猛烈抨击唯利是图、 ①《圣西门选集*下册29页 ◆180? ==========第193页========== 伪善以及“婚姻交易”、“娼妓制度”等“文明”社会的丑恶现象, 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明”制度乃是“复活的奴隶制”、“社会的地狱”,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道德,全是资产阶级骗人的谎言。恩格斯说:“傅立叶对现存的社会关系作了非常尖锐、非常生动和非常明睿的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656页)傅立叶的理想社会,并不废除私有制,仍然存在着阶级。他主张,整个社会应由许多叫做“法郎吉”的基层单位组成。每个“法郎吉”有一千六百人至三千人,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城乡结合。在“法郎吉”中,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劳动,并通过劳动竞赛来提高生产效率。“法郎吉”的收入按劳动、才能和资本的多少来分配,其中三分之一作为利润给资本家。他认为资本家只要懂得“法郎吉”的好处就会支持它,并投资、参加。他幻想通过和平改良,达到各阶级的合作,这充分暴露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空想性质。傅立叶的学说,反映了劳动群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失望和对未来杜会的愿望。他虽然还不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真正代表,但是他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如劳动是人民的权利并将成为-一种享受、消灭城乡对立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妇女解放是衡量普遍解放运动的尺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第一个确立了社会哲学的伟大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78页) 在哲学上,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有目的地创造出来,按一定的规律在运动着的,因而具有“最荒唐的神秘主义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78页)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人类情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同时却包含着许多辩证法因 *181· ==========第194页========== 素。恩格斯称赞他“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巧妙地掌握了辩证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01页)例如,他把过去的历史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他虽把资本主义社会列为文明阶段,但指出,这个文明制度是在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它和每个历史阶段一样,也有自己的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恩格斯说,这是“傅立叶最伟大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00页) 主要著作有《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普遍统 一的理论》、《文明制度批判》、《经济和协作的新世界》等。 欧文(公元1771-1858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十岁开始当学徒,还做过店员、工厂经理。 欧文积极从事社会改革的实践活动。一八○○年,他在担任股东和经理的纺织厂试行改革(减少劳动时间,取消惩罚制度,设立消费品商店,创办幼儿园和工人业余教育等),名闻欧洲。随后,他由社会慈善思想转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 八二四年,他用全部财产到美国试办共产主义公社,由于试验失败,而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此后又进行了三十年的社会活动。他不因受到官场社会的普遍排斥而气馁,不顾一切地向阻碍社会改造的私有制、宗教和旧的婚姻形式进攻。他是英国工会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也是近代合作社运动的创始人。恩格斯说:“英国社会主义的创始者是厂主欧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525页),“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杜会运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在一起的。”(《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15页) 182 ==========第195页========== 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触及到它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愈发展,资本家剥削就愈多,工人就愈贫困,这是不可克服的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强大的生产力变成大家的财富。他说:“私有财产或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所以人们应该欢迎新纪元的来临。”① 欧文所向往的新纪元就是以共产主义公社为基本单位的理想社会。他主张每个公社有五百一一千五百人,实行公有制,人人参加劳动,产品按需要分配,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城市和乡村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济活动。但他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方法实现这一理想。 十九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已比较成熟,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尚未充分展开,欧文的思想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82页)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欧文并不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真正代表,他的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张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他的学说中的历史作用,称他是“英国共产主义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36页) 他的自然观基本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认为整个世界由物质的元素构成,并按引力和斥力的规律运动着。在认识论上,他主张人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在历史观上,他接受了十 ①k欧文选集》下卷13页 183 。。。 ==========第196页========== 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样“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7页),从而陷入英雄创造历史,理性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论。 主要著作有《新社会观》、《论全新的社会状态》、《人类意识和实践的革命,或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未来的过渡》等。 赫尔岑(公元1812一1870年)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民粹主义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莫斯科的大地主家庭。青年时期受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及西欧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开始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他刚出学校门,就被沙皇政府看作危险分子,流放了七年,后来长期流亡西欧。他于一八五○年加入瑞土国籍。他在伦敦创办过《北极星》和《钟声》两种杂志,不断向俄国鼓吹自由、民主思想,对于唤起新一代的革命者起了积极作用。列宁认为“这是他的伟大功绩”,并指出:“尽管赫尔岑在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动摇不定,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列宁选集》第二卷419页) 赫尔岑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他的学位论文《哥白尼太阳系学说之分析》表明他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但在被流放的初期,由于极度苦闷而陷入了神秘主义;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使他重新回到了唯物主义。他在《自然研究通讯》等著作中,坚持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思想。他说:“外界各种事件都是真实的,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①,又说:“意识绝不是置身于自然界之 ①《自然研究通讯* ·184· ==========第197页========== 外的东西,而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①。同时还主张“感性知党是思维的唯一的和必不可缺的先行者”②。他尖锐地批判了斯拉夫派的唯心论和神秘主义。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把理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说什么“理性的证实,是最后一级上诉法庭”③。 赫尔岑反对黑格尔把具体事物说成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他把那些只知背诵黑格尔教条的黑格尔主义者斥为“科学中的佛教徒”。列宁认为,“他超过黑格尔而跟着费尔巴哈走向了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417页)不过,他并没有抛弃辩证法,“他领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懂得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列宁选集》第二卷416-417页)他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从发展中观察问题。他认为一切停滞和倒退的东西,都会僵化而被抛弃。他说:“撇开历史发展,就既不能理解人类,也不能理解自然界。”④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说:“赫尔岑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列宁选集>第二卷417页)他把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成是人的个性不断解放的过程,认为只要理性与活动相适应,人就是自由的。这是对西欧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个性解放”老调的重复,说明他根本不懂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不可能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他把希望寄托于俄国农民,主张使农民获得“地权”,并通过俄国特有的村社土地所有制而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其实,赫尔岑的这一学说,也象一切俄国民粹主义一一直到现时的‘社会革命党 ①②③④《自然研究通讯* ·185◆ ==========第198页========== 人”的褪了色的民粹主义一一样,是没有丝毫社会主义气味的。”(《列宁选集》第二卷418页) 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了《致老友书》,宣告了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决裂,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在此以前,他 一直受到巴枯宁的影响,并且攻击过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曾多次提到他,并对他有所批判。恩格斯说:“赫尔岑和巴枯宁一类的俄国贵族,是些招摇撞骗的家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488页) 主要著作有《自然研究通讯》、《来自对岸》、《往事和追思》、《致老友书》等。 别林斯基(公元1811一1848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钦伯尔城(今别林斯基城)的医生家庭。他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因写反对农奴制的剧本而被开除。先后当过《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现代人》等杂志的主编或编辑。列宁称他是俄国解放运动中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列宁全集》第二十卷240页)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别林斯基还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主张用普及教育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等办法,来达到取消农奴制的目的。到四十年代初,他在农民解放运动浪潮的影响下,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来消灭农奴制、专制政体和教会这三座“顽固堡垒”。他主张实行“没有富者,没有穷人,既没有沙皇,也没有臣民,大家是兄弟,大家都是人”①的 ①《给波特金的信 ·186• ==========第199页========== 色 所谓“社会主义”。他以文艺批评为武器,不断展开同资产阶级自由派、斯拉夫主义者等的尖锐斗争。列宁对他写的《给果戈理的信》给予极高的评价,赞扬它所表现的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战斗精神,认为“直到今天,它仍具有巨大的、生动的意义”。(<列宁全集》第二十卷241页) 在哲学上,别林斯基起初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统一的、永恒的理念(统一的、永恒的上帝的理念)的呼吸而已”,艺术就是这永恒理念“在声音中、在文字上、在色彩上的映现”①。直到一八四五年,他才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书之后,曾写信给赫尔岑说:“我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在上帝和宗教这两个词里面,我看到了阴霾、黑暗、枷锁和鞭笞。”@此后,他认为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东西,主张把科学从先验论和神学的怪影中解放出来。但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宣扬才能是“可喜的天赋”,未能摆脱唯心论天才论的束缚。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虽然宣传“暴力革命”,却没有说明究竟是怎样一种革命,他虽然讽刺费尔巴哈的泛爱,认为“那太不象话啦,对每个人都摇着尾巴”⑨,但他也宣扬人道主义,他对果戈理说:应该“告诉地主,农民是他的基督兄弟,弟弟不可能是哥哥的奴隶,所以应该给他们自由”④,他虽然主张发展大工业,但所鼓吹的却是空想社会主义。他的文艺批评文章帮助了当时俄国的青年作家,对果戈 ①《文学的幻想 ②《给赫尔岑的信》 ③《别林斯基书信集 ④《给果戈理的信净 •187· ==========第200页========== 理、屠格涅夫等的成长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修正主义者所利用的恰恰就是这些糟粕。周扬曾不断叫嚷:“什么叫社会主义文化呢?就是全民的文化。”“使全民的智慧都能充分的发挥,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定会产生无数的别林斯基”。这就充分暴露出他想以资产阶级文艺代替无产阶级文艺的野心。 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幻想》、《论普希金的作品》、《给果戈理的信》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公元1828一1889年) 俄国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民粹主义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萨拉托夫的牧师家庭,在大学读书时组织过反沙皇的革命青年小组。当过《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和主编。一八六二年被捕入狱,一八六四年被判终身流放,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在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在刊物上竭力揭发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所谓“农奴解放”的假改革,尖锐批判充当沙皇政府改良主义吹鼓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他积极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一八六 一年,他秘密散发传单号召农民用武装起义来回答沙皇政府所策划的“改革”骗局。他在二十余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坚贞不屈,粉碎了敌人多次诱降阴谋。列宁指出:“当时这些为数极少的革命家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列宁全集》第 十卷104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尖锐地批判 ·188· ==========第201页========== 了不可知论和先验论。他责备康德不能够从客观的源泉引出知识。他认为“自在之物”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他一再阐明在现实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着客观的因果性或必然性。他把不可知论、先验论的谬论斥为“形面上学的胡言乱语”。列宁指出:“他从五十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能够槟弃新康德主义者、实证论者、马赫主义者以及其他糊涂虫的无聊的胡言乱语”。(列宁选集》第二卷368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是,他并没有跟着费尔巴哈抛弃辩证法。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是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他认为,“每个阶级的地位都得自已从战斗中来夺取”①,“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化”@。他说:“一切取决于环境、时间和地点”③。他用“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④来比喻革命发展的曲折性。他的这些话曾为列宁和斯大林所称攒,并多次引用。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辩证法并不彻底。例如,他在美学上便受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支配,认为“人的作品比之自然的作品,就粗糙、拙劣、呆笨得多”⑥。绝不承认艺术的美可以高于客观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哲学的党性,也都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智慧是“从观察生活得来的”,实践能够“揭露感觉和思想上的各种谎骗和自欺。所以它如今在科学上被采用为一切论争的标准”©。他还说:“各派哲学 ①阿尔斐也夫为 ②③《果戈理时期的俄国文学概观 ④《书报述评》 ⑤⑥《艺术和现实在美学上的关系* ·189• ==========第202页========== 学说,总是在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地位的强烈影响之下创立起来的;每个哲学家都是为了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上夺得优势而斗争的政治党派的代表人。”①列宁赞扬道:“他的著作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列宁全集》第二十卷241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知识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工业及人类生活中其他一切都服从于这一力量”,他说:“进步的基础是智力的发展,进步的主力是科学。”②他虽然也讲阶级斗争,但对现代无产阶级毫无认识,主观地认为俄国只有三个阶级,就是地主、资本家和平民,而在“平民阶级”中,他认为主要力量是农民。他幻想通过俄国的农民村社,避免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种空想社会主义,也就是民粹主义。列宁说:“人们公认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粹主义的创始人。”(《列宁全集》第十八卷521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竭力提倡“合理的个人主义”。他宣称,利已是人的“天性”,是“每一个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他说:“一个人为了获得愉快的东西,就应该替别人做愉快的事情”④,他把这叫做“合理的个人主义”。其实,这不过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国际和国内的修正主义者往往抹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阶级局限性,把他吹捧为辩证唯物论者。其目的就是想用资产阶级思想来反对无产阶级思想,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修正主义分 ⑦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2页 ②《罗马衰亡的原因》 ③,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73页 ④同上书62页 •190● ==========第203页========== 子周扬一伙,先后在王明、刘少奇的支持下,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极力美化和宣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机械的美学观点等,周扬还胡说他的思想“在许多地方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吻合的”。我们必须认真揭露批判修正主义者的这类鱼目混珠的阴谋诡计。 主要著作有《艺术和现实在美学上的关系》、《果戈理时期的俄国文学概观》、《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资本与劳动》等。 杜勃罗留波夫(公元1836一1861年) 俄国的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诺夫哥罗德(今高尔基城)的牧师家庭。青年时期,即受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影响。他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所领导的《现代人》杂志担任过文艺批评栏和副刊的主编。 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儿乎每一期《现代人》上,都有他的战斗性文章。他把农奴制俄罗斯称为“黑暗王国”。他对沙皇政府极端蔑视,竭力鼓吹农民革命,尖锐地批判自由派的改良主义谬论。列宁指出:他是“痛恨专横,热望人民起来反对‘国内土耳其人’,即反对专制政府的作家”。(《列宁全集》第五卷290页) 他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曾同斯拉夫派的神秘主义进行不断的斗争。他认为精神是人脑的属性,正如“力是物质的属性”①,世界上没有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也不可 ①《且因斯基的捧场 ·191· ==========第204页========== 能有离开人脑而自生的精神。他认为:“人的思维总是从外部世界而不是从自身内部获得观念的。”①他把那些竭力鼓吹无客体的先验知识的遂论斥为无中生有的捏造。 他主张文学和艺术都是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或再现。他在文艺评论中对资产阶级自由派所宣扬的唯心论、神秘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斗争。马克思读了他的著作之后说:“他作为一个作家,我是把他跟莱辛和狄德罗同样看待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318页)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人们对世界的知识”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②。他夸大人们的习惯力量和改进欲望之间的矛盾的作用。然而,他从农民革命的立场出发,有时认为只有劳动者对寄生者斗争的胜利,才能导致社会进步。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认为只要唤起农民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他说:那时“每个人都按其工作的质和量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因而“所有的人都会努力做好工作”,“寄生者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表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观愿望和幻想。 主要著作有《论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黑暗王国》、《罗伯特·欧文及其社会改革的尝试》等。 叔本华(公元1788一1860年) 德国资产阶级唯心 主义哲学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起初在学校学商和学医, ①《论人的机体的发展 ②g瑞列别卓夫先生所杜撰的俄罗斯文化 ③《杜勃罗留波夫全集。1935年俄文版第二卷187页 ·192 ==========第205页========== 后来改学哲学,曾听过费希特讲课。黑格尔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也在那里任哲学讲师,对黑格尔哲学十分敌视。他政治上极端反动,是最早鼓吹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思想家之一。叔本华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大杂烩,既有康德哲学中的糟粕,又有贝克莱、费希特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基本观点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独立性,断言“世界是我的表象”①,他认为人的周围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的,没有表象,便没有世界。但表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和存在的呢?叔本华说,这是感性主体搞不清的一个混乱问题,它只是被幻想的梦;连感性主体本身也是梦,人生乃是一场大梦。可见叔本华哲学既是主观唯心主义又是非理性主义的。 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走向极端唯我论。他认为意志虽是神秘不可知的,但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本质,人的认识和活动是意志的表现,人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意志的显露,可见的世界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总之,在叔本华看来,是先有意志后有思想,先有意志后有人本身,先有意志后有客观世界,意志支配一切,意志创造一切,意志是万能的。 他仇视革命,否认历史进步,因而疯狂地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骂黑格尔宣传辩证法是“无耻的江湖骗子”。他认为历史并非辩证地发展,而是简单地重复,甚至武断地认为,历史在每一页上所告诉我们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说明他对历史辩证法一窍不通。他还宣扬悲观主义,说人生是一场灾难,他把人生比作一条由炽热的煤炭铺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5页 •193• ==========第206页========== 成的环形跑道,人们必须在这条跑道上不停地奔跑。在他看来,意志不但产生万物,而且是痛苦的根源。他认为幸福是消极的,所谓幸福就是愿望的满足,但愿望也即是欠缺,是难以忍受的无聊的生存的沉重负担,一当愿望满足,愿望和幸福便同时完结。因此,人心里产生了厌恶自己存在的那个本质,即厌恶“生存意志”。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力求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漠然态度”。显然这是极端荒谬和反动的。主要著作有《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孔德(公元1798一1857年)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出身于官吏家庭,曾任巴黎工艺学校数学教员,做过圣西门的秘书,晚年信奉宗教。孔德鼓吹实证主义。所谓“实证”,即“确实”的意思。他认为以“实证”、“确实的”经验事实(经验现象)为依据的哲学,才称得上是科学,所谓“实证”的经验事实不是来源于客观事物,而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孔德断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讨论感觉经验以外的东西,是“不确实”的,都不是科学。他标榜自已的哲学是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中派”哲学,企图逃避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取消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实际上他以“经验事实”为幌子,反对唯物主义,偷运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列宁全集》第十四卷359页) 孔德宣扬不可知论。他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超乎感觉经验或现象之外,是不可认识的。他断言科学只问“是如何”,不问“为什么”(即不问事情的本 ·194• ==========第207页========== 质),是不反映客观规律的。他攻击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知性的理论是“形而上学”。很清楚,孔德不过是打着“科学”知识的招牌来反对真正的科学,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孔德把社会发展史看成是纯粹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史,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其次是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人们用抽象性的东西代替神的作用,这是过渡阶段;第三是实证阶段(科学阶段),人们放弃了对宇宙本原和事物本质的探索,只是去发现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固定的、最后的阶段。孔德以此提出相适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同神学阶段一致的是军事阶段,同形而上学阶段一致的是过渡阶段,同实证阶段一致的是科学一工业阶段。他把实证阶段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结起来,从而得出极为荒谬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由于科学的胜利而产生的最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固定的、最后的”阶段,是不可改变、不能推翻的。孔德宣称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缓和阶级对抗和促进社会有机体的趋向“平衡”。他反对革命、反对阶级斗争,为反动的资本主义制度永世长存作辩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德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个人独裁)的代言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23一424页) 孔德哲学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趋反动的表现。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都从孔德哲学中寻找思想武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革命。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哲学的变种,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论,也属于实证主义的思潮。因此,批判孔德哲学,对于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 ·195· ==========第208页========== 学和修正主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学》、《实证论总论》等。 蒲鲁东(公元1809-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出身在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早年当过工人和职员,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后是立宪会议议员。因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一心想充当科学泰斗,想出风头,结果成为可耻的机会主义者。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反动本质是“科学上的招摇撞骗和政治上的投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48页) 他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哲学家、蹩脚的黑格尔主义者,企图以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把自己装扮成“坚强”的思想家。他只是机械地把事物划分为好、坏两个方面,把它们加在一起便构成事物的内在矛盾。这种浅薄、庸俗的方法,自然不能透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说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降低到极可怜的程度。他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对事物的理解是颠倒的。他否认经济范畴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而认为现实的经济关系只是人类理性的化身,把理性看作先天的。他认为历史发展规律只不过是“天才”人物的假说,以理性的形式加以排列次序。在他那里,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 作为经济学家,蒲鲁东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建立一个永恒的小资产阶级的理想社会。虽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抨击,曾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按照他的 ●196· ==========第209页========== 理论,可以把资本主义分为好的和环的两方面,社会改造的目的就是保留其好的方面,消除其坏的方面。他的救世术是“互助论”,即通过建立“人民银行”,发放“无息贷款”的办法,使工人上升为小生产者,并实行无货币交换,即达到根除资本主义弊端之目的,这当然是十足的小市民的幻想。 作为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反对一切国家、组织和权威;反对工会、罢工等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无政府社会。但是蒲鲁东又在他的著作中,卑鄱地向路易·波拿巴和沙皇献媚,妄图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卵翼下实现他的理想,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蒲鲁东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它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想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以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蒲鲁东主义当时在欧洲、特别在小生产者占优势的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有过很广泛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对蒲鲁东主义作了深刻批判。 主要著作有《什么是财产》、《经济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等。 巴枯宁(公元1814-1876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阴谋家、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于 一八四○年离开俄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土和法国。一八四九年因参加德国德累斯顿起义而判死刑。一八五一年被引渡回国,并于一八五七年被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监禁和流放中,巴枯宁曾悔过自首,数次乞求沙皇政府赦免,成为可耻的叛徒。一八六八年底,他混入了第一国际,秘密进行分裂被 •197。 ==========第210页========== 环的派别活动,阴谋篡夺第一国际的领导衩,于一八七二年被第一国际开除。 六十年代,巴枯宁曾长期生活在意大利的游民无产者中间,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一期间形成的。从历史根源上说,他除去受蒲鲁东和圣西门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抄袭了好多东西。他从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出发,胡说什么“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并把自由和权力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因此,反对一切权力就成为他的全部谬论的基础和核心。 巴枯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祸害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在于国家本身。因此,他主张“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条件地反对国家”①。他公开叫嚷:“我们仇视专政、机政主义和权威主义的原则”②。他还认为,资本家的财产是国家赐予的,加上继承权的确定,这些财富就愈积愈多。由此,他认为摧毁国家和废除继承权,是取得个人解放的先决条件。他拚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主张放弃一切政治斗争,拒绝政治运动。他不相信无产阶级的力量,反对无产阶级建立自已的政党,竭力破坏无产阶级的团结和革命活动。他所谓的“社会革命”,就是通过流氓无产者、破产的农民和小生产者的自发骚动和恐怖行动来实现“社会清算”,建立一个所谓“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他称这个社会是以自由的原则为依据的自由联邦。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枯宁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坚决的斗 ①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514页 •198· ==========第211页========== 争。马克思对他的评价是:“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95一396页)这是对巴枯宁的画像,也是对一切野心家、阴谋家的画像。 主要著作有《德意志专制帝国和社会革命》、《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 拉萨尔(公元1825一1864年)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机会主义头子。出身于犹太富商家庭,参加过一八 四八年德国革命。革命失败后,他灰心丧气,从哈茨费尔特伯爵夫人诉讼案上,捞得一大笔金钱,过起贵族绅土的奢侈生活。六十年代初,由于德国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他参加了工人运动,做过一些鼓动工作,于一八六三年被选为德意志工人联合会主席。 拉萨尔和其他机会主义头子一样,惯于要两面派手法,他经常当面或在书信中表示拥护马克思,但背地里却玩弄阴谋诡计,反对马克思。他满脑子的独裁欲,极端狂妄,以世界征服者自居。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永恒的教育机构,“国家的目的就是教育人类向自由发展”①,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斗争取得普选权,就可把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他幻想在地主、资产阶级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工人生产协作社,把它当成改造社会的主要手段。他积极宣扬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的“工资铁律”,认为劳动群众的贫困不是由于资本主 ①《科学和工人。辩护演说 ·199· ==========第212页========== 义的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而是“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因此,他反对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并谴责罢工。他歪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求实行“不折不扣的劳动分配”。他反对工人同农民建立联盟,认为除工人外,其他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彻底揭穿和粉碎了他的这些反动谬论。他吹捧俾斯麦是“明智的政治家”,并曾和俾斯麦秘密勾结,订立过一个正式的契约,只是由于决斗死去,未能继续表演他的丑剧。 拉萨尔在哲学上是一个蹩脚的黑格尔主义者。他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出发,宣扬理性是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在《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中,把赫拉克利特歪曲成一个古代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称他这部著作是对黑格尔的小学生作业式的模仿,“实际上是一部非常无聊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262页)列宁也说:“拉萨尔简单地重弹黑格尔的调子,抄袭他的话,无数次地反复咀嚼黑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个别论点,用无数的学究气、书呆子气 十足的废话来充塞自已的著作。”(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85一 386页) 主要著作有《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概得权利体系》等。 朗格(公元1828一1875年)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新康德主义者。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他是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主张“回到康德那里去”。但他对康德哲学进行了“修正”,接受了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因素, ·200· ==========第213页========== 排斥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变为纯粹的唯心主义。他在《唯物主义史》一书中,宣扬了一系列反动谬论。他说康德哲学的“物自体”(“自在之物”)实际上只是一个“极限概念”。“物自体”既然被认为是不可知的,便只能是“想象的”,现实的东西都包括在现象世界之中。现象即事物,面所谓事物,并非完全存在于我自身之外,它乃是我的悟性与感性法则的产物。他把马克思以前的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描写为似乎只是“接近”唯物主义,是“在感性哲学形式上出现的精神哲学”①。他诬蔑唯物主义缺乏理想,对于科学与艺术没有效果,倾向利已主义等等,并企图通过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否定科学唯物主义。他极力鼓吹主观唯心论和反动的天才论,认为科学是理想的创造,自由综合的结果,属于“思辨要素”。但是“思辨者个人,必须有丰富的正常的天分,有可为模式的思想方法,有堪称为领袖的人才的精神力”②。在不可知论问题上,他比康德走得更远,他承认经验世界之外尚有一个范围,但这是人们所绝对不可知的。在他看来,物的本质、一切现象的基础不仅为人们所不可知,而且也不知它有无任何意义。总之,朗格在这本书中竭力贬低唯物主义的历史作用,而把唯心主义看作人类的最高思想成就,所以马克思称它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189页)多列宁称它是“伪造的《唯物主义史》”。(《列宁选集》第二 卷289页) 在历史观上,朗格是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按照他的说法,全部历史可以纳入一个唯一的伟大的自然规律,即生存斗争。他把资本主义形态解释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永恒的。 ①②《唯物主义史 ●,201• ==========第214页========== 他以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工人运动是社会生存斗争的一·种表现,企图证明无产阶级贫困的必然性。他认为,无产阶级生存的出路不应是向资本家作斗争,而应是限制生育。恩格斯指出:这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混合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98页) 他以自由主义哲学家的身份进行活动,冒充“爱人民的人”,侈谈“工人问题”,虚伪地赞扬马克思。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揭露道:“朗格先生…对我大加赞扬,但目的只是为了抬高他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671页)朗格哲学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适应了资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后来曾被帝国主义所利用。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之流也曾用它来作为“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要著作有《唯物主义史》、《工人问题》等。 狄慈根(公元1828一1888年)德国著名的工人哲学家、制革工人。他通过自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也独立地发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加以肯定。 他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强调物质是思维的基础,思想是以一切事物为对象的。他说:“思维是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它不可不有加工的对象。”①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思维能力可以完全及于一切对象”②。但是,即使是最小的微粒,人们在认识上也不能完全穷尽它,只能象图画和模特儿那样近似的一致。他在《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书 ①《人脑活动的本质17页 ②同上书19页 ·202· ==========第215页========== 中,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着重探讨了思维和事物的本质。他说:“理性就是从特殊的东西得出一般的东西的能力”⊙,“科学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② 他坚持唯物主义党性原则,猛烈地抨击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以及僧侣主义等一切哲学怪论,称这些哲学的鼓吹者为“资产阶级的有学位的奴仆”。当他听说恩格斯在写批判杜林的著作时,便马上写信给马克思说:“我从李卜克内西那里得悉,恩格斯正在啃杜林。杜林这个骗子一如果我可以对他有所评论的话一是个极度狂妄自大的可怜的拙劣作者,是个万事通,是个不折不扣的无所不写的人,我希望好好教训他一下。”他认为哲学上的中间党派和政治上的中间派一样是最可鄙的,他称中间派哲学家们为讨厌的“烂泥”。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对狄慈根都有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狄慈根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很卓越的”。(《马克思致库格曼书信集》71页)列宁说:“狄慈根的作用在于:他表明了工人可以独立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即掌握马克思的哲学。”(列宁全集》第十九卷61页)另外,列宁还攒扬了他在哲学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坚定立场。他虽然不是一个完全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有时在表达上不够科学,不够确切,但在紧要关头,他总是毅然决然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我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列宁在指出狄慈根的错误同时,极力保护狄慈根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肯定他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或者确切地说,他九成是唯物主义者。 ①$人脑活动的本质*26页 ②l同上书31页 ·203· ==========第216页========== 主要哲学著作有《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就》等。 现代 杜林(公元1833一1921年)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 庸俗经济学家。出身于官吏家庭,曾任见习法官、柏林大学讲师,后来成为德国一个机会主义阴谋集团的头子。 杜林是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就和普鲁士帝国宰相俾斯麦的外交助手和顾问进行勾结,破坏工人运动。七十年代,在德国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民主党,正需要以革命理论建设和巩固自己队伍的时期,他跳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并伙同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者进行分裂活动,妄图使无产阶级的政党蜕变为资产阶级的政党。 杜林的哲学是一个大杂烩。他把实证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力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杜林的哲学基础是世界模式论。所谓世界模式是一种从头脑中制造出来的先验原则,是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神秘东西,杜林把它说成是没有矛盾的、永恒的、万物的本原。杜林以这个神秘的世界模式强加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建立起他所谓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恩格斯针对杜林的这种原则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后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 •204● ==========第217页========== 适合于自然界知历史的请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选集》第三卷74页)杜林并恶毒攻击辩证法,叫嚷要排除矛盾,胡说辩证法是“神秘的杂货摊”、“荒谬的东西”,等等。恩格斯对杜林的这些谬论进行了严正驳斥,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81页)杜林的哲学是抄袭了黑格尔哲学的糟粕(唯心主义),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精华(辩证法),他是一个很不象样的模仿者,他的哲学比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更加神秘和荒唐。 杜林的社会观的核心是唯心主义的暴力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上的暴力是上层建筑,由经济基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杜林把政治上的暴力看作是“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关系则是“第二等的事实”,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颠倒。杜林抽掉暴力的阶级性,抹煞革命暴力和反革命暴力的根本区别,笼统地把暴力说成是绝对的坏事。杜林从这个唯心主义暴力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不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是暴力造成的。因此在他看来,应该消灭的是暴力,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他宣扬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是正当的,鼓吹超阶级的道德观。他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的“弊害”,提出要在“普遍的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即建立一个永远保持城乡对立、商品生产、资产阶级法权等的社会,也就是要永远保持当时普鲁土式的国家。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种社会主义是“特殊普鲁士的杜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37页),完全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杜林的反动思想,对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度造成恶劣的影响,引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极大愤慨。马克思认为,对 ·205 ==========第218页========== 杜林必须“彻底批判;恩格斯说,“读这个家伙的东西而不当即狠狠敲打他的脑袋,我是办不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三十四卷37一38页)为此,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杜林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批判。 主要著作有《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等。 伯恩施坦(公元1850一1923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翼首领之一、修正主义的鼻祖。他出身于工人家庭,本人做过银行职员,一八七二年伽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世界观始终是资产阶级的,因而终于堕落成无产阶级的叛徒。 伯恩施坦在早期活动中就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倾向,他在一八七九年发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中,提出工人阶级的政党要吸收“有教养的”、“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来领导的反动主张,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判。一八九五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发表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公开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赤膊上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猖狂进攻和全面“修正”。 在哲学方面,伯恩施坦跟在资产阶级教授后面叫嚷:“回到康德去!”①他攻击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最致命之点”,“是妨碍对事物进行任何推理正确的考察的陷 ①《社会主义中的现实因素和空论因素 ·206● ==========第219页========== 阱”①,污蔑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夸大”、“片面性”、“独断的措词”、“宿命论音调的句子”@;反对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学说,主张二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均等的。他公开反对根据客观历史的必然性论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内在的经济必然性。在他看来,给社会主义提供纯粹唯物主义论据,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社会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那末社会党的努力”“就是真正的浪费力量”®。他胡说,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最恰当的名称”应该是“经济史观”④。这说明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并且对革命的辩证法一窍不通。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反对马克思的价值论,诬蔑剩余价值论只是一个“假说”,一种“思维的公式”。他拿所谓经济发展中的新材料迷惑群众,否认资本的日益积累和工人阶级的日益贫困,从而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在政治方面,他鼓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污蔑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是“布朗基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提出 一个臭名昭著的反动口号:“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 一切”⑤。列宁指出,伯恩施坦的这句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列宁全集》第十五卷19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公开背叛无产阶级,维护德国反动政府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十分仇视伟大的十月革命和新生的苏维 ①②③④《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⑤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7页 ·207• ==========第220页========== 埃政权。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作了彻底批判。 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政治性的群众罢工》、《什么是社会主义》等。 考茨基(公元1854-一193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首领之一、中派代表人物。出身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本人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八七五年加入奥国社会民主党。当过《新时代》杂志的主编。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和影响下,他曾写过一些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即使在那时他也不是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表面上批判过伯恩施坦的机会主义,实际上是站在“中派”的调和立场上,向机会主义让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他是一个折衷主义和诡辩论者,这充分暴露在他的一切言论中。他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公然贩卖社会达尔文主义,胡说发现了什么“人类发展和动植物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律”。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 他鼓吹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鼓吹超帝国主义论,反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科学论断;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鼓吹超阶级的“纯粹民主”,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他的著作中只字不提马克思十分强调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理论。他在《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中胡说统治阶级由于“眼光远大或特别懦弱而在必然趋势面前自愿退出舞台”,因此革命“并不一定非采取暴力手 ·208i ==========第221页========== 钱或流血手段不可”。考茨基鼓吹“超帝国主义论”,否认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认为世界将出现一个新阶段,即帝国主义“将用国际上联合起来的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间的相互斗争”①。那时候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就会消除,“社会和平”的“新纪元”就会实现。列宁批评这是“超等废话”,它回避和掩饰了帝国主义最深刻、最根本的矛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疯狂攻击无产阶级专政,诬蔑苏维埃政权消灭民主,胡说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偶然用过的一个词,这彻底暴露了他的反动嘴脸。考茨基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以“中派”的伪善面目出现,有很大的欺骗性,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很大的危害。列宁同考茨基及其一伙的修正主义进行了长期斗争,特别是在《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对考茨基的修正主义谬论作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著作有《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取得政权的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普列汉诺夫(公元1856一1918年) 俄国第一个 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始人,写过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后来成为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的首领之一,堕落为修正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义者。 他一生的思想和政治观点的变化过程非常复杂,开始他 ①两本论述重新学习的书 ·209• ==========第222页========== 是民粹主义者,一八八○年逃往国外,认识了恩格斯,逐衔抛弃了民粹派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九○三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倒向孟什维克一边。此后,虽曾几度拥护列宁的革命主张,但最终还是彻底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在政治上常常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例如,否定农民的革命性,过高估计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主张俄国的无产阶级应当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后,他责难这次革命“本来是不需要动用武器的”①,并提出臭名昭著的“全权的杜马”的口号,与资产阶级唱一个调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护反动的护国政策,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并对十月革命抱敌视态度等。所有这些,都给工人运动造成很大的危害。列宁说,这“要比伯恩施坦的机会主义给德国工人带来的危害性大百倍”。(《列宁全集》第十一卷398页) 他在一八八三至一九O三年的二十年间,即在向孟什维 克立场转变之前,写的许多哲学著作,对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起过重要作用。列宁称攒他的这些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84页)他遵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哲学基本问题,阐明了战斗的唯物主义理论,对机会主义、马赫主义、民粹主义、康德哲学、休谟哲学以及新康德主义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大力宣传了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和群众的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他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问题,在这方面也作出一定贡献。但是,普列汉诺夫在哲学上有许多严重错误,例如宣扬过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地理环境决 ①转引自列宁全集第十二卷101页 ·210● ==========第223页========== 定论”以及折衷主义和二元论等错误思想,陷入了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的泥沼。他虽然对康德哲学及其他不可知论作了批判,但多半是从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并带有浓厚的学究气,根本抓不住要害。他对马赫主义的批判也是肤浅的,甚至没有看出马赫主义者在“经验”问题上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列宁指出这是“糊涂思想”。(《列宁选集》第二卷152页) 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错误进行了长期的原则斗争,同时对他在哲学理论上的贡献给予应有的评价。列宁号召大家要重视研究和学习他的哲学遗著。 主要哲学著作有《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唯物主义史论丛》、《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等。 波格丹诺夫(公元1873-1928年) 马林诺夫斯 基的化名。俄国的修正主义若和马赫主义者。一九○三年归附布尔什维克,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在哲学和政治路线上都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机会主义“召回派”首领之一,曾组织反党的“前进报派”,一九○七年被开除出党。 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起初他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中间接受过奥斯特瓦尔德唯能论的影响,最后倒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一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彻底揭露了他“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本质。他所标榜一时的“经验一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共同之处,是假马克思主义、真马赫主义。 他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有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经验,并且认为物理的东西是心理的东西的代换,即物理世界 •211• ==========第224页========== 是精神的派生物。照此看来,如果没有人类的这种经验,也就没有自然界,显然“这是哲学唯心主义的妄想,这是对自然科学的嘲弄”。(《列宁选集>第二卷234页)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他否认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种人的经验的社会一致的形式”①,因果律“是使经验协调的一种形式”@。他歪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论断,诬蔑恩格斯犯了折衷主义错误。他否认绝对真理,并排斥真理的实践标准,认为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③。这说明他既狂妄又无知,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立场。他在《组织形态学》一书中攻击马克思的辩证法,说它“掺杂着随意的成分”,企图用反动的“稳定的均衡论”来代替它,并用主观的“经验组织”来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此作为调和阶级斗争的依据。 在社会学方面,他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是“旧公式”,“已经不能完全使我们满意”,而用胡诌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来“修正”这个理论④。列宁批判他的等同论“是十足的胡言乱语,是绝对反动的理论”。(《列宁选集》第二卷331页) 波格丹诺夫之流自称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哲学却是替反动派服务的工具,这是由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所决定的。他们完全不懂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他们的“不幸就在于:他们相信反动的哲学教授,结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88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169页 ③转引自同上书121页 ④转引自同上书328-329页 ·212◆ ==========第225页========== 果就沿着陡坡滚下去了”。(《列宁选集》第二卷349页) 主要哲学著作有《经验一元论》、《生动经验的哲学》、《普遍地组织起来的科学(组织形态学)》等。 托洛茨基(公元1879一1940年)俄国革命运动中反对列宁主义的一个派别的首领,后来完金堕落成为反革命的匪帮。 托洛茨基是一个惯于玩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的资产阶级阴谋家和野心家。他表面上攒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曾经用漂亮的词句假惺惺地“称颂”列宁是“我的导师”。但是,他背地里却进行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和分裂党的罪恶活动。早在一 九O三年,他就成了一个激烈的孟什维克。一九一二年,正当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展开原则斗争的时候,他表面上采取“中派”立场,暗地里则同取消派和召回派勾结,组织了反党的“八月联盟”。后来,他诡称各方面都“同意”布尔什维克的主张,钻进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会。十月革命后,他骗取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在对德和约、职工会以及农业合作化等许多重大问题上竭力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列宁逝世后,他以“总结”十月革命经验为借口,极力篡改和歪曲历史,把自己打扮成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心人物”,妄图以托洛茨基主义代替列宁主义。一九二七年秋,他抛出 一个反列宁主义的“政纲”,并纠合了一小摄反动分子走上街头,向苏维埃国家“抗议示威”,公开走上反革命的道路,同年 十一月被开除出党。一九二九年被驱逐出苏联国境。他离开苏联之后,即投靠帝国主义,继续与苏联国内的机会主义头子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串通一气,搞阴谋破坏活动,妄图颠覆 ·213 ==========第226页========== 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后经查明,列宁一九一八年被刺,也是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勾结社会革命党人共同策划进行的。 托洛茨基以他的臭名昭著的“不断革命”论,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理论。他的“不断革命”论,反对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否认农民的革命性,认为农民非常落后,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是不可能实现的”①,反对列宁关于先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然后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理论,主张跳过农民运动,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他所宣扬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间的“不断革命”。同时,他又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 一国“开始”,但不能在一国“建设”,“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高涨只有无产阶级在欧洲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内获得胜利以后,才会是可能的。”②托洛茨基的这一谬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辩证关系,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理论毫无共同之处。托洛茨基只是窃取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理论的词句,而“改变了(改坏了)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的思想,使它不合实用了”。(《斯大林全集》第六卷3页)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要害是反对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反对工农联盟,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同托洛茨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批判了托洛茨基及其一伙的一系列反动理论,粉碎了他们 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活动。 托洛茨基派是一个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国际性反革命组织。在中国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以叛徒陈独秀为头子的 ①《总结与展望* ②转引自<斯大林全集第九卷31页 ●214· ==========第227页========== 少数托派分子,奉托洛茨基为首领,兜售托派的反革命理论,歪曲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千方百计地破坏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运动,充分暴露了他们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的丑恶嘴脸。 主要著作有《总结与展望》、《不断革命》等。 德波林(公元1881一1963年)苏联修正主义哲学家、德波林学派的头子。十月革命前他是孟什维克的成员,一 九二八年参加苏联共产党。曾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主编、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副院长。他一直保持着孟什维克的许多错误观点。 德波林一贯严重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宣扬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修正”马克思主义。他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抹煞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极力反对哲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杜会主义建设服务,宣称自己是“纯粹哲学”的信徒。他认为:“哲学也和整个科学一样,人们需要它,不是用来消愁解闷,而是为了在世上更好地安排生活。”①他还胡说:“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综合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②,妄图混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取消哲学的党性原则,从而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波林抹煞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否认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他胡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简单继续。他站在孟什维克的 ①《思想家列宁 ②革命辩证论者列宁 ◆215· ==========第228页========== 立场上,极力吹捧孟什维克头子普列汉诺夫,贬低无产阶级的革命号师列宁,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这两位思想家是互相补充的。普列汉诺夫首先是一位理论家,而列宁首先是一位实践家、政治家、领袖”①。这显然是想否认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列宁主义阶段。 德波林歪曲和攻击唯物辩证法,鼓吹矛盾调和论。他否认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同一转化为差别,差别又转化为对立,而后又转化为矛盾”②。即认为,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没有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等于说,在此之前,事物的发展不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是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毛主席深刻地指出:“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矛盾论>) 德波林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为布哈林反党集团提供理论根据。正当苏联人民遵照列宁主义路线为农业集体化面斗争的时候,布哈林等机会主义者疯狂地宜扬阶级调和论,叫嚷工人阶级可以同富农建立联盟,富农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德波林学派完全同意这一反动谬论,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苏联的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从三 十年代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但是,自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后,苏联修正主义者又无耻地颂扬、美化德波林,而德波林学派也十分卖力地充当苏修叛徒集团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①《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 ②《思想家列宁” ·216 ==========第229页========== 的吹鼓手。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深刻地批判了德波林哲学,并指出“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晌”。玉明 一伙“左”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就曾经是德波林学派在中国的信徒和传播者。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政治》等。 布哈林(公元1888一1938年) 俄国工人运动中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头子,一九O六年加入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后来堕落为反革命匪徒。 布哈林是一个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极端阴险的政治骗子。他一贯从事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每当党对他的错误进行批判时,他总是耍两面派,表面上“承认”错误,背地里却继续进行反党活动。早在十月革命时期,他就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一九一八年,他伙同托洛茨基反对列宁关于同德国签订和约的正确方针,妄图用继续进行战争的办 法,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九二O至一九二一年在职工 会等问题上,他帮助托洛茨基反对列宁。一九二八年以后,他和李可夫等人组成反党集团,攻击党的列宁主义路线,反对进攻富农,反对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恢复和扩大富农经济、实行“贸易自由”等等,企图使“社会主义建设”迁就资产阶级的口味和需要。他还与托洛茨基、社会革命党人以及国外帝国主义特务机关勾结,从事大量的凶杀、暗害、破环和叛国活动。例如,他们刺伤列宁,凶杀基洛夫、明仁斯基等人。 在哲学上,布哈林出于他阴谋反党活动的需要,惯于玩弄 ·217● ==========第230页========== 折衷主义的诡辩论。例如在职工会问题上,列宁批判了托洛茨基的机会主义观点,布哈林为了帮助托洛茨基,便以“缓冲派”的面目出现,“调和”列宁和托洛茨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妄图使工会摆脱党的领导,改变职工会的性质。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列宁选 集》第四卷449贡) 布哈林还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他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必经过阶级斗争,资本家和富农就会“和平长入”社会主义。阶级敌人将不会抵抗无产阶级而自动让出阵地,阶级斗争不仅会越来越缓和,而且很快就会熄灭,根本用不着进攻富农,甚至主张工农联盟应把富农也包括在内。斯大林指出:布哈林这套谬论的害处“在于它会麻痹工人阶级,破坏我国革命力量的动员准备,涣散工人阶级,便利资本主义分子向苏维埃政权进攻”。(《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36页) 列宁同布哈林进行了坚决斗争。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全党,彻底揭露和批判了布哈林的种种谬论,粉碎了他的反革命罪恶活动。由于布哈林罪大恶极,一九三七年被清除出党,并被苏联法庭判处死刑。 主要著作有《过渡时期的经济》等。 斯宾塞(公元1820-1903年)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 家、社会学家、庸俗进化论的主要代表。青年时曾做过铁路技术员、工程师、杂志编辑等,后来专门从事研究和写作。 斯宾塞的哲学是庸俗进化论、实证论、不可知论的大杂 ◆218● ==========第231页========== 辛 烩。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是量的加密和增大,而没有质的飞跃;他用力的“平衡”来说明各种关系,断言对立的力量总是不断地得到调和、保持平衡,一切事物总是互相适应的。他把这种观点应用到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理想的平衡体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存,进步和保守势力均衡,是理所当然的。他诬蔑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对“和谐”、均衡有害的破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在认识论上,他深受休谟、康德、孔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影响,不可知论象一条黑线贯穿在他整个思想之中。他认为只有经验现象才是“实证的”(确实的),而经验现象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科学只是对于这种主观经验的统一和描写,理性只能认识相对的东西;事物的本质超过感党经验之外,因而是绝对不可认识的。他企图在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的基础上调和宗教和科学,他说,科学所不能深入认识的世界(即事物的本质),是宗教信仰活动的领域,科学家碰到的神秘“是科学的末一步和宗教的第一步”。 杜会有机论是他的杜会学说的主要部分。他把人类社会比作动物有机体,用生物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胡说社会划分为各阶级正如机体各器官的分工一样是“自然的”表现,劳动人民好比机体的营养系统,从事生产;资产阶级好比机体的头脑,占统治地位,一切都是协调、“合理”的。他还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生存斗争”的概念宣扬反动的种族主义谬论,胡说人类和生物界一样,也是“适者生存,优胜劣败”,“最优秀的种族”(即盎格鲁撒克逊族)得以保存、发展,“劣等民族”只有遭受灾难。 斯宾塞处在英国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时期,他的哲学 ·2190 ==========第232页========== 竭力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弱肉强食”的侵略扩张政策辩护,对后来的资产阶级哲学影响很大,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论以及修正主义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他的反动观点。中国近代启蒙学者严复,在早期活动中,曾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观点出发,宣扬过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并以《群学肆言》书名译述过他的《社会学研究法》。 主要著作有《综合哲学体系》、《社会学研究法》等。 马赫(公元1838一1916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主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创始人之一。 马赫哲学的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这集中表现在他所谓物是“感觉的复合”的主张上。在他看来,物、物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着的。而是由颜色、声音、味道等人的感觉(即要素)构成的。他断然宜称:“说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这是正确的。”①显然,马赫所坚持的是十足的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但是马赫却用新的术语和诡辩掩饰着这种哲学的反动实质。他把感觉改为“要素”,把“要素”分为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又说二者是一起存在的。马赫尽管改变了说法,可是如果把“要素”看作感觉,就一点也不能掩饰唯心主义实质,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马赫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判定方位的感觉”②。他否认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认为“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7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179页 ·220◆ ==========第233页========== 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①他把物理现象看作是人的感觉联系,把物理学说成是“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②。他认为,用感觉即心理要素构成任何物理要素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但不能设想可以由物理要素构成心理要素。这是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一种“最新哲学”。实际上马赫主义乃是对老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简单重复。马赫自己也承认,他是从康德哲学出发,以后又倒向了贝克莱和休谟哲学。 马赫主义者的哲学适应资产阶级掩盖阶级矛盾的需要。其特点是折衷主义,但是他们却把这个特点吹嘘为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无党性”哲学。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先生们以无党性自夸,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死对头,那末只有一个,只有…唯物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二卷348页)马赫主义与最反动的内在论学派结为一伙,它的客观的、阶级的作用是为信仰主义扫清道路。马赫主义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哲学学派。二十世纪初,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它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旧中国,也有人传播马赫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种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批判马赫主义面写的,给予这个反动的哲学流派以毁灭性打击。 主要著作有《感党的分析》、《认识和谬误》、《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等。 詹姆士(公元1842一1910年)美国现代资产阶级主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9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34页 ◆221· ==========第234页========== 詹姆士标榜自已的哲学是所谓“彻底经验主义”。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纯粹经验”构成,物质和意识不过是同一个“纯粹经验”在两种不同的特殊关系中的表现。他宣称“纯粹经验”是一种“原始的混沌感党”,只有新生婴儿或由于睡眠、吃药、生病、被撞击而引起半昏迷的人们才能有这种“经验”。他吹嘘自己的“纯粹经验论”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可是,他又公开宣称“一切实在底基础和起源,无论从绝对的或实践的观点来看,都是主观的,亦即我们自己”①。这说明他所谓“彻底经验主义”,就是彻底否认客观实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正如列宁指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列宁选集》第二卷153页),“各色各样的教授哲学都以侈谈‘经验'来掩饰它们的反动性”。(列宁选集》第二卷149页) 詹姆士的主观唯心主义,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真理观上。他认为对人们有用的,并能在行动上获得成功的观念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他抹煞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意味着拥有极其宝贵的行动工具”②,“任何一个观念,只要它可以使我们顺利地从一部分经验联系到另一部分经验,把各种事物满意地连结起来,准保起作用,简便省力,那就是真的观念”®。在他看来,“因为有用所以真”,“因为真所以有用”④,甚至宗教神学,因为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价值”,“大有用处”,所以也是“真理”。总之,他所谓真理与谬误完全以能否满足主观的需 ①《心理学原理 ②x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57页 ③同上书161页 ④同上书168页 ·222· ==========第235页========== 要为转移,没有任何客观标淮。 詹姆士有时又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他胡说上帝“这个观念许给我们一种理想的宇宙,永久保存,不致毁灭”①,“世界有个上帝在里面作主,我们便觉得一切悲剧都不过是暂时的”②。因此,他认为就效用来说,有神论胜于无神论。这充分表明他“是神学家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列宁全集》第十 四卷362贡) 詹姆士的心理学不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和资产阶级人性论交织在一起。他把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丑恶本性说成是人的“本能”。他恬不知耻地说:“看到一件心爱的东西而无贪图之心,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当别人占有这个东西时,我们想窃取它的那种冲动,往往会转变为伤害此人的冲动”③。他以人有“嗜杀的本能”,人“是最凶残的动物”④的反动谬论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作辩护。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信仰的意志》、《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文集》、《实用主义》等。 阿芬那留斯(公元1843一1921年) 德国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创始人之一。 阿芬那留斯的哲学观点与马赫基本一致,甚至在一些细节上也是雷同的。他断言:“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存在着的东西…就是赋有感觉的实体,实体消失了,…而感觉依然存在。”同照这种理论看来,感党可以不要 ①②转引自《胡适文存*卷二436一437页 ③④《心理学原理 ⑤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43页 ·223· ==========第236页========== 实体而存在,思想可以不要头脑而存在。因此列宁挖苦他是为“无头脑的哲学作辩护的哲学家”。阿芬那留斯提出一个“原则同格”的理论,主张自我和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关联)之中。他把自我“中心项”,环境叫“对立项”,说二者“总是被我们一起发现的”①。也就是说,客体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独立存在,这是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那未,关于地球先于人、先于任何有感觉的生物而存在着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呢?他用杜撰的“潜在”的中心项来搪塞,并胡说什么:“凡是提出这样问题的人,都不能不设想自己的存在”②。照这个说法,有人“设想”是地狱的观察者,地狱也是存在的了。显然,阿芬那留斯的理论是十分神秘和荒谬的。 阿芬那留斯惯于使用贼喊捉贼的手法掩护自己的唯心主义,歪曲唯物主义。他的“嵌入说”就是为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否认思想是头脑的机能,头脑是思想的器官。他大言不惭地否认客观事物的必然性,胡说什么:“我们既然感觉不到…某种引起运动的力量,·也就感觉不到任何运动的必然性…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就是一个现象跟着一个现象。”③这无非是在重弹早已破了产的不可知论的滥调。他还十分荒谬地提出“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的主张④,列宁说:“这种十足的谬论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171页)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没有什么新内容,除了名词术语和诡辩外,基本上是贝克莱、休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62一63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72页 ③转引自同上书159页 ④转引自同上书171页 ·224 ==========第237页========== 谟和费希特哲学的大杂烩。这种哲学,在二十世纪初,由于适应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需要,在西欧各国流毒较广。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书中,对阿芬那留斯的哲学,作了彻底揭露和批判。 主要著作有《哲学一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纯粹经验批判》、《人的世界概念》等。 尼采(公元1844一1900年)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出身于农村没落贵族收师家庭,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里就受到反动教育。他崇拜俾斯麦,拥护对外侵略政策。他和叔本华一样,是最早鼓吹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思想家之一。他 尹 认为以往的资产阶级思想都因循守旧,不合乎需要,必须“重新估价一切”。他继承了叔本华极端反动的唯心主义,但扫除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更加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尼采哲学的特点是宣扬“权力意志”,把人的一切企求、愿望、知识等都看作权力意志,甚至认为世界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他以权力意志代替道德观念,以权力意志作为真理标准,认为权力意志是创造一切、决定一切的动力。他否认客观真理,否认真理与谬误的原则区别。他说,有各种各样的“真理”,结果便根本没有真理,其实“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提高权力感”①。他否认物的客观实在性,说实在性是按主体的式样创造的,现象世界是感觉加工的世界,而感觉的本原则是难于言传的。可见尼采不仅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而且是不可知论者。尼采十分害怕辩证法,悲叹辩证法是愚民的武器,它排斥高贵 ①权力意志论 ◆225◆ ==========第238页========== 的人。他并且以“永远还原”的历史轮回论与辩证法相对抗,妄图阻挡社会革命的洪流。 尼采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超人”学说,他不加掩饰地自白他的使命是给得势的资产阶级创造“道德价值”,论证“新的大地主人”的道德,要将羞耻观念一扫而光,要为没有良心的“超人”肯定其自私自利的垄断的合理性。所谓“超人”,即不是一般的人,是高踞于群众之上的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他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一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①。在这里我们看到,叛徒、卖国贼林彪之流那种污蔑群众只知“柴米油盐”、吹嘘自己为“超天才”的无耻澜言,是与尼采的“超人”哲学一脉相承的。 尼采极端仇恨人民、仇恨革命,他切齿咒骂人民为“愚民”、“畜群”、“市蝇”等。他叫嚣上等人有必要向愚民宣战,应采取报复手段。面对着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惊恐万状,叫嚷未来的百年将随时随地经受“断肠的绞痛”。他疯狂地宣扬兽性哲学,说人是野兽,人是一堆纠缠在一起的恶蛇,很少能相安无事。因此他极力鼓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用战争把那些贫病交迫的“多余的人”消灭干净。此外,尼采还宣传反动的民族主义,说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应该统治其他劣等民族。他并且反对男女平等,骂女人为低等动物,应受男人的统治等等。 尼采学说产生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 ①《权力意志论 ·226· ==========第239页========== 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它完全抛弃了自由竞争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假仁假义,公开宣扬阶级压迫,露骨地咒骂劳动人民,无耻地鼓吹极端个人主义,狂热地叫器侵略战争等等,因而成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武库中的法宝。它对于以后相继出现的为现代资产阶级服务的生命哲学、实用主义等反动哲学都是有影响的。 主要哲学著作有《权力意志论》、《札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等。 柏格森(公元1859一1941年) 法国唯心主义哲学 家、神秘主义者、反动资产阶级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代表。曾任法兰西大学哲学教授。 柏格森鼓吹生命哲学。他把生命现象神秘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的洪流,实现着生命的冲动,这种所谓“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一种绵延不断、直往前冲、永不停止的精神过程,整个世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世界的万事万物。“生命之流”是宇宙的本原,时间和运动是“生命之流”的表现形式。生物的进化就是“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的不断更新和创造,所以这个过程也叫“创造的进化过程”,生命哲学也叫“创造进化论”。 柏格森认为只有精神是有活力的,而物质是停滞、僵化的,是“创造的进化过程”的中断,是“生命冲动”的障碍物,是“生命之流”被削弱、被阻塞的结果。他否认客规规律,认为“创造的进化过程”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他把“生命冲动”又叫意志,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要求自由创造。柏格森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神秘的、精神性的“生命之流”,否定世界的物质 227· ==========第240页========== 性,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 柏格森宣扬直觉主义。他认为人的理想、思想在进行认识时,往往把“生命之流”分割为互不联贯、僵硬不化的机械片断,这种认识只能限于机械科学的范围,对于世界本质的“生命之流”是不能认识的。人只有依靠“直觉”,才能深入“生命的奥妙”,把握世界的本质。他的所谓“直觉”,与睢物主义者所说的对事物直接反映的直观,是根本对立的。“直觉”是一种排斥分析、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直觉主义否认人们的感觉、经验、理性和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用,完全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柏格森的政治观是极端反动的,他认为在社会中划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永世不变的,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秩序”,帝国主义侵略别国,这是“生命的冲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表现,是自然的、合理的。他宜扬帝国主义战争是必要的、有“好处”的,并胡说这种战争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很明显,柏格森的哲学,完全是赤裸裸地为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效劳的,是垄断资产阶级垂死挣扎在思想上的表现。 主要著作有《时间与意志自由》、《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和《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泉源》等。 杜威(公元1859一1952年)美国现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一九 一九至一九二一年,他曾到中国讲学,在洋奴买办胡适陪同下,到处放毒。 杜威自称他的哲学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的经验主 ·228· ==========第241页========== 义”。他不承认有独立于主观经验而存在的自然,认为自然就是人所经验的东西,事物就是人关于事物的经验,“精神和物质两者属于同一个东西,这就是那些构成自然的事件的复合”①。这显然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翻版。他竭力反对把事件截然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宣称经验是“中立的”。毛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杜威力图给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涂上一层保护色,这只能是自欺欺人。杜威和其他实用主义者一样,认为对人有用是事物真实性的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他把一切科学理论都看作是个人应付环境的“工具”。因此,他又被称为工具主义者。他认为“真理即功效的意思”②,一切概念、理论和其他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他还鼓吹所谓尊重科学实验的方法,即把认识活动分为:暗示、问题、假设、推理、试验五个步骤,后来由他的忠实门徒胡适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反动公式。所谓“假设”就是主观臆想,所谓“求证”就是根据主观臆想去作论证。这是资产阶级制造反动奥论的惯用手法。杜威的政治思想是极端反动的,他强调以冒险“行动”来达到“成功”或“效果”。他说,凡我们称为物的东西事实上都是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被看作是物”④,他还说:“世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200页 ②同上书183页 ③《哲学的改造78页 ④《认识和已被认识的东西 ·229· ==========第242页========== 界是-个冒险的场所”①,人的生活“就是一场赌博”。这充分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他极端仇视马克思主义,叫嚣“共产主义宣传”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危险”力量。他大肆攻击阶级斗争“不合理性”,鼓吹“理智协作”,即阶级调和。他要工人为家庭“福利”去顺从资本家,不参加罢工斗争,胡说:“非凡的”人支配“普通的”人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原则。他叫嚷:“实力、粗野的体力归根到底是最好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手段”②,并公开颂扬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支持侵略朝鲜的反动战争,因而深得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赏识。 主要著作有《经验与自然》、《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究的理论》等。 罗素(公元1872一1970年)英国资产级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先后在英、美一些大学里任教授。一九二一年,曾来中国讲学,宣传他的唯心主义,在旧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 罗素的哲学思想极为复杂,常常自相矛盾,先后经过若干变化,起初是新实在论,后来又是逻辑实证论。罗素把自已的哲学称为“中立一元论”,似乎既不同于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其实,他的哲学从来也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范围。罗素不怀疑“感党材料”的存在,但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世界是由我自己、我的思想、感情和感党所组成的,其余一切都纯属玄想一-这种假设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谬 ①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94页 ②人的问题 ·230· ==========第243页========== 误”①,而“整个外在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梦境,唯有我们存在着”②。这种观点,显然是与贝克莱的“感觉复合”、马赫的“要素说”一脉相承的。罗素还提出“感觉材料”之外有一个“共相世界”的观点,认为“共相世界”是客观的,但“它既不在空间之中也不在时间之中,它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的;然而,它却是某种东西”®。很清楚,所谓“共相世界”,无非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的再版。后来,他又把“共相世界”改为“逻辑的先验性”。既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义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用这两种东西的混合物来反对唯物主义,这就是罗素的“中心 一元论”。 罗素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他把特殊和一般割裂开来。他认为,经验知识是特殊的,先验知识是一般的;逻辑学和数学是先验的,与特殊性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具体事物是特殊的、存在于一定时间之中的,“共相世界”则是绝对的、超越于时间之外的。可见,罗素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紧密相联的。 在社会学方面,罗素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英雄”的活动。他认为,人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形态”的“无意识的”欲望,这种欲望表现为贪婪、爱虚荣、爱权势等,这就是人们在社会行动中的动力。罗素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鼓吹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和“产业自治”,妄图引诱工人阶级放弃革命斗争,以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目的。罗素是一个资产阶 ①*哲学问题13一14页@同上书10页 ③同上书69页 ·231· ==========第244页========== ◆ 级的和平主义者,特别是晚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同时宣扬战争恐怖却是消极的。 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等。 自然科学家 哥白尼(公元1473一1543年) 波兰著名天文学家、 日心说创始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出身于商人家庭,任过教区主教的医生和秘书、僧正、教区主教等职。他生活在欧洲正经历着“一次人类从来设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5页)的时期,积极投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他反对罗马教廷残酷迫害新教徒,拒绝罗马教廷邀请他参加讨论历法改革问题。他的主要贡献,是批判了亚里土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系统地提出日心说,使天文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统治。他在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基础上,于一五四三年发表了《天体运行》一书,尖锐地批判了托勒密的地心说,指出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很多地方还不符合事实”①,“好象一个艺术家为了画像,从不同的模特儿身上选取手、脚、头和身体其他部分,每一部分都画得很好,但不属于同一个人的身体,大小不能互相配合,结果不是人而是一个怪物了”②,驳斥了托勒密的地静说,指出“托勒密优惧什么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将由于和人为运动迥然不同的自然旋转而崩溃,这是没有任何根 ①转引自<哥白尼和日心说71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67页 ·232● ==========第245页========== 据的。”①他系统地阐明了日心说,指出所有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绕日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日转动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比地球与其他恒星的距离为小,人们看到的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而不是太阳在移动;天上的星宿看上去在不断移动,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而不是星体绕地球转动,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这是因为它们和地球一起各依自已的轨道绕太阳转动,而不是因为它们行踪诡秘,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每月绕地球转一周。这样,哥白尼第一个大体上描绘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图景,于是被地心说颠倒了一千多年的日地关系又重新颠倒过来,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宇宙观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6页) 毛主席指出:“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天体运行》出版后,立即受到封建教会和复旧势力的猖狂攻击和压制。罗马大主教会议以“地球运动、太阳不动的学说是错误的,并且与圣经相抵触”为理由,把它列为禁书。教廷把传播日心说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活活烧死。新教首领马丁·路德也攻击日心说背叛圣经,“颠倒了全部天文学”。我国清朝儒家阮元也攻击日心说是“上下易位,动静倒置”,“离经叛道,不可为训”②。但是新生事物是扼杀不了的。日心说在斗争中深入人心,并继续得到 ①转引自哥白尼和日心说”83页 ②*畴人传下册610页 ·233· ==========第246页========== 发展。一八四六年海王星的发现,证明了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真实性。经过三百多年艰苦的斗争,哥白尼的日心说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哥白尼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不敢与封建宗教彻底决裂,他把《天体运行》一书“献给最神圣的教主”,以求庇护。同时,他由于受到柏拉图宇宙观念的影响,既未能完全摆脱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的影响,也未能摆脱托勒密的恒星天层观点的束缚。这些局限性是由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的。 主要著作有《天体运行》。 布鲁诺(公元1548一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资产阶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他十五岁就进入修道院,由于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被教会宣布为“异教徒”而革除教籍。他在瑞士、法、英、德等国漂流十五年,受尽迫害,一五九二年回到意大利,即被逮捕入狱,坐牢八年,最后被活活烧死。他为发展自然科学,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奋斗终身。面对宗教裁判所的死刑判决,他毫不畏惧地说:“你们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害怕”,“我愿作一个烈士而就义”。 布鲁诺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无限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万物尽管变化无穷,“但在这些形式中总是保持着同一种物质”①,如种子变成了茎,从茎长出穗子,从穗子生 ①《布鲁诺对话集 ·234• ==========第247页========== 出粮食…都离不开物质实体。宇宙无边无际,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小粒尘埃,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的行星系,正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太阳和别的星系也绕着一定的轴而旋转。他否认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和“最初原因”。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对物质运动的原因和精神现象的产生不能作出科学的说明,未能摆脱泛神论和物活论的影响。他说,自然界本身具有一种创造的力量,它作为“宇宙灵魂”,在物质内部起作用,因此自然界就是“万物之神”,神就是自然界,这是他唯物主义的不彻底之处。 他很重视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对“对立而统一”的思想作了发挥。他说,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在相互联系和运动中,例如:一事物的消灭就是另一事物产生的开始,毒药可以变成消毒剂,剧毒物可成为良药;对正面的爱就是对反面的恨等等。他还用“极大”和“极小”的概念来论证对立面统一的原理,如直线和曲线是对立的,但是最小的弧线和最小的弦是相等的,而直径无限大的圆周和它的切线又是一致的。他说:“谁要认识自然界的秘密,就去研究和观察矛盾和对立面的极大和极小吧”①。 在认识论上,他不仅强调自然界是唯一的认识对象,并且 十分重视经验知识和科学实验。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前提,只有科学的真理,而没有什么“信仰的真理”。他把认识分为 三个阶段,认为感觉阶段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理性阶段也不能把握真理,只有理智阶段才能认识完全的真理,这说明他还 ①《布鲁诺对话集》 ・235・ ==========第248页========== 不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主要著作有《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等。 伽利略(公元1564一16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力学原理创始人之一。曾任大学教授、罗马科学院院士。 他生活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时期。他反对封建宗教对科学的束缚,主张科学自由;在科学领域里坚持革新,反对守旧。他在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力学上有一定的贡献。在天文学上,他研制成功一架可以放大到三十倍的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有“山”和“海”,木星周围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自转,火星和金星的位相;论证行星围绕太阳运转,银河是一个星团等。在力学上,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此例”的理论,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提出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阐述了力的合成定律,研究了摆的等时性和抛物体运动,确定了相对性原理,即物体的物理系统的等速直线运动,不影响该系统中所发生的一切过程的原理等。恩格斯肯定了伽利略的成就,指出当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领域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特别是归功于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卷534页) 他依据当时力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发现,有力地批驳了封建教会和神学家们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攻击,进一步证实、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六三二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 ·236● ==========第249页========== 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批判了经院哲学所谓“天地之间有根本区别”的谬论;批驳了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所谓地球不动、是宇宙的中心的谬论,证明地球和行星一样,是一个运动的天体,它不但绕轴自转,而且和其他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指出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这部著作又一次沉重打击了教会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统治,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取得重大胜利,对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会认为,这部书比路德和加尔文的文章更加“可怕和有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把伽利略判处终身监禁,并把该书宣布为禁书。 他的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物质是由绝对不变的原子组成,并把物质运动归结为普遍的机械运动。他认为认识自然界的出发点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归纳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现象内部必然性是知识的最高阶段,科学的规律应当由实验来证明,反对离开观察实验的抽象推理,强调“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①。但是他又认为世界上除了“自然的书”之外,还有所谓“救世的书”,理性“无权处理”宗教事务,在社会问题上承认神学的权威,未能摆脱宗教偏见。 伽利略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革命性,但也存在着动摇性和妥协性。他在教会的威胁下屈服了,教会对他作宣判时,他当众表示悔过,并签字声明放弃哥白尼学说。鲁迅指出:伽利略起初也“说地球在回旋,教徒要烧死他, ①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67页 237· ==========第250页========== 他怕死,将主张取消了”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主要著作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 牛顿(公元1642一1727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出身于破落小乡绅家庭,曾任英国国会议员、造币厂长、皇家学会会长。他身处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经过反封建复辟的斗争,从革命逐步转化为保守的时期。他支持一六八八年的“光荣革命”,积极进行资产阶级币制改革,但同时又对封建贵族表现出严重的妥协。 他在自然科学上作出较大贡献。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657页)他的这些发现,特别是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集中代表了新兴自然科学的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 牛顿的自然科学体系基本上是唯物论。他从上帝手里夺权,“禁止他进一步干涉自己的太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9页),主张驱除经院哲学鼓吹的神秘的“隐质”,承认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质以及客观规律的存在,认为它们是可以被认识的。他强调实验和归纳推理在认识上的作用,认为“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②, ①《鲁迅全集第四卷488页 ②《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4页 ·238· ==========第251页========== 不能靠“自己的空想和虚构”来认识自然界,“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一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①。但是,他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把物质归结为一个个永远不变的原子微粒,世界上一切事物无非是原子的聚合离散;认为物质的特性就是惯性、质量、不可入性等。他把运动看成是单纯的物体在绝对空间中位置的变动,物体在“惯性”作用下,或者静止,或者作匀速直线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片面地夸大吸引和静止,取消物质内部、机械运动内部的矛盾性,把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力。他把天体运动归结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认为行星、卫星等在上帝第一次推动后,永远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转,恒星永恒,宇宙是绝对不变的。他把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把时间、空间看成是“空虚”的东西,并且把时间同空间也割裂开来。他还反对一切科学很说,厌恶理论思维,陷入归纳万能论等。 牛顿作为虔诚的教徒,在他的自然科学研究里早就刻上了神学的印记。他把科学和神学调和起来,自觉地用科学为神学服务。他公开声明将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宣扬上帝创世说,鼓吹“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且在无形中统治着它”②。他把力学上不能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上帝的安排,而把一切可以解释的东西,也说成是人们猜对了上帝的创造和安排,甚至人的眼晴、鼻子、耳朵、胳膊、腿,也是“创造 ①《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4页 ②同上书80页 239t ==========第252页========== 万物并且主宰万物的上帝”①的安排。他“还让上帝来作‘第一次推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9页),把从上帝手里夺来的权力重新还给上帝。他后期,在神学和唯心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埋头于炼金术的研究和解释“约翰启示录”,写了许多有关宗教、神学的著作。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牛顿自然哲学中雌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科学和神学的矛盾,以及最后使科学沦为神学的奴仆,完全是资产阶级保守妥协的产物。 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 拉马克(公元1744一182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进步的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他以极大的热情欢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积极为革命政权服务。在法国革俞和唯物论哲学家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生物观察和研究,调查了巴黎附近的化石和贝壳,并吸取当时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的研究成果,首先系统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同时在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上也作出了贡献,“生物学”这个名词是他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他的进步思想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林奈的物种不变论,批驳了居维叶的激变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斯大林指出: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方法使生物科学站住了脚”。(<斯大林全集第-一卷345页) ①《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79页 *240· ==========第253页========== 拉马克认为,自然界和生物不是上帝分别创造的,也从来没有发生激变。地壳是逐步形成的,“地球上的一切有机体是自然在悠长时期中所逐渐形成的自然产物。”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与物种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物种的不变性是哲时的;由于物种的变异性产生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生命是连续的,地下动植物化石是现代生物的祖先;生物是一级一级地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复杂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他把动物的分类系统,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作了重新安排,从而把林奈由高级到低级排列的颠倒了的系统,改正过来。他还对物种的起源作了解释,认为低等生物经常由非生命自然界转化而来,并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的思想。 拉马克认为,生物变异的基本原因是外界条件的影响,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不同,是由于不同的生活条件造成的。生物要适应环境,同一物种的生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广泛表现各自的特点,来适应各自的环境。因此,物种不可能是不变的。外界条件对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和神经系统不发达的低等动物能直接导致变异;对神经系统发达的高等动物,则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它们原有的欲望、行为和习性,一部分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另一部分器官由于不使用而退化。这种获得的性状经过世代遗传,便产生了形态上和构造上的变异。 拉马克的自然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承认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并有自已的运动规律。他说:“我们研究自然,自然就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自然不 ①《动物学的哲学》 ·241· ==========第254页========== 受法则支配的地方是没有的”①,“凡认为自然的一切活动具有任何目的或意向的,都是毫无疑问的错误”②。他还具有运动变化的观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那里都没有完全的静止,到处都充满着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永恒的活动;一切物体都毫无例外地为其他物体所渗透或充满;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因素在孜孜不倦地从事于现存物体的改变和破坏多最后,什么东西也逃避不了这些不断活动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有唯心主义和机械论的局限,认为物质本身是惰性的,需要“造物主”给予第一次推动,自然规律的次序是由“造物主”所规定的,自然界的发展“没有任何的飞跃”④等等,显然都是错误的。 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既反映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性,也反映着法国资产阶级保守性和妥协性。同时,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都还较低,使他还不能举出令人信服的充分的事实来论证进化过程和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拉马克时代,科学还远没有掌握充分的材料,以便能够对物种起源的问题作出并非预测的即所谓预言式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13页)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后来经过达尔文、赫胥黎、海克尔等人进一步发展,才使进化论的学说确立和完善起来。 主要著作有《动物学的哲学》、《法国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等。 ①《动物学的哲学, ②《人类意识活动的分析” ③④《动物学的哲学◆ ·242 ==========第255页========== 居维叶(公元1769一1832年) 法国生物学家,激变 论的炮制者。曾任拿破仑皇帝特命的全权代表,后又任复辟的被旁王朝国王的全权代表。 他在生物学领域中,坚持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顽固地反对生物进化的思想。他在巴黎近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找到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发现地层越深,距现在的年代越远,动物的化石就越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就越大,从而确定了古生物的形态与古生物出土地层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已经绝迹的动物类型在时间上分布的顺序性。但是,他却从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出发,提出了“激变论”,认为地球表面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激变(灾变),如洪水泛滥、山脉升起和沉没、严重千旱等。每次激变都使原有的生物毁灭殆尽,在所谓非常力量过去以后,地球进入平静时期,又重新产生一批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生物。所以不同地层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现代生物不是从古代生物变化而来。他还认为地层中每个不连续就代表一次大灾变,并臆造出最后一次灾变发生在五千多年前,以与《圣经》上的诺亚洪水相附会,并恶意地把这种灾变叫做“革命”。恩格斯尖锐指出:“居维叶关于地球经历多次革命的理论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上是反动的。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51页) 他还提出“四个构造图案”说来反对拉马克的后继者圣提雷尔的进化论思想。一八三○年,在法国科学院里,居维叶和圣提雷尔展开了一场六个星期的大辩论。居维叶认为,动物 ·243• ==========第256页========== 界是造物主按四个构造图案分别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之后就不发生变化。这四种构造图案是: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分节动物和放射动物。很明显,这“四个构造图案”说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变种,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圣提雷尔反对居维叶的主张,认为动物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图案在环境影响下演变而成的,他虽然坚持了进化论思想,但却把千差万别的动物机械地归结为一个“图案”形成的,结果未能战胜居维叶。但居维叶并不能够扼杀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他在比较解剖学方面有一些成就,提出了动物“器官相关规律”,认为动物的各器官之间、器官构造和机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运用这个规律,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残骸中确定动物的整个结构,重新塑造出动物的全貌,并推测出它的生活方式。但他却死泡住神创论不放,把动物“器官相关规律”归结为造物主创造的结果。 居维叶的反动激变论和“四个构造图案”说,是为复辟的封建王朝和宗教神学服务的。当他的代表作《地球表面的革命》出版之后,立即得到封建王朝的加官晋爵。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的革命》等。 达尔文(公元1809一1882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近代生物科学的伟大革命者。出身在一个世代医生家庭。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由盛而衰的时期。一八三一年,他参加了水文地理军舰“贝格尔”号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主要担任动植物和地质的调查工作,收集了各种动植物和地质标本,为他以后从事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一八三六年回国后,他开始对物种起源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总结和整理 ·244· ==========第257页========== 航行收获,另一方面义面向社会生产实践,注意总结劳动人民和育种实践家培育新品种的经验,并亲自参加养鸽活动,积累各种鸽类标本。他还考察和研究了小麦、玉米、萝卜、甘蓝、胡萝卜等栽培作物的培育经过。他从人工选择下物种可以改变的事实出发,分析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斗争和生物普遍地存在变异(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情况,推论出自然选择的理论,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一八五九年,他发表了有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规律性的解释。恩格斯称赞这本书“写得简直好极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503页)达尔文建立生物进化学说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 达尔文进化论揭示,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有亲缘关系;生物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即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生存斗争的变异就会遗传给后代,保存和发展下去并逐渐产生新的物种,从而推动生物的进化。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沉重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目的论、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选集》第一卷10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物种起源》一书出 ·245· ==========第258页========== 版后,保守势力和宗教势力以各种形式对它进行猛烈的攻击。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攻击达尔文的进化论同“圣经与神意”是不相容的,并带领他的信徒,奔走英格兰各地进行所谓“围剿”。大主教孟宁等人还组织了反达尔文主义的研究会,声称“教会应该坚决地与在英国威胁并企图消灭基督信仰的运动展开斗争”。但是真理是不可抗拒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经过艰苦的斗争,传遍欧洲,受到进步人们的热烈欢迎。 达尔文毕竟是资产阶级的学者,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不仅接受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夸大生存斗争在有机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否认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质的飞跃,不懂得劳动在从猿到人中的作用等。他尽管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有所保留,但也参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一些活动。这是英国自由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 主要著作有《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赫胥黎(公元1825-1895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达尔文主义者。出身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曾以海军军医身份参加远航大洋洲,收集了许多生物资料。一八六六年,他同其他著名学者举办“星期日人民讲演会”,开展一场巨大的反宗教运动。 他在宣传和普及达尔文进化论上作出一定的贡献。他批判了宗教势力和反达尔文主义者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政击,坚决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八六○年,即《物种起源》发表第 二年,在达尔文进化论处于少数派情况下,他同牛津主教威尔 ·246· ==========第259页========== 伯福斯展开了一场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大论战,揭露威尔伯福斯对进化论的污蔑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他在同反达尔文主义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学说,首先提出了人猿同祖论,论证了人类是从猿猴发展来的,确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出了腔肠动物的内外两层体壁相等于高等动物的内外两层胚叶的理论,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阶级地位的限制,他不懂得劳动在从猿到人中的作用,不了解人类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抹煞人的社会性、阶级性,特别是用生物规律去解释社会问题,卷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动思潮,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为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辩护。 他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混合物。列宁指出:“赫胥黎的哲学正象马赫的哲学一样,是休谟主义和贝克莱主义的混合物。但是在赫胥黎的著作中,贝克莱主义是偶尔出现的,而他的不可知论是唯物主义的遮羞布。”(《列宁选集>第二卷211页)他是当时英国不可知论的代表,是他使不可知论这个术语通用起来。他在不可知论的掩饰下,偷运着唯物主义,但他也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地盘。他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认为“科学的进步就是意味着我们称作物质和因果性的东西的领域扩大”①,这是唯物主义的;但他无论如何不愿意承认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不正当地超出“感觉群”的形而上学,说“如果我非得在绝对唯物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中间进行选择的话,那末我不得不选择后者”,“我们唯一确实知道的是精神世界的存在。”②他承认整个自然界是受规律支 ①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11页 ·247· ==========第260页========== 配的,绝对排除外来的干涉,但又认为我们无法肯定或否定已知世界之外的某个最高存在物的存在。他承认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但又怀疑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知识是事物的正确反映呢?恩格斯称这种观点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86页),并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批判了他的不可知论的错误。 他的《进化论和伦理学》一书,前半部是唯物的,后半部是唯心的。前半部大力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承认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认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是沿着进化道路前进”①。后半部则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生物界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搬到社会中来,认为“生存斗争使那些比较不能使自己适应于他们生存环境的人趋于灭亡。最强者和自我求生力最强者趋于蹂躏弱者。”②同时把社会过程说成是伦理过程,认为社会的进展是伦理过程逐步代替宇宙过程,在生存斗争中,“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得以继续生存”©,应当让财富和权力掌握在“伦理上最优秀的人”手里,根本否认阶级斗争规律,从而陷入历史唯心论。 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化论和伦理学》等。 海克尔(公元1834-1919年) 德国著名生物学家、 达尔文主义者、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从十九世纪六 ①*进化论和伦理学6页 ②③同上书57页 ·248● ==========第261页========== 十年代起,他在耶拿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将近半个世纪;晚年,在德国种系发生博物馆(宣传进化论的博物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 他热情地宣传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在生物学领域中进一步批判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痛斥了反达尔文主义者微耳和关于禁止在学校里讲授进化论的反动建议,指出反达尔文主义者的口号是“神的创造和物种”,达尔文主义者的口号是“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二者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他总结了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丰富资料,建立了种系发生学,即生物种系的发展史,创立了生物进化的系谱树;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即“个体发生就是种系发生的短暂而迅速的重演”,或者说“胚胎发育是种系发育的精简的缩短的重演”,这是生物发生的重要定律,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他还扩大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念,认为物种变异是适应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和拉马克、达尔文一样确信,后天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并批判了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他还证明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就象猿猴是由低级哺乳动物进化来的一样,并在解释人类意识的起源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尖锐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思潮。一 八九九年,他发表了《宇宙之谜》一书,批驳了资产阶级唯心论者所谓宇宙根本没有“谜底”,人类既不能解开“物质之谜”,更不能解开“意识之送”的谬论。他认为宇宙之谜可解,世界可知。宇宙之谜,归根到底就是“实体之迷”。随着人类对“实体定律”认识的深入,就会逐步解开宇宙之谜,找到宇宙的“谜底”。他反对宗教唯心论和二元论,坚持唯物论一元论,唯物 ·249 ==========第262页========== 地说明了“物质之谜”和“意识之谜”。他继承了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身原因”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的“实体”,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内在属性,变化发展着的自然界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恒星在这里升起又在那里陨落,“整个宇宙本身就是一架包罗万象的永动机”,物质和运动的总和永远保持不变。他认为大脑是从最简单的原生质发展来的,意识则是大脑的机能,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谈到《宇宙之谜》时指出:“海克尔这本书的每一页对于整个教授哲学和神学的‘神圣’教义说来,都是一记耳光。”(《列宁选集》第二卷358页)因此“在一切文明国家中掀起了一场大风波”。(列宁选集》第二卷356页)它一方面受到广大读者的拥护和赞扬,另一方面则遭到世界各国反动势力和神学家们的疯狂攻击,声称海克尔是“现存教会的敌人”①。“这点一方面异常突出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的哲学是有党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及不可知论的斗争是有真正的社会意义的。”(列宁选集》第二卷356页) 但是,海克尔毕竟是自由资产阶级的学者,具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他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的。他拒绝唯物主义称呼,把他的哲学称为一元论哲学,并经常把“-一元的”和“机械的”当作同义词来使用,把无限的宇宙归结为一个以力学为基础的“实体定律”,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把生理“归结为物理和化学领域里的现象”,说“现代生理学…在其领域中只许物理一化学的力一一或广义的机械力一一起作用”②,不了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30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696贞 k2505 ==========第263页========== 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他在历史枧上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说:“海克尔的缺点是:他还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他在谈到政治,在谈到‘一元论宗教’等等时,发表了许多非常荒谬的言论。”(列宁选集》第二卷363页)他猛烈地抨击了德国政府,但却幻想“执政者”掌握了生物学基本知识会改变现实。他批判了宗教,但却提出“一元论宗教”和一元论伦理,提倡什么“自爱与博爱并重”,鼓吹“不要暴力革命,而要宗教精神生活的合理改革”,反对社会革命。他还错误地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社会问题,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进 一步堕落成为沙文主义者,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 主要著作有《宇宙之谜》、《生命的奇迹》、《自然创造史》、《人类起源》等。 赫尔姆霍茨(公元1821一1894年) 德国自然科学 家、符号论者。从一八四九年开始,他一直做生理学教授,晚年兼任技术学校校长,在物理学、生理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是…个自发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不少研究成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唯物主义观点。如他提出了“力的守恒规律”,并论证了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无机界,而且也适用于生物机体,从而巩固了自然乳界是统一的这个观点,打击了唯心主义活力论(认为有机体的活动是由机体内部非物质的因素“活力”决定的)。他关于生理光学、生理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感党与外物刺激作用的因果关系,否定了“天赋观念”说。 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闻。他承认 •251 ==========第264页========== 自然界万物的客观存在,感觉是外界事物对感官刺激而引起的。他还说,唯物主义“在极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内是受过考验的并且是得到证实的”,“因面把它作为行动的基础是最有用和最有效的”①。但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对唯物主义有一种不可克服的偏见,以及思想上的形而上学(片面夸大感觉器官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使他倒向康德主义,得出符号论(感觉是一些记号、符号)的结论。 列宁在分析他的哲学观点的双重性时指出:当他承认“我们的概念和表象”是对象“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所发生的作用”时,“这是唯物主义”,当他把感觉叫作“外部现象的符号”,并且否认感党和它所代表的物之间有任何相似之处时,“这是不可知论”;当他提出人们要“学会正确地解释这些符号”来指导行动,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时,这就“滚入主观主义”;而当他说:“观念和它所代表的客体,显然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两种东西”,把意识和自然界割裂开来时,这又倒向康德主义。因此,列宁说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康德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二卷238一239页);恩格斯称他为“新康德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420页) 赫尔姆霍茨哲学上的动摇,受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方面的批判。唯物主义者批判他因符号论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前提;唯心主义者则责备他承认客观实在,是“独断主义的偏见”。围绕着他的思想,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列宁指出:“从康德主义者赫尔姆霍茨那里出发,正如从康德本人那里出发一样,唯物主义者向左走,马赫主义者则向右走。”(列宁选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40页 ·252· ==========第265页========== 集》第二卷244贡) 主要著作有《论力的守恒》、《生理光学》、《音色感党》等。 门得列耶夫(公元1834一1907年)俄国著名化学家。他父亲是中学校长。他前期同情和支持俄国启蒙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后期曾在沙皇政府任职,走与沙皇政府妥协的道路,反对人民革命。 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采矿、冶金以及纺织等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已发现了六十三种元素,化学逐步走上了对元素进行系统研究的道路。他在前人研究元素的自然分类编组的基础上,进 一步对元素进行分类编组,比较各组内相似元素的差别,分析不相似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于一八六九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他依据元素周期律,把当时已发现的六 十三种元素排成了周期表,也叫化学元素周期系。在周期表中,他纠正了以往确定的某些元素的原子量的错误,指明表中的空位是一些未被发现的元素,并预言这些元素的原子量、特性,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发现这些元素的方法。例如他预言 一种“亚铝”的元素留待发现,到一八七五年法国化学家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果然发现了傢元素,其原子量、特性以及发现的方法,同门得列耶夫预言的“亚铝”基本上一致,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这一发现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元素由于原子量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区别的事实,从化学上证明了量变转化为质变规律的普遍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门得列耶夫不自觉地应用 ◆253· ==========第266页========== 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89页) 门得列耶夫阐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入,证明了元素的性质是随元素原子核的电荷数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门得列耶夫没有揭示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同时,还发现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特性,周期律也概括不了多一系列新元素和同位素的发现,也远远超出门得列耶夫预言的范围。 在哲学上,他既反对唯灵论和降神术,指出“科学摒弃关于精灵的假设”,降神术是一种迷信,是有意识的欺骗;也反对唯能论,指出唯能论是“纯粹的烦琐哲学的观念”,这种观念“除了‘我'以外,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在自然观上,他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承认自然规律及其可知性。但同时他也存在二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把实物、力和精神说成是并列的三个基本因素,把运动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企图用所谓“实在论”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晚年,他坚持元素不变性和事物不可改变等观点,反对物理学的新发现,否认电子的存在,否认放射性蜕变现象,否认自然界的飞跃,完全陷入了形而上学。主要著作有《化学原理》等。 爱因斯坦(公元1879一1955年) 德国著名物理学 家。一九三三年,他受到德国希特勒法西斯的迫害,迁居美国。 在物理学上,他是一个革新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254● ==========第267页==========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推进到相对论力学;同时又发展了量子论,确立了光量子概念,推进了微观领域中的波粒 二象性观念,发现了光电定律,确定了光的发射和吸收的机制等,在物理学许多部门都有较大的贡献。 在自然观上,他批判了牛顿的机械论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提出了相对论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具有自发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因素,但归根到底,却从相对主义走上唯心主义。他认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应当“尽可能直接而必然地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①,但又在马赫主义的影响下,把外部世界说成是“感党印象的复合”②。他破除了神秘的以太说,提出了场的学说,认为世界统一于“场”,“场”和实物都是“实在”的东西,“场”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但他又认为可以“将场概念从它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的假定中解放出来”③,场就是空 气 间,可以用儿何来描绘,科学的任务就是“以数学形式构成一幅完全和谐的图象”④。这样,世界统一于“场”,也就是统一于儿何,完全陷入数学神秘主义。他批判了牛顿只见静止、不见运动的错误,承认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多但又把运动看成是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认为一切运动都纯粹是相对的,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同时,他还把质量归结为能量,用能量代替物质,宣扬脱离物质的运动,走上了唯能论。他批判了牛顿把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把时间同空间割裂开来的错 ①《爱因斯坦论著选编252页 ②同上书181页 ③同上书278页 ④同上书240页 ·255· ==========第268页========== 误,认为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密切联系的,是随具体的物质形式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不仅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时间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总是一道出现的”①。但是,他又夸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抹煞时间和空间的质的差别,把时间和空间说成是主观规定的,进而得出宇宙有限论。他说:“根据相对论的观点”,可以“驳斥空间无限的观念,并支持空间有界或闭合的观念”②。这就为上帝留下了地盘。 总之,爱因斯坦属于列宁所指出的那种“卓越的物理学家、渺小的哲学家”(《列宁选集》第二卷166页)的行列。 主要著作有《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相对论的意义》、《空间一时间》、《物理学的进化》等。 ①《爱因斯坦论著选编》134页 ②《相对论的意义70页 ·256· ==========第269页========== 名词 逻各斯 希腊文的泽音,是由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他所说的逻各斯主要是指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具体说来,他对逻各斯的主要规定有二点:(一)是永恒的存在和普遍规律。他说:“‘逻各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①,它是人们“顷刻不能离的”、“指导一切的东西”@。“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二)是人们的思维规律。他说:“‘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④,“‘逻各斯’虽是人人共有的,多数人却不加理会地生活着…”⑤。赫拉克利特有时把“逻各斯”与“神”作为同义语使用。但他的所谓神实际上和作为万物本原的永恒的火是一个意思。例如,他说:“神是日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不多又是多余。他变换着形相,和火一样,…”®。黑格尔为了把赫拉克利特歪曲成一个唯心主义者,不仅把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的火歪曲成是永恒的精神,并且把逻各斯也歪曲成是雌心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18页 ②同上书26页 ③同上书17页 ④同上书29资 ⑤同上书18页 ⑥同上书26页 ·257· ==========第270页========== 主义的理性。这样,“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便被颠倒成万物都根据理性(即绝对精神)而产生了。 在斯多葛派、新柏拉图派、中世纪的神学以及现代某些资产阶级的哲学著作中,都把逻各斯神秘化了,把无法变更的命运或不容抗拒的神灵说成是逻各斯。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把“逻各斯”作为抽象理性滥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一般的理性,而是特殊的理性;这不是人脑的机能,而是 一种先于任何头脑而存在的东西、一种神灵的东西。”(列宁选集》第二卷169页) 第一次推动 也叫“第-一推动力”、“第一推动者”。 恩格斯指出:“‘第一次推动’只是代表上帝的另一种说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92页)“第一次推动”鼓吹者认为,世界从不运动到运动的最初原因,是从外部、从世界之外来的,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提出了“第一推动者”的思想。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缘无故运动的,总必须有个东西存在着来推动它”①。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星球都是固定在不同天层围绕地球作均速的圆周运动,而“恒星天”的运动,是由“第一推动者”所推动,其它星球的运动是由次一级的推动者所推动。他认为“第一推动者本身必定是不动的”@,它是世界运动的终极原因和动力。第一推动者就是神或世界理性,“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存在,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260页 ②参见《形而上学》247页 ·258· ==========第271页========== 至于永恒的时空悉属于神”①。列宁在谈到亚里土多德关于神的观念时明确指出:“当然,这是唯心主义”。(《列宁全集》第 三十/八卷313贡) 到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又提出了“第一次推动”的假说。他认为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地旋转下去。牛顿的“第一次推动”同样是上帝的另一种说法。他自己也明白地说:“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单单出之于某一个自然原因,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的推动。”②“这个主宰者…是以万物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来统治一切的。因为他有统治权,所以人们称他为‘我主上帝”或‘普天之君’”®,“各行星的周日转动不可能由重力得来,而需要有神力来推动它们。”④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这说明了资产阶级随着历史地位的变化,是怎样由反对神学走向崇拜宗教的,也说明形而上学唯物论最终必然要陷入唯心论。 “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50页)康德正确地指出,太阳系的形成是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湖骗子杜林出于机会主义路线的需要,还妄想重弹“第一次推动”的滥调。他认为宇宙的原 ①形而上学》248页 ②《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为66页 ③同上书49页 ④同上书68页 ·259• ==========第272页========== 始状态是自身等同的、没有任何变化的状态,后来怎么转入运动和变化呢?只能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恩格斯尖锐指出,“杜林先生在自己的世界模式论中假装已经干于净净地扫除了的上帝和彼岸世界,又由他以尖锐化和深化的形式带到了这里,带进了自然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92页) 实体 马克思主义以前,许多哲学家用来表达世界 本原和本质的哲学术语。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实体有着不同的解释。 占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列为他提出的十个范畴中的第一个范畴。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主要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他对实体的看法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只有实体才是独立存在的。他把实体又分为第一性实体(具体的个别事物)和第二性实体(抽象的 一般事物)。他认为第一性实体最重要,它是一切事物和范畴的基础。这显然是与柏拉图的理念论针锋相对的。另外,在他的实体观中也包含着一定的辩证因素,例如他强调实体由于自身的变化而出现相反的性质。所以说,亚里土多德关于实体的论述,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积极东西。但他又认为神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却是唯心主义的。 十七世纪法国的笛卡儿,对实体作了二元论的解释,他认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并存,二者都是世界的本原。他把上帝说成是一个无限、独立、全知、全能的实体,其他一切东西都是由上帝这个实体创造的。这显然是荒谬的。 十七世纪荷兰的斯宾诺莎,对实体作了详细的唯物主义解释,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的 ·260· ==========第273页========== 影响很大。他把实体和自然、神看成是一个东西。他说:“宇宙间除实体及其分殊以外,不能有别的东西”①。他认为实体是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自因的、不生不灭的,是万物的内因。不难看出,他所说的实体其实也就是物质。只是由于时代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未能明确指出这一点,并且还披着泛神论的外衣。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实体加以唯心主义化,作为他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强调实体也就是主体,把实体解释成神秘的绝对观念,即他心目中创造一切的上帝。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75页)这就是说,黑格尔的实体既是神秘的又是辩证的,这正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关于实体概念的唯物主义解释,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物质认识的重要发展。从根本上说来,物体、存在、实体是同一种实在的概念,即都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因此,物质概念比起实体概念,更能确切、清楚地说明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天赋观念 唯心论先验论的一个术语。指人生来就 有的、不依赖任何实践经验的观念。 古今中外的唯心主义者关于天赋观念的说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儒家创始人孔丘就鼓吹“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复辟奴隶制的吹鼓 ①伦理学》6页 •261· ==========第274页========== 手孟轲认为“仁”、“义”、“礼”、“智”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是天生就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儒家董仲舒宣称“圣人”的全部智慧是由于“天人感应”的结果(即受“天”的启示后,在自己内心中领悟到的)。在欧洲,古希腊奴隶主贵族哲学家柏拉图鼓吹人的知识不过是对灵魂在前世获得的知识的“回忆”,说人在生下来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笛卡儿公开宣称有些观念如上帝、实体、数学的公理等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德国的菜布尼茨把观念说成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①。人的观念是先天赋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这个问题是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斗争一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天赋观念说一直遭到唯物主义者的反驳,如中国汉朝的王充就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明确指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根本否认有天赋的观念。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法国的伽桑狄等人,对天赋观念说也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科学地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坚持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天赋观念说给了致命的打击,彻底驳倒了这一谬说。 天赋观念说是唯心主义天才史观的认识论基础。历来的反动阶级总要利用天赋观念把自己装扮成为“生而知之”的“圣人”、“天才”、“上智”,诬蔑人民群众是“群氓”、“下愚”,以达到愚弄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目的。 乌托邦主义 即空想主义。乌托邦是希腊文的译 ①《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314页 ·262· ==========第275页========== 音,意思是一个没有的地方。一切出于幻想、虚构而根本不能实现的社会学说,都被称为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这一术语最初为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使用。他在《乌托邦》一书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野蛮罪行,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贫困的理想社会。这就是他所说的“乌托邦”。莫尔的理想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以及手工业者、破产农民的情绪和幻想。恩格斯称《鸟托邦》一书,是“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8页)乌托邦主义所以是空想的,就在于它不依靠社会力量,也不依靠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和发展。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一切乌托邦”。(列宁选集》第二卷433页)同时又指出,对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乌托邦要作具体的分析。例如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既批判其错误,又肯定其包含着的积极因素。 我国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所谓“公工、公农、公商”,“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毛主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60页)一语道破了康有为和一切乌托邦主义者的幻想。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这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表达他的一种错误观点的用语。他把物体的质分为两种:一种是物体固有的(如广延性、形状、体积、运动、静止等),一种不是物体固有的,而是物体固有的质通过主观形成的(如颜色、声音、味道等)。他称前一种为“第一性的质”, ·263· ==========第276页========== 后一种为“第二性的质”。他认为,第一性的质不论在什么情形下都与物体联系在一起,如一粒麦子不论如何分割,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广延性、形状、体积等,第二性的质就不是这样,如麦粒的颜色、味道不是麦粒固有的,而是由人的感觉产生的。他从这一错误观点出发,说什么“眼如果看不到光或色,耳如果听不到声,上颤如果不尝味,鼻官如果不嗅香,则一切颜色、滋味、香气、声音等等特殊的观念便都消散停止”①。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不懂得物体的任何性质都是物体固有的,一切主观感觉都有它的客观来源,因而在这个问题上倒向唯心主义。贝克莱就利用洛克的这一错误观点为自已的主观唯心主义辩护。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曾诡辩地说过,既然承认颜色、声音、冷热等不存在于心外,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同样的理由把广延性、形状、运动等也看成是不存在于心外的呢?因此,他的结论是,不论是第一性的质或第二性的质,它们都只能存在于心中,而不能存在于别的地方。可见,对唯物主义的动摇,就是对唯心主义的帮助。 此岸性和彼岸性某些哲学家借用宗教的术语,说世界分为可认识的与不可认识的两部分。可认识的部分是“此岸性”的,不可认识的部分是“彼岸性”的。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都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柏拉图认为,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是“此岸”的,但不是第一性的,面是派生的,是“理念”的影子。他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源泉。然而“理念”在“彼岸” ①《人类理解论*103页 ·264· ==========第277页========== 世界,是人类无法感知、不能认识的。 康德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但又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在他看来,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现象是可以认识的“此岸”世界,“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原则差别。差别只不过是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列宁指出:“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狡辩、捏造。”(《列宁选集>第二卷100页) 二律背反·是指可以并存的两个完全对立的论证。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用它来论证他的不可知论。 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当理性一涉及到现象之外的超经验对象(如灵魂、世界、上帝等)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康德把这种矛盾规定为四个“二律背反”:(一)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单一的、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可分的。(三)世界上存在着自由;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世界有其最初的原因,世界没有其最初的原因。康德用的是反证法,比如,为了证明时间是有开端的,就先证明时间没有开端的说法如何不合理,因而时间应该是有开端的;反过来,他要证明时间没有开端,就先证明时间有开端的说法如何不合理,因而时间应该是没有开端的。康 ·265· ==========第278页========== 德断言,既然人们试图认识超经验对象时就会陷入这种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这就证明事物的本质是不可能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为他的不可知论辩护的。但是,他却看到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内发生矛盾的必然性,这对辩证法是有贡献的。当然,康德根本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把矛盾看作主观的,只存在于理性之中,不懂得人的认识中的矛盾是客观事物的矛盾的反映,这是唯心主义的。而且矛盾绝不止四个,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康德有四种‘二律背反'。事实上每个概念、每个范畴也都是二律背反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9页)康德的辩证法思想既具有唯心主义性质,又是很肤浅的。 绝对命令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在伦理学中的用语。康德把人的行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叫做命令。他又把命令分为两种:假言命令和绝对命令。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是指有某种实际愿望的行动意志,或者说,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实现某种愿望而采取某种行动,支配这种行动的意志就叫假言命令。例如援助某人,如果是出于个人的正义感、友爱或同情心,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所行动,便不属于绝对命令的范围,而属于假言命令,因为它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上升为道德的普遍规律。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它与实际愿望完全无关,它不是为任何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履行抽象的道德义务。所以康德把绝对命令说成是先天的、普遍的、永恒的,它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必须遵守的最高道德淮则,假言命令说:为了保 ·266● ==========第279页========== 全我的名誉,我不应该说谎;绝对命令则说:纵使说谎不会影响我的名誉,我也不应该说谎。康德的所谓绝对命令,纯粹是 一种超阶级的道德幻想,它把思想和行动对立起来,因而软弱无力。恩格斯在谈到康德的绝对命令的软弱无力时指出:“它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它要求不可能的东西,因而永远达不到任何现实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7页)这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而又不敢采取实际行动的软弱特点。而他的绝对命令又是先验的、超阶级的,所以后来它又成为资产阶级欺骗、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任何道德始终都是阶级的道德,恩格斯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34贡)康德把他的绝对命令,说成是凌驾于历史和阶级之上的永恒的终极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十分荒谬又极其反动的。 绝对观念这是黑格尔哲学的神秘术语。黑格尔把绝对观念看成是先于世界和人类的唯一真实的、最高的存在,而整个世界和人类都是由它异化(即外化或转化)出来的。这说明绝对观念其实就是黑格尔式的上帝。恩格斯曾挖苦他说:“…绝对观念一其所以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关于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么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4页)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的神秘体系中,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他把绝对观念说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目的无非是想使人相信它就是世界的灵魂,它就是绝对真理。按照他的规定,绝对观念首先表现在一系列的逻辑范畴的推演之中,所有逻辑范畴都是由绝对观念中引伸出来的,都是绝对观念的一个环节、一 ·267· ==========第280页========== 种表现,而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和概括。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经过一系列的推演以后,为了创造更大的奇迹,便摇身一变,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便是描述这一异化的具体内容的。这说明黑格尔的所谓绝对观念,完全是为了创造体系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神秘东西。 在黑格尔关于绝对观念的叙述中,除去神秘的外壳以外,却包含着许多辩证因素,比如,他强调绝对观念是一个全体、 一个过程影是有限和无限的统-“、自在和自为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等等,便都是辩证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论述“绝对观念”的一章,主要是讲绝对方法(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极妙的是:关于‘绝对观念”的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仅仅有一次偶然漏出了‘神的’‘概念’),此外一注意这点一几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括在内,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53页)列宁在读黑格尔著作中,常把神秘的绝对观念给以唯物主义的颠倒,如把“观念”读作“人的认识”或“真理”,这对我们批判地阅读黑格尔著作是很有启发的。 自我意识 唯心主义惯用的术语。有时唯物主义 者也用这一术语,但与唯心主义的含义不同。唯心主义者把自我意识看作是纯粹精神,而唯物主义者却认为自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绝 ·268· ==========第281页========== 对精神外化成了人,通过人达到对绝对精神的完整的认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精神的化身,就是轴象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245页)费希特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第一性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事物的存在要依赖于自我意识,而人永远也超不出自我意识的范围。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从费希特主义出发,片面发展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作为世界最高的创造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在黑格尔和费希特的哲学中,自我意识被看作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这里具有辩证法因素。但不论黑格尔、费希特和鲍威尔都把自我意识神秘化,作为脱离物质的纯粹精神的东西,显然,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指人的意识,即现实的人对自身的认识。如费尔巴哈把现实的人当作对象,说“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①。他又说:“意识,就是意味着存在者将自身当作对象;所以,意识绝不是特殊的东西,绝不是跟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不同的东西。”②但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把人看作是一个脱离社会的超阶级的生物学上的人,这种人的自我意识是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30页 ②同上书31页 ·269· ==========第282页==========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意识、自我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自我意识都是第二性的,但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物质。自我意识是受阶级、历史条件制约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偏见,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已。只有同大生产相联系的、深受剥削压迫的、觉醒了的无产阶级,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斗争中不断形成、发展的。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除了阶级的、实践的条件外,它的思想条件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列宁选集》第一卷87页) 反思有时译为“反省”,是近代欧洲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家用过的哲学术语,特别是黑格尔经常喜欢用这一术语。 一般说来,在不同的哲学家用这一术语中,各有某些不同的含义。但不论唯物主义者(如洛克、斯宾诺莎)或唯心主义者(如贝克莱、黑格尔),都把反思(或反省)当成人的心灵活动和内省方法。比如,洛克把离开感觉而由心灵活动形成的内部经验称为反省的观念;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内心思考惯用的方式,唯有这种方式才是认识真理的完善方法;贝克莱认为心灵所以能思想,就在于它能感知观念,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以思想自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党其为思想。 黑格尔的所谓反思,是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紧密相联的。他一再强调的是,实体也就是主体,即思想既是自身又 ·270· ==========第283页========== 是对方,一切都是沿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即一切都是由绝对观念产生的)发展的。反思就是对这种神秘的自己构成自己的思想考察。他说:“哲学的认识方式仅是一种反思,一意指随在后面的反复思考的思想。”①“要想得到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加以反思。惟有凭借反思方能达到这种知识。”②这说明黑格尔的所谓反思,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对认识对象进行思想加工的意思。他把反思分成好多种,如思辨的反思、一般的反思、知性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等等。他认为只有进行辩证思考的思辨反思,才能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本质; 一般的反思、知性的反思、外在的反思,都是属于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辩证的,人们的认识也应当是辩证的。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需要进行思想加工的。但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加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不仅不同于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黑格尔的所谓反思(或反省),并且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者洛克、斯宾诺莎的所谓内省。他们都把反思(或反省)与感性认识分割开。毛主席说:“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实践论)这句话恰好打中了他们的要害。 中介 中介是指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 关系讲的。一切对立统一的双方,都是互为中介的。列宁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①《小逻辑23页 ②同上书86页 ·2714 ==========第284页==========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03页)例如,政治与经济、工业与农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正是由于存在着中介关系,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离开事物的中介关系,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真实情形,所以列宁教导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选集》第四卷453页)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著作特别是《逻辑学》中,常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意义上使用“中介”这个术语,即把它看成是绝对精神的环节和辩证表现。但他在不同场合又各有不同的强调点,如有时强调它是相互联系的“前提”,有时强调它是矛盾的“根据”和“自身就包含着的环节”,有时强调它是“界限”、“对立”和“转化”等等,基本意思都是一致的。总之,他关于中介的看法既是神秘的又是辩证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作过摘记和评述,肯定他的辩证观点,批判他的神秘东西。 不懂得事物的中介关系(即辩证关系),也就不可能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势必会陷入形而上学泥坑。它的危害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矛盾论》) 独断论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对唯物主义的诬称。列宁说:“它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在反对唯物主义者时所爱用的字眼”。(《列宁选集》第二卷137页)如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中的内在论、马赫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都用独断论来攻击唯物主义。俄国的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诬蔑恩格斯的学说是“素朴的独断的唯物主义”,是“最粗陋的唯物的 ·272· ==========第285页========== 独断主义”①;波格丹诺夫胡说什么承认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理论是普遍的客观真理,就是“独断主义”。列宁痛斥这种胡说“是向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不可宽恕的让步”。(列宁选集》第二卷143页)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不仅在指责唯物主义时用过这 一术语,而且在批判十七世纪莱布尼茨等人的形而上学时,也用过这一术语。他认为对人的认识能力不事先加以“批判的”考察,就断定它是全能的、可靠的,单凭理性思维就能认识事物,那是一种“独断”(武断)。但他把认识和客体割裂开来,企图离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真理是客观的。一种学说究竟是真理还是独断,既不能靠自夸,也不能靠谩骂,而要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唯我论 一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谬论。它认为世 界上只有“我”是真实存在的,除“我”以外的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感觉而已。如我国明朝儒家、主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就说:“意之所在便是物”②(我意识到的就是事物),“无心外之物”®(在我意识之外的东西是没有的)。又如,英国资产阶级大主教、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宣称,物是“观念的集合”④,“存在就是被感知”⑤。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流派内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96页 ②③《王文成公金书》卷一 ④《人类知识原理》20页 ⑤同上书21页 •273, ==========第286页========== 在论者也叫嚷:“没有这个自我,其余的世界是不可设想的”①。这都是十足的唯我论观点。 坚持主观唯心主义,必然要陷入唯我论泥坑。因为按照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整个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那末,除了“我”以外的所有的人,也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当然只能是“我”的意识的产物,“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 由于唯我论和人们的常识及自然科学存在明显的矛盾,所以主观唯心主义者往往用伪装、诡辩的手法掩盖唯我论的实质。例如俄国的马赫主义者用“世界要素”标榜自己的哲学是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最公正的”哲学。列宁指出:这不过是“妄图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术语来掩饰唯我论真面目的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50页) 唯我论是反动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从我党的历史来看,凡是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是唯我论者。他们否认亿万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大搞以“我”为核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甚至自比“天马”,以“至贵”、“超人”自居,仿佛离开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这是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唯灵论一种神秘主义的谬论。它主张灵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并且是永恒的,而一切物质现象不过是灵魂、精神的显现,都是暂时的形态。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20页 ◆274· ==========第287页========== 唯灵论和宗教神学有直接的联系。恩格斯曾指出:在唯灵论者看来,世界是统一的,“就是说,在上帝那里,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2页)唯灵论者往往采用各种骗术(降神术、扶乩等)作为“神灵”启示的途径和“显灵”的表现。这种骗术在近代欧洲的一些城市里,曾风行一时,甚至有些片面强调经验而蔑视理论思维的自然科学家,也受骗上当,陷入神秘主义泥坑。恩格斯对此专门写过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揭露唯灵论者的欺诈手段,并批判了自然科学家中的经验主义。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经验主义轻视辩证法便受到这样的惩罚:连某些最清醒的经验主义者也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82页) 现代资产阶级的唯灵论者,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他们从唯灵论中直接引出的信仰主义谬论,如英国心理学家、唯灵论者华德,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虽承认运动,但他把运动和物质割裂开来,并且把自然界看成是人们智慧的产物,列宁说,这种所谓智慧实际上“即华德的神”。(<列宁选集》第二卷288页)近年来,在苏联,随着资本主义复辟,唯灵论的幽灵也沉渣泛起。许多科研机构用所谓的最新技术,起劲地研究-种“传心术”,声称人们两地相隔,不用任何电讯仪器,就可彼此“传心”,教师不用语言就能影响受教育者,医生不接触病人就可诊断、治疗;间谍光凭“视觉想象”就可拍摄别国的武器装备,真是荒唐之极!一些苏修的御用学者甚至胡说什么传递思想的能力是“出现在某些人身上的‘返祖”现象”,“对心灵学就象对宗教一样,信仰胜于事实”。十分清楚,这种“传心术”不过是把灵魂从教堂搬到科学实验室里,它和前儿年在苏联 ·275 ==========第288页========== 喧嚣一时的所谓“共产主义基督教”一样,都是苏修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自然符号论也叫“普遍自然符号论”。是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把人的感觉说成是上帝给予的标记、符号的一种谬论。 贝克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不过是人的“感觉的组合”,而感党是由于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刺激引起的。上帝的意志就是自然法测,所以人的感觉就是上帝意志(即自然法则)的“标记”、符号。上帝凭借这些“标记”、符号同人们交往,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而人们也通过这些“标记”、符号使自己领会神的意志,知道“自然法则”,由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有利于生存。贝克莱根本否认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他说:“观念间的联系并不表示因同果的关系,它只表示一个标记和其所表示的事物的关系”①。所以他荒谬地宣称,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并不是去研究、发现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规律,而是“研究和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②。这就是他的自然符号论的基本观点。 贝克莱企图以自然符号论来论证经验、科学和宗教三者的一致,从而达到调和矛盾、宣扬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目的。列宁指出:在贝克莱看来,“利用这些‘经验符号’来使我们通晓事物的不是别人,而是神”。(《列宁选集》第二卷25页)贝克莱的符号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就在于:符号论应当代替那种‘妄想以有形的原因来说明物’的‘学说’”。(《列宁选集》第二卷25页)即妄想以唯心主义符号论来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 ①《人类知识原理9页 ②同上书50页 ·276· ==========第289页========== 符号论 也叫象形文字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 谬论。它认为人的感觉、观念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仅仅是 一些和外界事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记号、符号或象形文字。主要代表是十九世纪德国的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 赫尔姆霍茨虽然承认人的概念和表象是由所见或所思的对象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结果,但在康德的不可知论影响下,却错误地宣称:“…我曾把感觉叫作外部现象的符号,并且我否认感觉和它们所代表的物之间有任何相似之处”①。这明显暴露出符号论和不可知论的血缘关系。列宁说:“赫尔姆霍茨继康德之后,企图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划一道原则的界限。”(列宁选集》第二卷240页)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也犯过“象形文字论”的错误。他说:“我们的感觉是把现实界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的特种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同于它们所传达的那些事件”@。这显然是和唯物论反映论相违背的。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符号论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指出它的不可知论成分和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的反动实质,批判它把观念和现实、意识和自然界割裂开来,错误地认为感觉只能是客体的符号和任意的标志,因而滚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经验符号论 俄国马赫主义者尤什凯维奇宣宜扬的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38页 ②转引自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18页 ·277· ==========第290页========== 尤什凯维奇认为:人的感觉、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模写,而只是一些“经验符号”。他说:“认识是充满了经验符号的,它在发展中走向更高度符号化的经验符号。”①他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他看来,天体(包括地球在内)是人类认识的符号,自然界是没有规律性的,自然规律是人把抽象的理性“导入”其中的“经验符号”,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大的终极的符号体系”@。列宁挖苦他在制造“最新”术语上真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是一个小丑式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尤什凯维奇的经验符号论并不是什么新货色,说穿了不过是剽窃了贝克莱的自然符号论和彭加勒的所谓自然规律是人为了“方便”而创造的符号、记号的谬论,贴上他的新商标-一经验符号论,作为“最新”发现来贩卖。这说明经验符号论和自然符号论、符号论都是一丘之貉,它的实质就是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列宁在批判彭加勒的符号论时说:“新术语一点也没有改变不可知论的陈旧不堪的哲学路线”。(《列宁选集》第二卷166页)这也完全适用于尤什凯维奇的经验符号论。 嵌入说 经验批判主义者阿芬那留斯提出的一个名 义上反唯心主义而实际上是反唯物主义的哲学谬论。阿芬那留斯宣称,流行心理学作了不能容忍的“嵌入”,因为它把思想放进头脑里,或把感觉从外边放到我们的头脑里,这是违背自然常识的。他认为,把看得见的东西放到人的头脑里,就等于把外界的东西变成了观念的东西,使外界的东西失去了它的实在性。这既是唯心主义,又是二元论。只有他 ①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8页 ·278● ==========第291页========== 的“原则同格”说(即否认环境的独立存在,主张环境和自我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真理。它主张自我和外部世界都具有实在性,不把外部世界放在人脑里,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地来说明一切。这可说是不打自招。只要稍微知道阿芬那留斯所谓“原则同格”的主观唯心主义怪论,便不难看出这是在玩弄贼喊捉贼的惯伎,企图以此来转移视线,掩盖他的唯心主义。列宁一针见血指出:“阿芬那留斯用攻击唯心主义的手法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但实际上是用一些稍微不同的词句来保护同一种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85页)阿芬那留斯炮制的“嵌入说”的反动实质,正象列宁所指出的:它“否认思想是头脑的机能,否认感觉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也就是说,嵌入说为了破坏唯物主义而否认生理学的最起码的真理”。(《列宁选集》第二卷86页)他用唯心主义的 一元论来反对二元论,其目的也是为了取消主体以外的客体的存在,维护他的唯心主义。俄国修正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无耻地追随和吹捧马赫、阿芬那留斯,完全象瞎子一样,轻信阿芬那留斯骗人的鬼话,看不出在他的“嵌入说”中隐藏的那个反对唯物主义的毒刺,受到了列宁无情揭露和批判。 感觉复合十九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一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由马赫、阿芬那留斯提出。 马赫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物”只是感觉的复合。例如一张方桌,它本身并不真实存在着,只是人们的各种感觉一棕褐的颜色、四方的形状、坚硬等感觉的总和。马赫主义进而认为:人们感觉的总和就是事 ·279 ==========第292页========== 物的全部内容,假如抽掉这些感觉内容,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①,而关于物质客观存在的这种“假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和多余的”②。总之,马赫主义把事物本身的客观特性归结为人的主观感觉,把“物”看作是人的“感觉复合”,从这点出发,大肆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马赫主义哲学的这个基本前提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列宁首先从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高度指出,把物看作是感觉的复合,这是 一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是主观唯心主义”。(s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这种谬论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初步环节一感觉,片面扩大,抹杀感觉的客观来源,把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歪曲为感觉就是外界事物,“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46页)它以唯心论的感觉论来反对唯物论的反映论。列宁进一步指出:“感觉的复合”不过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感党的组合”的翻版,“是贝克莱主义的简单的重复”。(《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这种学说必然导致极反动的结论:整个世界不过是我的感觉而已,“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二卷36页)“感党复合”是马赫主义早期公开提出来的一个赤裸裸的主规唯心主义哲学前提,在遭到唯物主义的批驳以后,它又改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7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38页 ·280· ==========第293页========== 头换面以“世界要素”、“原则同格”等不同形式出现,但不管怎样伪装和诡辩,都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唯心主义实质,反而更加暴露了它的荒谬和混乱。 世界要素马赫主义哲学的术语。马赫主义在早 期公开宣称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这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受到唯物主义的有力批判,马赫的“世界要素”说就是为了掩盖这一唯心主义实质,于一八八三年提出的。 马赫说:世界是由“要素”构成的。他所说的“要素”就是指颜色、声音、气味、冷、热等等人的主观感觉。但是为了掩盖这一点,他把“要素”说成是中性的,一既不是物理的(即外界的、物质的),也不是心理的(即主观的、精神的)。他说,只是由于“要素”的不同联系才出现了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区别,构成了整个世界。例如,热这个“要素”,它本身是中性的,当热与火光联系时,它就属于物理的东西,当热与神经(人的感官)联系时,它就属于心理的东西。马赫又说,这两种“要素”的联系不是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一起存在的。“世界要素”说是一个前后矛盾、思想混乱的折衷主义大杂烩。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这一谬论。列宁首先责问道:“要素”是什么?然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要素”是感党,那马赫主义仍然是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如果“要素”不是感觉面是物质的东西,那岂不和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相违背?马赫承认有物理的东西存在,这是“非法地”剽窃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他又说物理的东西不能离开心理的东西而独立存在,这又是承认意识第 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列宁得出结论说:“世界要素”说 ·281◆ ==========第294页========== 不过是“妄图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术语来掩饰唯我论真面自的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50页) 马赫提出“世界要素”,是企图用这一含混不清的名词术语来混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把自己的哲学装扮成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最公正的”哲学;同时又暗暗地偷运一些唯物主义观点来调和它与自然科学的矛盾。但是这丝毫没有使马赫主义摆脱困境,反面更暴露了它的混乱和荒谬,正如列宁所说:“玩弄‘要素’这个字眼,显然是一种最可怜的诡辩”。(&列宁选集>第二卷50页) 原则同格马赫主义哲学的术语。马赫主义在早期公开宜称:“世界仅仅是由我们的感觉构成的”。这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和人们的常识、自然科学都有明显的矛盾,遭到唯物主义的有力批判。因而在后期,马赫主义采用了 一些“新”的名词术语,妄图用伪装、诡辩的手法来掩盖它的唯心主义实质,继续招摇撞骗。原则同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马赫主义创始人之一阿芬那留斯于一八九一至一八九四年抛出来的。 原则同格的内容是: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描述(认识),不能只有“环境”(外部世界)而没有“自我”(我的思想),因而“自我”和“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格(相互关联),在这同格中“自我”是“中心项”(即以自我为中心),“环境”是“对立项”(即环境从属于自我)。 原则同格强调思想和外部世界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强调外部世界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独立存在。它把思想说成是中心,是主体,外部世界只不过是思想的派生物,有我 ·282◆ ==========第295页========== 的思想才有外部世界。很明显,这和“世界仅仅是由我的感觉构成的”完全是一个意思,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谬论。这里它采取了十分狡猾的手法:把“对事物的认识”和“事物”本身混为一谈,由此偷换概念,得出“事物不能离开我的思想”、“我的思想是中心”这一唯心主义结论。它采用“原则同格”这一古怪的术语,无非是妄想用它来从根本上抹杀物质和思想的界限,把自己的哲学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原则同格”作了深刻的批判,并进一步挖了它的老根。列宁指出:“贝克莱在1710年,费希特在1801年,阿芬那留斯在1891一1894年所使用的不同表达方式,丝毫设有改变问题的本质,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列宁选集》第二卷64页)它们“都是同一个论点,都是同样的破烂货色,只不过挂上了略加粉饰或重新油漆过的招牌而已”。(列宁选集》第二卷65页) 思维经济原则 马赫主义哲学的一种谬论。“思 维经济”意思是怎样思维才能“费力最小”、“最省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效果。马赫主义者把“思维经济”说成是思维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幌子下,他们宣称:设想世界上只有我和我的感觉存在,其他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这样的思维是最省力气、最“经济”的,并把它看作是认识论的基础。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早期哲学著作中提出的。一八七二年马赫在《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一书中提出这个“原则”。一八七六年阿芬那留斯在《哲学一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一书中又作了详细论述。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为了篡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竟 ·283· ==========第296页========== 然把这一荒谬的“原则”同马克思主义混淆起来,胡说这个“原则”“无疑是认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只有如实反映客观实在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榷。思维“经济”原则,否认客观世界和实践,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只有在否认客观实在,即否认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情况下,才会一本正经地谈论认识论中的思维经济”(《列宁选集》第二卷171页),这样做,无非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171页)列宁还进一步指出,当这一“原则”的唯心主义性质早已被“公认”,连马赫本人在晚期著作中也企图修改和掩饰它时,俄国马赫主义者还要模仿和推崇它,并想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相混淆,实在是滑稽的怪事。毛主席说:“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段话击中了包括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在内的一切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要害。 蒙昧主义一种否定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它贬低人类的认识能力,宣扬不可知论、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认为人类的各种罪恶都是科学文明造成的,主张人的思想应回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去。 在历史上,直接为信仰主义服务的经院哲学以及其他宣扬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都与蒙昧主义有关。列宁曾批判反动透顶的内在论者是“彻头彻尾的蒙昧主义者”(《列宁选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70页 8284· ==========第297页========== 集》第二卷215页);并针见血地指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全部理论是哲学蒙昧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73页)蒙味主义的反动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陷于愚昧无知,以维持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长期奴役。蒙昧主义是日益腐朽、没落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特征之一。 ·285· ==========第298页========== 著作 《理想国》 古希腊反动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著作 之一,集中地反映出他的反动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这书共十章,从财产、伦理到个人、国家,从政治、哲学到教育、婚姻、生活等问题都阐述了他的复古思想,中心是宣扬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妄图用他虚构的理想之邦阻挡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405一406页),一语道破它的反动实质。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社会陷入严重危机的时代,不仅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奴隶主阶级内部顽固派与民主派的斗争也十分尖锐。他的《理想国》就是为了挽救和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写的。他对民主政体根之入骨,诬蔑在民主政体下,连动物也大享自由了,狗可以和它的主人媲美,驴可以任意冲撞不肯向它让路的行人。因此,他主张:(一)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国家应由三个等级(执政的哲学家、作战的武士、从事生产的农夫和手艺人)组成;奴隶无权享受人的待遇,不届于任何等级。(二)为了减少和避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第一、第二等级(即执政的哲学家和作战的武士)取消个人私有制,实行奴隶主贵族的集体私有制 ·286● ==========第299页========== (即所谓公产制)。(三)为了增强军事力量的需要,由国家掌握配偶权,在统治阶级中取消家庭,实行公妻制,子女皆由国家抚养。这些主张与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相违背,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违背,因而都是空想和反动的。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理想国》说成是最早的空想的共产主义著作,那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事实上,《理想国》的要害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而决不是什么空想共产主义。 《理想国》中所宣扬的伦理思想,充满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思想。它所提倡的四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前三德都是按等级区分的:执政的哲学家具有智慧,作战的武士具有勇敢,农夫和手艺人具有节制,在一个国家里各等级的人各守 、 各位,专心从事自己的职责,柏拉图称它为正义的国家。它强调奴隶主如无奴隶主国家来保护和本阶级的相互援助,就有被奴隶灭亡的危险。它攻击当时的民主政体是恶政府,在其统治下的社会是恶社会。这充分暴露出柏拉图的反动政治立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还大肆宣扬神秘的理念论、灵魂不灭论和死后报应、惩罚论,这说明他的反动政治主张和反动哲学思想是形影不离的。叛徒、卖国贼林彪无耻地吹捧《理想国》为二千多年来的国家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显然是在为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因此批判《理想国》这一反动著作,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 作之一。这书论述范围较广,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对古希腊以往哲学的评述;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对自然观和认识论的 k287, ==========第300页========== 论述。这书和亚里士多德其他重要著作一样,对了解和研究古希腊哲学有很大参考价值,马克思曾说:“了解德谟克利特哲学所依靠的真正的史料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46页) 这书认为,古希腊以往哲学家虽都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但在观点上是片面的,在叙述上是晦涩的,并且大多数都忽略了事物变动的原因,因此对本原的问题都没有说清楚。它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求可见事物的原因,所以它用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性质。 书中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作了尖锐批判。它认为把一切事物都说成是理念的产物,是极其荒谬的。它指出:“其中最不可解的一点是说物质世界以外,另有某些事物,它们与可感觉事物相同,但它们是永在的,而可感觉事物则要灭坏。”因此,它认为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证明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列宁认为,这是该书第一卷最具有特色和最有趣的地方,它不仅是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而且也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 书中对自然观和认识论作了大量的论述,充分表现出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特征。它 一方面认为哲学最初是开始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必须先研究自然是什么,然后再考察自然科学所讨论的是什么。它特别强调感觉决不能产生于感觉自身,必须有感觉对象先于感觉而存在,不能靠神话来阐述字宙的因果关系。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称赞这书说:“处处都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混合起来,而且混合得处处都显出客观逻辑来。对于认识的 ◆288 ==========第301页========== 客观性没有怀疑。”(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6页)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神是万物的终极原因和第一原理,原因和原理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灵魂是一种不包含物质的原始本体等等。这显然又倒向唯心主义。书中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摇摆也是很突出的,一方面它处处都显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特别是对矛盾的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潜能与现实等讲了许多辩证的话。例如它认为由潜能到现实是一个运动过程,而一切变化皆在对立之中产生的,凡是生成的都必将消失。又如,它认为说一切皆真或一切皆假,一切皆静或一切皆变,都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它又常常倒向形而上学,特别是手不清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辩证关系。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这书作了摘记和评述,对我们批判地阅读这书很有启发。 《物性论》·古罗马著名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的哲学诗篇,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原子论学说的重要著作。这书共六卷。第一卷论述物体和虚空。第二卷论述自然及其规律。第三卷论述灵魂。第四卷论述感党和情欲。第五卷论述天体的生灭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第六卷论述一些惊奇现象的由来。全书鲜明地贯穿着唯物主义哲学路线。这书第一个特色是,系统地阐述了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卢克莱修受伊壁鸠鲁的影响较大,书中多次颂扬伊壁鸠鲁,说他是恐怖的征服者,生命原则的发现者,由黑暗到光明的引导者;说他给人类揭示出什么是至善以及到达至善的道路。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颂扬实际上也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的颂扬。马克思说:“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朦思想家, ·289 ==========第302页========== 他是值得卢克莱修的称颂的”。(《博士论文>)关于原子的特性,他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强调原子不仪具有大小、形态的特性,而且还具有重量的特性。原子在永恒的运动中,不仅是垂直下落,而且还会发生偏斜运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和虚空混合形成的。虚空和物体同样都是存在的,如果没有虚空也就没有运动。原子具有不可分割的坚实的单一性,否则,将只有破坏而没有创造。只有原子才是世界的本原,只有原子论才能阐明世界的本原。它认为,赫拉克利特用火,恩培多克勒用火、土、空气和水,阿那克萨哥拉用种子,都说明不了世界的本原,因为他们或是反映不出世界的多样性,或是不懂得事物的可分性是有极限的,或是不能说明事物的变化。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古代原子论的优点和缺点。他和其他古代原子论的代表一样,坚持雌物主义路线,坚信世界是物质的,但未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说明不了世界究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书第二个特色是,反复强调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书中用肖像和镜子举例说明,如果没有肖像的存在,镜子就无从反映。一切感觉都是由被感党的物体的“流射”形成的,再没有比感觉可信赖的了。但是,书中又把心灵和感觉加以分割,说任何错误都与感觉无关,只是由心灵的过失造成的。这说明卢克莱修不懂得感党与概念、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这书第三个特色是,充满了无神论的战斗精神。卢克莱修比伊壁鸠鲁又前进了一步,不仅认为万物不是由神创造的,而且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神的居所。他还认为,恶臭的宗教染污了灵魏,只有按照自然的面貌和规律来认识世界,才能驱逐恐怖和无知。书中强调人和世界都不免于死亡,因为形成 ·290· ==========第303页========== 它的因素是要死亡的。但卢克莱修在无神论上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还不能完全否认神的存在,这主要是受了旧传统的影响和当时自然科学水平低下的限制。 2 《新工具》:这书是英国唯物主义始祖培根计划写的《伟大复兴》的第二部分(未完稿),于一六二○年出版。全书共两卷,包括一百八十二条格言。第一卷主要是闻述他的哲学基本思想,第二卷主要是阐述他的归纳法。 这书十分强调自然哲学的重要意义,称自然哲学是一切科学的伟大母亲,任何科学如果离开它,就不会有生命力。它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特别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最为重要。它主张必须深入自然进行具体观察,并广泛实行实验。 书中还提出要破除四种假相,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所谓种族假相,是指人们把自己的本性掺在事物的本性中,所谓词穴假相,是指人们的眼光狭窄;所谓市场假相,是指滥用不真实或不确切的概念、术语,所谓剧场假相,是指盲目相信古代哲学权威。它认为这四种假相是扰乱人心的四种障碍,并且在人的思想上是根深蒂固的。它指出,前两种假相是天赋的,后两种假相是由外边接受或暗中潜进来的。只有把它们铲除,才能使理智得到解放。 书中主张用归纳法代替演绎法。它强调归纳逻辑与普通逻辑有三大差别:(一)目的不同。普通逻辑的目的在于争辩,以便从争辩中制胜对方;归纳逻辑的目的在于发明,以便在行动中支配自然。(二)论证的方法不同。普通逻辑用的是脱离自然的三段论法;归纳逻辑用的是接近自然和扶助感官的归 ◆291● ==========第304页========== 纳法。(三)研究的起点不同。普通逻辑借用其他科学原理为起点;归纳逻辑以观察和实验为起点。不过,它并不认为归纳法是完美无缺的,它认为作为科学发明的方法一一归纳法,随着科学发明的进展,方法本身也必然会有所进步。 《新工具》的锋芒虽然是指向经院哲学的,但是,由于时代和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立场的限制,它和培根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这突出表现在书中所宣扬的双重真理观上,把神学与哲学并立,错误地认为二者都是识的来源,都是真理。 培根将这书取名《新工具》,有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对立的意思。这书尖锐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远远落后于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甚至也落后于巴门尼德。它挖苦亚里士多德带着经验到处走,就象带着一个游街示众的俘虏一样。它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只能强迫人同意命题,不能帮助人把握事物,特别是被经院哲学歪曲了的三段论法,更是毫无用处。这些看法是值得重视的,但也应该看到,它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有点偏激,未能区别亚里士多德的原意和经院哲学对它的歪曲。列宁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7页),“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抓住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僵死的东西,而不是活生生的东西”。(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6页) 《人类理解论》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主要 哲学著作,写于一六七-至一六八七年,于一六九O年出版, 在欧洲哲学史上影响较大,马克思说:“它象一位久盼的客人 ·292● ==========第305页========== 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2页)因为在否定了神学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之后,人们迫切需要 一种能从理论上论证当时生活实践的新体系,洛克的这一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 这书共分四卷六十九章,中心是讲人类理性的起源和作用的。具体说来,第一卷批判天赋观念和先验的实践原则;第 二卷讲观念的起源、种类和作用;第三卷讲观念与文字、语言的关系;第四卷讲知识论。二、四卷是重点。 书中详细论证了培根、霍布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它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和莱布尼茨的天赋的实践原则,它认为一切观念“都是由于他们经验到观察到亲身所经历的事物来的”。因此,它主张人必须自己来思想,自己来理解。 在论述观念的起源和种类中,充分表现出洛克哲学思想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比喻,把人心比作是没有任何标记、观念的白纸,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的;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两种不同质的主张,只把广延性、形状、运动等看成是物体固有的性质,而把颜色、声音、味道等看成是主观感党的东西。它称前者是第一性的质,后者是第二性的质。这反映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给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便利用洛克这一不彻底性,大做文章。 在论述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中,又一次表现出洛克的思想混乱。它既强调有感觉才能有观念,离开感觉,人心中是什么观念也没有的;又强调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组成的,把复杂观念的形成说成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这又暴露出洛克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说明他不懂得简单观念或复杂观 •293· ==========第306页========== 念乃是事物固有的简单矛盾或复杂矛盾的反映。 在论述观念与文字、语言的关系中,它对文字的缺陷和滥用所作的分析,充满了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否认共相的物质基础,说共相只是理性的发明和产物。 在论述知识论中,它又一次强调知识就是知觉,无知觉就无知识。它认为任何知识都必然涉及到四个方面:(一)同一性或差异性;(二)关系;(三)共存或必然的联系;(四)实在的存在。知识的范围就是由具有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而决定的。它还把知识分为直觉、证明、感性三个等级。并认为它们的明确性、可靠性的程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有许多形而上学观点。 它还专门有一章论述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说上帝给人心以天赋官能,只要留神就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甚至认为我们知道有一位上帝比知道有任何外界事物还要确实。这实际上反映着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势力妥协的阶级本性。 《人类知识原理》 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 克莱的主要著作之一,一七一○年出版。 这书的中心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论。贝克莱在书中反复强调:物就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他宣称,认识来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是观念,但是他所谓的感觉、观念并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可以任意在自己心中激起”的,只有这种“内心”的观念,才是真实的、唯一的存在,一切具体事物都不过是观念的集合。他以桌子为例,胡说什么:“我写字用的这张桌子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我看见它,摸着它;我在走出书室后,如果还说它存在过,我的意思是说,我如果 294● ==========第307页========== 还在书室中,我原可以看见它,或者是说,有别的精棹当下就真看见它。” 为了论证上述谬论,他在书中耍了许多诡辩手法,如说:“观念只能和观念相似,并不能与别的任何东西相似”;又说:那些为观念所描绘的外物,“如果它们是可感知的”,那它们一定和观念相似,“则它们也是观念”。把一切都说成是观念,岂不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于是他又诡辩地说“观念”和“事物”这是两个词。如果你也承认我们吃的、喝的、穿的东西,都不能“在心外存在”,都“不能不被感知而存在”,那我也可以立刻叫它“事物”,而不叫它“观念”。 他在书中公开宣扬有神论,使哲学为宗教服务。他说,世上的万物“如果不真为我所感知,不真存在于我的心中…则就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精神的心中”。“上帝可以任意在我们心中刺激起各种观念来”。他还胡说,造物主“在我们心中刺激起感觉观念来时,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就是所谓自然规律”,而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和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他在书的结束语中公开表示:这书“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动我的读者对于上帝的存在有一种虔诚的意识”。 这书充满了对唯物主义的仇恨。它咒骂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是“渺小而不思想的灵魂”、“怙恶不悛,毫无羞耻”。一再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诬蔑物质是“虚无”,是“一切妖妄的系统”的“依靠”,并叫嚣说:“如果把这块基石一移掉,则全部结构只有垮台”。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这书所宣扬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恶毒攻击,并指出在这书中“哲学观点的两条基本路线被 ·295● ==========第308页========== 直率、清楚、明确地描绘出来了”。(《列宁选集》第二卷20页)这书是一本很好的反面教材,它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死硬分子,为了维护反动阶级的利益是怎样歪曲现实、制造谬论的;又是怎样耍弄各种诡辩手法顽固地为自己辩护和欺骗人们的。这对我们提高识别能力,批判当代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是有帮助的。 《人类理解研究》 英国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休 谟的主要哲学著作,一七八四年出版。这书是根据他的《人性论》第一部分重新改写的。它和休谟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是为巩固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这书共有十二章,归纳起来,着重谈了五方面的问题:(一)关于各派哲学,(二)关于观念、理解作用和理性,(三)关于可然性(也叫或然性)、必然性以及自由和必然,(四)关于神迹;(五)关于怀疑哲学。重点在二、五两部分。 关于各派哲学。书中强调人的理解范围是过于狭窄的,只有认真地研究人类理解的本性,不去作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才能免除深奥问题的烦恼。如果能把各派哲学的界限接近起来,那就幸福了。休谟自称他的怀疑论哲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 关于观念、理解作用和理性。书中强调感觉和经验的作用,但对感觉和经验的源泉,却认为是无法知道的。它避开物质的联系和反映,来谈观念间的联系,并把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说成是观念联系的三条原则。它把理性对象分成观念的关系和实际事情两种,而实际事情的一切理论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它否认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否认客 ·296• ==========第309页========== 观必然性。它用现象的会合和习惯力量来解释因果性和必然性,把习惯说成是人生的最大指导。这显然是在为主观唯心主义制造理论根据。 关于可然性、必然性以及自由和必然。书中强调任何事情的实在原因都不可知,在任何因果关系中都提示不出必然联系。它虽然也承认任何科学和行为都离不开必然的学说,但它所谓必然只不过是推断。在它看来,自由和必然是各不相干的。 关于神迹。书中强调任何神迹都是违反自然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神迹了。因此,它认为,宣扬神迹就是对自然法则的破坏。 关于怀疑哲学。书中强调怀疑论有过分的和缓和的。它认为过分的怀疑论(如古希腊皮浪的怀疑论)是站不住脚的。谈到皮浪的怀疑论不会有长久的影响和有益于社会时,它强调:“他的原则如果有了普遍的稳定的影响,人生就必然会消灭。”它认为只有缓和的怀疑论才是长久的和有益的,因为这种怀疑论“主张把我们的研究限于最适于人类理解这个狭窄官能的那些题目”。书中公开宣扬:“我们既然假设,心和物是两种十分相反,甚至于相矛盾的实体,所以物体究竟在什么方式下来把它的影象传达到心里,那真是最难解释的一件事。”它站在怀疑论立场,一叶障目,自然不可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正象列宁所深刻指出的:“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二卷 199页) 《人是机器》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主 ·297· ==========第310页========== 要著作之一。一七四七年在荷兰匿名出版。 “拉美特利的著作是笛卡儿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模仿笛卡儿的动物是机器写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6页)他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医学和生理学知识,说明人也是一架机器,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一切东西都只是物质实体的变化。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身体条件,不同的体质决定着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性格,人体的疾病、睡眠,甚至年龄大小、食物、气候都对心灵有影响。思想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人们通过感觉获得知识,而感觉是外界事物刺激“脑弦”而产生的。 他认为人是一架会自已发动自己的机器,好比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当养料进入血液引起了热,就使精神获得巨大的能力,“机械地跑去把肌肉和心脏鼓动起来”,这就是生命的原因和力量。他把思维的产生也归结为人的生理结构。他说,人和动物相比只是机体组织不同,“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他甚至说:正象“腿有它的用来走路的肌肉一样”,脑子也有“用来思想的肌肉”。他还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他生面具有智慧和一种敏锐的道德本能”。这显然是滑到唯心主义去了。但总的说来,他的观点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哲学家论述“人类心灵的体系”归结为两类:唯物主义和唯灵论。他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形而上学(主要是十七世纪的唯心 ·298● ==========第311页========== 主义哲学体系)。他说,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无知,因而假设了 一个上帝。对神学,他十分蔑视地说,根本不值一提。他认为,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单子论”实质是“把物质心灵化了”影笛卡儿的“天斌观念”和二元论,乃是“空洞、烦琐的观念”和“千篇一律的可怜的理论”。他把无神论者比作是巨人。他说:“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更不必说粉碎他了。”毫无疑问,这书作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战斗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十八世纪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于一七五四年出版。这书的中心思想是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如何克服不平等的途径问题。它反映了法国在一七八九年革命前,小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消灭社会不平等的政治要求,为当时的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书分为序、本论、第一篇、第二篇和注等部分。书中指出,人类不平等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认为在社会、国家和文明产生以前,人类曾经处于自然状态之中。这时,人和野兽没有多大差别,在“无实业,无语言,无住所,无战争也无联系”的孤独生活中,人们的智力也不可能有不平衡发展,因此,人人自然都是自由、平等的。卢梭不懂得阶级是由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因而错误地认为,人类所以出现不平等,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具有一种趋于完善化的能力。具体说来,随着人们开始发明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进入定居生活,特别是农业和治金技术的发明,使人的自然状态向文明社 ·299· ==========第312页========== 会过渡,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这是人类不平等的第一个阶段。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便诱骗人民订立契约,组织国家政权,从而出现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是人类不平等的第二个阶段。国家和法律的产生,本来是文明的进步,但是反面使不平等更加深化,因为社会和法律给弱者带来新的枷锁,而给强者以新的力量。这样,合法权力转变为专制暴力,出现了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这是人类不平等的最后阶段。它认为在最后阶段的情况下,人民起来用暴力推翻统治者的暴力,恢复自由权利是完全必然的和合理的。 书中还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因素。例如,关于人类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渡,它认为这是一种由野蛮到文明、自然的平等到人为的不平等、自由状态到奴隶状态的转化过程。它把不平等的产生看做既是进步又是退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是进步,从人类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说,则是退步。这些看法都是辩证的。恩格斯称这部著作是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统治时期的一部“辩证法的杰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9页) 书中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观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把火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把个人围地占为己有看作是私有制的起源;它不主张消灭私有制;等等。这表明它既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更不能指出消灭不平等的正确道路,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 《拉摩的侄子》 这是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300● ==========第313页========== 狄德罗于一七六二年写的一部哲学小说(一七七八年又作过较多的修改)。在狄德罗生前一直未能出版,直到一八○五年才由德国诗人歌德把它译成德文出版。恩格斯称赞这本书是 一部辩证法的杰作。一八六九年马克思把收藏的两本《拉摩的侄子》寄给恩格斯一本,并在信中说:“这本无与伦比的作品必将给你以新的享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283页) 1 这书用生动的对话,深刻地揭露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阶级矛盾,特别是揭露出贵族生活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鼓动人们起来反对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 小拉摩是法国著名音乐家拉摩的侄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本来是属于第三等级(法国革命前,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的总称)的,但鬼混在上层贵族里,过着腐朽和卑鄙的生活,成为一个无赖、骗子和贪食者。狄德罗在揭露小拉摩的腐朽世界观中,表现出很多辩证的看法,反映出事物的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排斥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对小拉摩总的评价是:“他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没有此他自已更不象他自己的了。”比如,他一方面为人坦白,好发议论,但另一方面有时在贵族面前连说话的权利也没有,活象一只哈巴狗。为了贪图享受,他一方面丧失了常人的理智,什么卑鄙无耻的行为都千得出来;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傲的地方(如甘愿做“快活的强盗”而不做伪君子,有一套取欢和效劳于贵族的本事等)。这都深刻揭露出小拉摩世界观的内在矛盾和双重性。 狄德罗在这书中讲了许多对辩证范畴,如谎话和真话、正确和谬误、现在和未来、好处和坏处、幸福和痛苦、生和死、善和恶、穷和富、爱和憎、一般和个别、原因和结果、内和外、言和 ·301· ==========第314页========== 行,等等。比如,关于谎话和真话,书中写道:“我相信如果谎话可以有用于一时,从长远看来它必然是有害的”,又如,关于 一般和个别,书中写道:“当人们不懂得一切东西,他们就不会好好地懂得任何东西。”另外,有的地方还涉及到矛盾的转化,如说:“决没有永恒的快乐,我曾经是太幸福了,所以那是不会持久的。”“一个人从坏的伙伴中可以得到好处,…在同恶汉们一起生活当中,罪恶是赤裸棵地暴露出来的,你便可以学会认识它们。”这些看法都是相当辩证的。 总的说来,狄德罗是一个形而上学者,并不是辩证论者。但由于他是一个积极、坚决地反对封建贵族的活动家,现实的政治斗争使他不自党地反映出现实存在的一些矛盾,而能写出和他的形而上学思想相矛盾的辩证法杰作。 《自然的体系》法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的主要哲学著作,于一七七○年匿名在荷兰出版。马克思在评论这书的特点时说:“在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中,论述物理学的那一部分也是法国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而论述道德的部分实质上则是以爱尔维修的道德论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6页) 这书分上下两卷共三十一章,上卷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详细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下卷讲人和神的关系,尖锐地批判了神学和宗教的谬误。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书的自序开头第一句就说:“人只因为对自然缺乏认识才成为不幸者”,并宣称:“这部书的目的就是引人重新回到自然,把宝贵的理性归还给他,让他珍爱美德,把遮盖着确实能引人走向他所祈望的真福之唯一路途 ·302● ==========第315页========== 上的重重暗影驱散:这些,就是著者真诚努力的目标。”这书上卷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必须服从自然的法则。它认为把人的精神和肉体分开的二元论观点是错误的,它强调“我们的一切观念、意欲、活动,都是这个自然所赋与我们的本质和特性的必然产物”。但涉及到社会问题时,便同十八世纪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一样陷入唯心主义和人性论,错误地认为:“人类所以陷于奴役和恶劣统治,就因为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同时,在下卷中还说:“人类的各种苦难都是他们的谬误造成的”。这显然是一种唯心史观。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论述是这书上卷的精华。它认为运动就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运动的表现,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那些看来好象是没有运动的部分,事实上只不过是处在一种相对的或表面的静止当中,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秩序就是活动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些看法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积极成就,包含着一些辩证因素。但总的说来,它对物质和运动的看法却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它不懂得量变和质变、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关于人和神的关系是这书下卷的主题。它反复揭露和批判了神学和宗教的谬误和危害。它认为神是莫名其妙的势力,神学是进步的障碍和各种灾难、谬误、迫害的根源;宗教是奴役人民的魔力和骗局,把宗教说成是人民所必需的,等于说毒药对人民是有益的,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总之,它认为宗教的谬误乃是一切谬误中最有害的谬误;健康的哲学就应以消灭宗教谬误为自己的主要责任,积极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在它的论述中,充满了无神论的战斗精神。当然,由于时代和阶 ◆303◆. ==========第316页========== 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科学地阐明神学和宗教的阶级实质。 《宇宙发展史概论》即旧译《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早期著作,一七五五年出版。康德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用辩证的观点批判了宇宙不变论,有力地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从而“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366页) 这书除《前言》外,共分三部分。 《前言》中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宇宙来。”又说:“物质是受某种必然的观律所支配的。”还批判了所谓大自然的和谐是由“一只外来之手”安排的神秘主义观点。 在第一部分,他用引力和斥力相互作用的规点,说明各种天体系统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联系,形成无限宇宙的有规则结构,说明大自然有规律的发展运动。 在第二部分,他论证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由于引力的作用,使宇宙中原始分散状态的物质微粒不断凝聚起来,最后形成星球;由于斥力的作用,使向引力中心降落的物质发生旋转运动。这样,就形成太阳系星体有规则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第三部分是附录,他从天体演化的普遍规律出发,肯定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必然有人居住,或将来必然有人居住。并且认为,地球上居住的也不是最完善的人类。这个大胆的见解,有力地批判了“上帝创世说”。 这书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牛顿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30492 ==========第317页========== 学(如对“万有引力”的夸张和“第一次推动”的神秘观点等)。它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观点;关于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普遍规律的观点;关于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以及人类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的观点等等,对于破除人们对形而上学的迷信,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对康德这方面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康德关于目前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他所使用的大多数论据,直到现在还有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卷62页) 这书有些地方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一面论证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一面又把自然规律本身说成是“神的意志”,一面论证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一面又含糊地提出宇宙有中心、时间有开端的思想;一面否定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一面又宣扬“具有最高智慧的上帝”存在着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康德所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正是他后来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中去的重要原因。 《纯粹理性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二元论 和不可知论者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于一七八一年出版。这书集中地反映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反映了康德的哲学基本观点,在欧洲哲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旧形而上学(特别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挑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康德在这书的 ·305· ==========第318页========== 第一版序言中说,旧形而上学超越经验,'企图以有限的范曦去武断地认识无限的对象,因而使理性陷入黑暗和矛盾之中。为了打破这种黑暗,消除理性的矛盾困境,必须由纯粹理性的批判充当理性的法庭,对旧形而上学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事物进行批判,这才合乎“批判的时代”的要求。他声称,《纯粹理性批判》不是批判那一本书或那一种体系,而是对理性的滥用进行批判,即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一七八七年,康德又在这书第二版序言中说,逻辑必须改造,不改造就一步也不能前进;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便建立完备的形而上学体系(即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必须假定在人们接触认识对象之前,关于对象的规律即已先验地存在于理智之中;物自身(即自在之物)可思而不可知,人们的认识只限于现象。他一方面认为唯心论把外物的存在说成是信仰上的假定,乃是哲学和人类理性上的污点;另 一方面又认为唯心论可以是无害的。这明显地反映着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一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调和。第二版序言还公开宣称,为了给信仰留地盘,就必须否定知识。这说明二元论最终势必要倒向唯心主义。 这书除“序言”和“绪论”以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先验原理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是这书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讲“先验方法论”(包括纯粹理性的训练、法规、建筑术、历史)。 这书的“绪论”扼要地叙述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 一开始就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就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按照康德的规定,知识是 ·3060 ==========第319页========== 由先验范瞒(即不依靠经验的先天知识)和经验两个要素构成的;而知识所以不能都来自经验,乃是由于经验本身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有先验范畴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现在看来,这种假定的神秘性和虚妄性是一目了然的,但在当时却迷惑了不少人。同时,也应该看到,康德的二元论的认识论虽然是荒谬的,但比起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否认经验)或休谟的怀疑论(否认普遍性和必然性),还是前进了一步。“绪论”对纯粹理性批判所着重关心的问题归纳为:(一)先天综合判断(即产生先天知识的神秘方式)如何可能?(二)纯数学如何可能?纯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三)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其实,无非是想证明先验哲学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当然,这不过是康德的幻想而已。 这书的“先验原理”部分就是反复阐述和论证上述问题的。为了建立先验哲学体系,它首先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先 许 验的纯直观形式,而不是物自身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它神秘地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不能从任何经验中得来的概念,只能是先验的规定和主观条件。接着,便在“先验逻辑”的冗长议论中发挥康德关于知性和理性的观点,并反复地讲知识的两要素论。它指出,知性是对感性直观的思维能力,即是一种知识能力、规则能力;理性是把知性的规则从属于原理的能力,即是 一种原理的能力(处理概念和判断的)。它还强调知性不能直观(这是感性独有的能力),理性不能直接与经验或对象打交道,只能从理念的角度来思想它的对象并按照理念来确定知性。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突出地贯穿在这部分论述中,既神秘又晦涩。但是,关于先验范畴论的三分法(即每一组范畴中的第三个范畴都是前两个范畴的统一)、二律背反的论述, 307· ==========第320页========== 以及对旧形而上学的具体批判,却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涉及和暴露出一些矛盾,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书的第二部分一“先验方法论”泛泛而论,内容既杂乱又贫乏,主要是强调批判的任务在于清除谬误,哲学知识在于从普遍中考察特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颠倒);同时还指出了哲学与数学的区别,先天的方法(非经验的)与后天的方法(经验的)的区别;并把哲学家说成是人类理性的立法者。恩格斯说得好:“要从康德那里学习辩证法,这是一个白费力气的和不值得做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9页) 《逻辑学》 这书也叫《大逻辑》,是德国资产阶级著 名哲学家黑格尔的主要代表作,分上下两卷,先后于一八一 二年和一八一六年出版。黑格尔在欧洲哲学史上以辩证法闻名,但他并没有辩证法的专著,他的辩证法包括在他的全部著作中,而主要包括在《逻辑学》中。 这书除“序言”和“导论”外,包括三部分内容: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这三部分内容就是所谓“绝对精神”在逻辑自身发展中的三个阶段。存在论是讲质、量、度的,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就是在这一部分讲的。本质论是讲本质、现象、现实的,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就是在这一部分讲的。概念论是讲主观概念、客体、观念的。否定的否定规律,是作为他的整个体系的基本规律贯串在全书之中。 存在论的特点是着重考察范畴的直接性(外在的对立)。它从毫无规定性,即毫无内容的“存在”开始,然后引伸出“无”(毫无内容的“存在”,也可说就是“无”),再从“存在”和“无” +308r ==========第321页========== 的直接对立(即只能相互代替,不能相互转化)中引伸出“变易”。按照黑格尔的规定,一切范畴都是从这个空洞的、神秘的“存在”中推演出来的。恩格斯晚年在一封信中谈到黑格尔的范畴推演时说:“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范畴,或者从一个对立面过渡到另一个对立面,几乎总是随意的,经常是通过俏皮的说法表述的,…在这方面思考过多,简直是浪费时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93一494页) 本质论的特点是着重考察范畴的间接性(内在矛盾),以及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部分是这书的精髓。所以,恩格斯说:“黑格尔从存在进到本质,进到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5页) 概念论的特点是排除存在论和本质论的片面性(各自只能体现绝对观念的一个方面),达到全面体现绝对观念的境界。按照黑格尔的规定,存在和本质在概念论达到了绝对同 汉 一,一切矛盾都被消除了。这说明黑格尔为了创立体系的需要,不仅成为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而且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重视黑格尔这一著作,对它不止一次地作过精心的研究和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说,他从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得到这书不少帮助。列宁专门写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对《逻辑学》一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许多神秘的胡话极端蔑视,而对它的辩证法成就则十分重视,他对这书的总评价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一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53页)这就是说, ◆309。 ==========第322页========== 按照黑格尔的体系的划分,逻辑学是研究纯粹观念的科学,所以说它是最唯心的著作,但它的最高成就和实质却是辩证法,在唯心主义前提下,对客观世界作了许多辩证的分析,猜测到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又说它是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的著作。这种矛盾现象正是黑格尔哲学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基督教的本质》 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的主要代表作,一八四一年出版。这本书的出版,打破了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标志着唯物主义的巨大胜利。恩格斯说:“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8页) 这部书除有三版序言、导论和注释外,主要分两大部分,共二十八章。第一部分讲宗教的人本学的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费尔巴哈在这部书中,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在德国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和具有很大影响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尖锐、有力的批判,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书指出,“宗教是人之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神是人们在受到苦难时,因无法掌握自已的命运,对全知全能“救世主”幻想的产物,是“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它认为,神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人把自己的本质偶像化、神圣化,虚构出一个上帝来,然后又让上帝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这就是宗教的本质和秘密。在揭露关于上帝的“实存 ●310. ==========第323页========== 性”的矛盾时,费尔巴哈认为,“实存,就必须有完全的、确定的实在性”,被称得上现实的、感性的存在,就应该是“感性地被规定的存在”。然而上帝并不能被看到、听到,并没有什么人能感觉到。因此,上帝的“实存”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始终贯彻着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路线,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世界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反对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为上帝创世说提供了理论基础。费尔巴哈在书中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性和自相矛盾:如果象黑格尔学说那样把人关于上帝的意识当作上帝的自我意识,那么,人的意识也属于上帝的意识了。费尔巴哈说,黑格尔是由思想产生对象,而他(费尔巴哈)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只是,这里的对象,专指在人脑以外存在着的东西。可见,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非常鲜明的。 但是,这部书也反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他用以批判宗教的出发点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历史的人。他不了解产生宗教的社会经济原因,不懂得人以及人的意识的阶级性。并且,他不主张废除宗教,只是主张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超阶级的以“人类之爱”为核心的宗教。这说明,他没有也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认识论上虽然是唯物主义的,然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16页)这都是《基 ·311 ==========第324页========== 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严重缺点。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汉诺夫的主 要哲学著作之一,一八九五年以别尔托夫笔名出版。 这书以丰富的材料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革命中的现实意义,并批判了民粹派头子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的反动哲学思想。列宁对此书评价很高,说它是“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列宁全集》第十六卷267页) 这书前四章考察了十八到十九世纪法国和德国哲学家们的历史观,说明他们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不可能找到打开历史发展秘密之门的钥匙。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派认为“世界为意见所支配”;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把人性作为历史观的出发点,黑格尔虽然把辩证法应用到历史中去,但他又把它置于绝对观念的主宰之下。因此,他们都不可能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五章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系统、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详细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普列汉诺夫在这里,严厉驳斥了那些诬蔑马克思只单单看到“经济”概念而否认道德、哲学等概念的意义的滥调。他说:“马克思没有否认所有这些概念的意义,他只是阐明了它们的起源。”他还批判了那种“把群氓和英雄对立起来,以为群氓不过是一大堆零”的资产阶级的英雄史观。这本书也存在一些原则错误,如过高地估计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康德的学说与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相提并论等。尽管如此,它基本上仍是一本比较好的马 ·312◆ ==========第325页========== 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普列汉诺夫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一八九八年出版。这本小册子文字不多,但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作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阐明了如下一些问题: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个人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等;并引用具体事例机智地驳斥了历史科学中的主观唯心论以及宿命论。 作者指出,自由是从必然性中生长起来的,那种不受必然性约束的自由观,即认为个人决定历史命运的主张,早已破绽百出了。与此相反,那种完全排斥个人活动对历史起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当一个人的自由活动是自党地反映着历史必然性时,就成为积极的社会力量。因此,个人在历史上并非是无足轻重的。 杰出人物的见识比别人高远,愿望比别人强烈,他们向群众指明了新的社会需要,因而他们的活动往往能对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影响。但是,他们只能改变历史事变的个别外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由可能进到现实的门槛。”归根到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历史运动的终极的和最一般的原因,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历次变迁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自己能为当时在一般的和特殊的原因影响下所发生的伟大社会需要服务”。,他的力量主要靠民众的同情、信任的支持,假如他的活动不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失去了民众的 ·313· ==========第326页========== 2 支持,就不能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个人特点对历史一般发展进程来说是偶然现象,但“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只会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总之,个人往往能对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内部结构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这书在某些问题的表达上也有错误,如讲有些人因为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而加紧进行反抗,以至于拼命挣扎”。事实上,对抗历史的反动人物,受到反动阶级本性的限制,不可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如此,这书基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有参考价值的。 ·314· ==========第327页==========